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耦合观——系统耦合衍生的复合生态型理念及其运行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将生态平衡和环境优化提上日程,迫切需要寻求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四系统共生、共盛、共赢的和谐发展道路。生态、生态型、生态化理念也渗透经济、管理、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与之耦合,形成许多新的、有价值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在实践层面影响、约束和指导人类的行为。因此,立足系统耦合角度,梳理生态系统与经济、管理、社会系统耦合形成的生态型理念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理论上回顾已经形成的概念体系,实践上警示人类的活动。[4]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衍生的经济学新概念

20世纪中期以后,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诸如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新的提法,这些新提法均融合了生态型理念,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耦合的产物。[5]

1.资源经济新论

资源经济新论与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对立,指随着资源经济概念的延伸,出现的零资源经济、排泄资源经济等提法。所谓“零资源经济”,是指区域内某种自然资源相对稀缺,但域内能广泛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比较强,从而使区域获得持续快速发展的市场型、科技型和智慧型经济发展模式。[6]排泄资源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排泄资源经济是指经济、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排泄资源,并服务于整个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总体过程。[7]

2.环境经济

环境经济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含几重含义:第一是指与自然环境要素有密切关系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这一重含义主要可以理解为“环境与经济”,涉及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政策问题,可称为“制度层面的环境经济”;第二指环境这一自然要素进行货币化计量和价值核算的那一类经济活动的总和,这一重含义的环境经济可以理解为“环境的经济”,它抽象掉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主要研究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评价,可以称之为“技术层面的环境经济”。如果讨论的是在政策、管理等“实务性”操作层次上进行,则得到“环境经济政策”等概念;如果讨论是在学科、学术等层次上进行,就是在谈“环境经济学”。[8]

3.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念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形成,1998年引入我国并广为流行。国内学者已就循环经济的以下四个方面达成共识:首先,确立了“3R”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其次,把循环经济视为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第三阶段,它不同于以前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和末端治理模式;再次,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内部、生产之间和社会整体三个层面的循环进行整合;最后,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审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认为循环经济是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赢的发展模式。[9]

4.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其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承受基础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资源更新和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集约、高效、持续、健康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10]

5.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探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深绿色思想的绿色经济理解;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含义;环境资源约束的绿色经济解释;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11]赵斌认为,绿色经济具备以下特征: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始终强调经济发展生态化;绿色经济努力追求高层次的社会进步;绿色经济是效率最大化的经济。[12]绿色经济不但包含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科学理论,还扩展了创新和效率最大化内容。

6.低碳经济与碳汇经济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 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特征是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碳汇经济是低碳经济的延伸,“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汇。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成功打造碳汇经济与低碳经济。[13]

(二)生态系统与管理系统耦合下的管理学新理念

生态型理念与管理系统的融合产生了诸如生态型领导、生态型服务、生态型管理、生态型供应链等管理领域新理念,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管理理论和管理学科的发展和繁荣。

1.生态型领导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的“生态型领导”模式是一种新的领导理念。知识经济社会,整个世界呈现出高度开放和高速发展的态势,立足个人能力和权位的“英雄”、“救星”式、传统式领导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学的领导模式是把组织和社会发展与变革寄托在所有社会成员和组织成员身上,使处于不同位置上的人们都参与对组织和社会的共同领导,而在组织中拥有职位和权力的少数英雄人物的职责,是为大多数组织成员提供指导、帮助、服务,从而不断地提高组织的整体创新能力。[14]这样,社会组织才能不断适应环境并自我重组,具有持久的生机和活力。

2.生态管理

生态管理就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生态学原理去探讨这类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上复杂的系统耦合关系,促进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和居民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自然和社会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15]

生态管理的前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末端治理为特征的应急环境管理。70年代末到80年代兴起的清洁生产促进了环境污染管理向工艺流程管理过渡。90年代发展起来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产业生态管理将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加工、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再生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优化系统结构和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见表2-1)。

表2-1 生态管理的四个发展阶段

img

资料来源:王如松:《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

复合生态管理旨在倡导一种将决策方式从线性思维转向系统思维,生产方式从链式产业转向生态产业,生活方式从物质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思维方式从个体人转向生态人的方法论。通过复合生态管理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从技术革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入手,调节系统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开放性与自主性,灵活性与稳定性,使生态学的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原理得到充分的体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3.生态型服务

近年来,生态型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理念和现象进入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并引起了企业的重视和政府部门的关注。生态型服务属于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不损害满足程度的前提下,通过服务来补充、替代产品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促进生态的良性发展。生态型服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产品服务,即通过对已出售产品提供附加的服务,以达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目的;二是使用服务,即企业不再通过出售产品实体,而只出售产品使用权而形成的服务;三是结果服务,即企业不向消费者出售产品,消费者既不购买、拥有,也不使用产品,而通过企业提供服务,确保消费者达到满足需要的结果。[16]

4.生态供应链及生态型设计

生态供应链是在系统观和整体观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把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凝固在设计阶段,确保经济活动过程中供应链内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对环境的危害最小,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对于传统供应链中物资流动的“开路循环”,生态供应链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个“闭环回路”,不仅供应链中上游企业的产品能作为有用的输入提供给下游企业,上游企业排放出的废弃物也能回收后被本企业或其他企业再利用。而生态型设计的灵感来自工业生态学、工业共生和环境经济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内化企业经济活动引致的外部成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对供应链的设计和对供应链组成元素的设计两大块。[17]

(三)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耦合在运行层面的反映

生态系统与社会巨系统耦合产生的生态型理念的运行需要不同层次的组织架构,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城市等社会各阶层不同主体的共同努力。

1.生态型政府

生态型政府是指服务于人与自然之间自然性和谐的政府。生态型政府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积极履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职能,积极协调地区与地区、政府与政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国家与国家之间生态利益与生态利益、生态利益与非生态利益的关系。它既要实现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生态化,又要实现政府对内部事务管理的生态化;既要追求政府发展行政的生态化,又要追求政府行政发展的生态化。具体来说,生态型政府追求政府的目标、法律、政策、职能、体制、机构、能力、文化等诸方面的生态化。[18]

2.生态型企业

生态企业是按照生态经济,建立起来的对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能量多重利用、对生态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现代化企业。建设生态型企业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一是确立生态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二是选择先进的生态型生产形式;三是强化环境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四是大力推进绿色服务;五是创建生态型企业文化;六是健全法制、完善标准[19];七是搞好协调和示范推广工作。

3.生态型社区

生态社区的实践首先需要着眼于整体的、系统的策略,大多数生态社区实践都致力于所谓“3E”问题的平衡,即兼顾环境(Environment)、经济(Economy)和社会公平(Equity)三个方面,努力使三者相互关联、彼此协调,实现整体发展;其次,生态社区并不是一个终极产品,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最后,大多数生态社区实践中都强调了广泛的社区参与,参与者包括普通民众、企业、学术机构、政府、环保和社区组织等各个方面。从类型上生态社区实践可以分为城市型生态社区、郊区型生态社区和村落型生态社区。[20]

4.生态型城市

生态型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促使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变高投入、高消耗、高环境影响、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型增长方式为低投入、低消耗、低环境影响、高效益的“三低一高”新增长方式;以新的增长方式实现城市规模扩张和内涵优化,以集约化方式调整城市地域空间结构,营建开放空间系统,以自然恢复方式为主实现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推动城市进入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城市地域空间的优化,通过开放空间系统的营建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进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课题。[21]目前,上海市正向着生态型城市的目标迈进,预计到2020年可基本建成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5.生态省

生态省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心,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把生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人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将生态环境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转化为丰厚的经济效益。2001年12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左右基本建成生态省。江苏生态省发展战略在三大层面上实施:宏观尺度,即经济国际化战略及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把江苏建设成为区域生态系统的优势子系统;中观尺度,即江苏全省协调发展,实现苏南、苏中和苏北整合化;微观尺度,即建设生态社区和环境友好企业。[22]

6.生态经济功能区

生态经济功能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选取适当的生态要素、环境要素、资源要素和经济要素加以判断、分析,综合考虑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开发利用理论和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进行的区域规划和定位。例如,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山地、城市、旅游6个生态区(1级区)和6个生态经济区。根据各生态区的资源特点,发展生态产业。

7.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23]至今,我国已确定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和海南6个碳试点省区低,36个低碳试点城市,至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当中除湖南、宁夏、西藏和青海以外,每个地区至少有一个低碳试点城市。换句话说,低碳试点已经基本在全国全面铺开。[24]

(四)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耦合在操作层面的反映

生态系统与社会巨系统耦合的结果还反映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诸如生产方式变革和产业的生态转型。

1.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一体化的预防性环境战略,以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对于生产工艺,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除有毒原材料,并在一切排放物和废弃物离开工艺之前削减其数量和毒性。对于产品,战略重点是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减少其各种不利影响。将综合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生态效率,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对于我国不仅工业清洁生产很重要,农业清洁生产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2.生态型生产

生态型生产是人类依照生态规律和自然规律,向生态系统注入外力,增加生物数量和生物种类,扩大和完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循环,取得经济效益的生产或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或者产品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作用对象是生态系统与生产系统相耦合的复合多功能系统,既紧密连接生态系统(包括构成生态系统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按照生态系统、生态规律运行;又作为生产系统,有投入,也有产出,满足人类的需要,取得经济效益。通过生态系统与生产系统两者直接耦合,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促进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的现代生产方式。[25]其涵盖的内容较为广阔,广义的生态型生产应包括清洁生产、环境经营和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等相关内容。

3.环境经营

环境经营是企业经营以环境为基础,以生态为中心,以环境为导向,以保护环境为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企业的环境经营是将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和过程,使之成为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之中。企业的环境经营包括环境生产、环境管理、环境营销等内容,涉及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包括导致环境问题的活动和能够解决环境问题的活动。[26]

4.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遵循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发展目标,实现多目标综合决策;坚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保证自然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遵循地域分异与生态适宜性原理,充分开发具有生态优势的名优特产品,形成生态优势产业。生态产业的实质包括:产业结构的绿化;消费结构的绿化;技术结构的绿化;就业结构的绿化。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等内容。[27]

事实证明,粗放式的能源经济、资源依赖型区域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未来的经济应该是生态循环型经济,未来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复合型生态管理,未来的社会应该是生态整合型社会,未来的系统应是生态、环境、经济、社会高度耦合形成的巨系统。因此,生态型理念的研究深度应从浅层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健康影响等环境问题向深层的生态管理、生态服务、生态城市、生态规划等生态问题过渡,研究跨度应从单一系统、单一学科向多系统耦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研究的广度也应覆盖经济、管理、社会、文化及其操作运行等多维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