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外部性理论
2.3.1 外部性的概念与特征
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外部成本。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外部性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结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角度来定义;另一类是从外部性的接受主体来定义。前者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须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后者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所谓外部效应就是某经济主体的福利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他人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换句话说,外部性是指某一个行为主体实施的一项行为,不仅给他本人带来成本和收益,而且还可能给其他的经济主体施加成本和带来收益。外部性表明一个行为主体的收益与成本不完全一致,行为人只享受了直接的私人收益并且只承担了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则构成了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一部分。其中,对其他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影响被称为正的外部性或外部经济;对其他受影响者不利的外部影响被称为负的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或者说,正的外部性是指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由于生产者承担了全部的成本却只获得了部分收益,正的外部性一般会导致生产供给不足;负的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生产者只承担部分成本但却获得了全部收益,因此会导致过量的生产和过量的消费。
2.3.2 蜂产业的正外部性分析
蜂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的产业,为其产业外部的微观经济主体带来了显著的收益,但养蜂生产的所有成本均由养蜂者自己承担,蜂产业所获得的收益小于其为社会产生的全部收益,因此,蜂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正外部性产业。
蜂产业对其产业外部主体所产生的外部效益首先表现在通过蜜蜂的无偿授粉给农作物种植者带来外部效益方面的贡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人类所必需的三分之一的食物都是来自昆虫授粉的蔬菜水果类作物,其中蜜蜂承担了80%的授粉工作。在中国,蜂农饲养蜜蜂只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即蜂产品收益,但是蜜蜂的授粉活动却同时给果农、菜农等作物种植者带去了极大的好处,他们所获得的蜜蜂授粉收益完全是一种间接的正的外部效益,蜂农却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其次,养蜂业通过蜜蜂授粉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进行无偿的维持。蜜蜂通过采集花蜜花粉等食物对植物进行异花授粉,保证了种子植物的不断繁衍,并实现了植物基因的漂流和转移,最终促进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而且通过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子数量和活力,从而修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随着自然界野生授粉昆虫数量的大量减少,蜜蜂授粉的生态贡献更加凸显。最后,养蜂业的正外部性还表现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因养蜂生产不占耕地,不与农业争水、争肥,只需利用农田的边缘地带、林下、道路两旁等闲散区域摆放蜂箱,投入少量的资金就能为蜂农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中国的山区、半山区,植被覆盖广阔,蜜粉源植物丰富,一年四季均有花开,当地农民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展养蜂生产,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