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从冷战走来的作家
“米兰·昆德拉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一九七五年定居法国。”这是作家建议在自己书中保留的唯一生平简介,此举似乎把所有为他写传记的作者拒之门外。
一九二九年四月一日,昆德拉在布尔诺出生,这是摩拉维亚州的首府、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二大城市。一九一八年,捷克斯洛伐克脱离了奥匈帝国的统治,它有五千万人口,多民族杂居,多语言共处,国土一直延伸到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呼声已经此起彼伏。昆德拉认为这里是整个中欧的缩影,“最大的多样性存在于最小的空间里”,宛如某种微缩体验。
布尔诺是一个外省城市,有一座大教堂和一座城堡俯瞰全城。这里没有布拉格的魅力,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中心,它距离维也纳仅一百三十五公里,而现代派艺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在维也纳这座充满活力的都市方兴未艾:那里有画家克里姆特和埃贡·席勒、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学、马勒以及后来的阿尔班·贝尔格[1]的音乐革命。
布尔诺具有国际氛围,很多人现在还会说德语。我们今天看到一九三六年地区旅游开发局制作的海报,依然会为之称奇,上面居然用法语书写着对布尔诺的溢美之词:“请来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参观游览!”
关于自己的母亲、美丽的米拉达,昆德拉始终只字未提。甚至在《笑忘录》这部极为个人化的作品中,连她的影子都寻觅不到。作为参照的是父亲,路德维克·昆德拉,出色的钢琴家和音乐学家,音乐学院教授,战后担任布尔诺音乐学院院长。他具有先锋精神:“一九二〇年代,(他)从巴黎带回米约[2]的钢琴曲,并且在捷克斯洛伐克演出,面对着现代音乐演奏会疏疏落落(非常疏落)的听众。”昆德拉在《相遇》中写道。
米兰·昆德拉的父亲是作曲家莱奥什·雅纳切克的学生,当时这位作曲家在法国还鲜为人知。后来,在巴黎,昆德拉不遗余力为他扬名。在巴黎圣母院附近的公寓里,作家同时也是音乐家的伯努瓦·迪特尔特保留了当年《幕前》和《音乐世界》上刊登的昆德拉为雅纳切克的歌剧或四重奏撰写的专栏的剪报。去过昆德拉夫妇在蒙帕纳斯附近利特雷街的第一处寓所的人们清楚地记得,作家的书房里端放着三张照片:一张是著名的维也纳人、昆德拉的文学偶像赫尔曼·布洛赫,另一张是雅纳切克,最后一张是他父亲。
青年昆德拉继承了父亲修长的双手和完美的耳朵。巴黎政治学院教授阿兰—热拉尔·斯拉玛[3]曾是《费加罗报》记者,也是昆德拉自一九七五年结识的朋友,他告诉我说:“一天,米兰来到我在巴斯德大街的家。我在普雷耶钢琴上弹奏雅纳切克著名的协奏曲序曲,刚弹几个音节,突然,他跳了起来,给我纠正了一个降B。”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家中独子早年接受的教育很粗暴。在《被背叛的遗嘱》中,他讲到父亲被他一次弹奏钢琴即兴曲气得恼羞成怒,“他跑来我的房间,把我从琴凳上揪下来,以一种很难控制的厌恶,把我丢到饭厅桌子底下”。
年轻的昆德拉有两位“音乐作曲”老师,其一是帕维尔·哈斯。他是昆德拉父亲的朋友,这位教授为人亲切随和,性情幽默且略带沉郁,据说他是雅纳切克“大师”最有才华的学生。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小昆德拉腋下夹着乐谱被送到哈斯家里上课。一九三九年后,帕维尔·哈斯戴上了黄色六芒星,同时,因为犹太人的财产被没收,他带着小型钢琴一次又一次搬家,直到搬到这个与其他被迫害的艺术家合住的配家具的小出租房,他的学生小昆德拉追随他在这里继续练习和弦。
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写道:“关于这一切的回忆,我只留有对他的敬意,还有三四个模糊的形象。我特别忘不了一次下课后,他陪我出门,走到门边时,他突然停住,对我说:‘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有许多惊人薄弱的乐段。但恰恰是这些薄弱处使强有力的乐段大放异彩。它就像是一片草坪,要是没有草坪,我们看到从地上长出的漂亮大树时是不会太兴奋的。’……我当年的老师的这段短暂思索伴随了我的整个生命,我首先捍卫它,之后又与之争辩。没有他的思考(以及我与这一思考的长期争辩),这篇文字肯定写不出来。……我很高兴以他这样的形象结束这篇文字:他不久之后就要去作一次残酷的旅行,然而却在一个孩子面前,高声地说出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结构问题进行的思索。”
然而,一九四一年的一天,帕维尔·哈斯停止了给孩子们上课:闷罐车把他拉到了泰雷津集中营,昆德拉称这里为“苦难之都”。在一部纳粹的宣传影片中,可以瞥见这位几近瘫痪、瘦骨嶙峋的音乐老师在一群目光呆滞的可怜观众面前演奏一首自己的作品。
《钢琴、中提琴、单簧管和打击乐器的四重奏》:昆德拉以作曲者的身份踏入人生旅程。同时也是满怀热情的共产主义者。自十六岁起,他就充满激情地阅读马克思的作品。一九四七年,他加入了党的青年组织。铁幕降临欧洲,将之分为两个世界。一九四八年布拉格政变,捷克共产党在莫斯科策划下上台执政,这让他激动不已。“一九四八年前后,我也颂扬革命。”一九八一年昆德拉在《解放报》上承认道。“共产主义和斯特拉文斯基、毕加索以及超现实主义,都同样令我着迷。”一九八四年他在《世界报》周刊《图书世界》中补充说。他的朋友阿兰·芬基尔克劳则证实道:“他跟我说过,他甚至让他父亲入了党。”
昆德拉在《音乐世界》中写道:“正如在一个医生世家可以预想子承父业一样,我父亲也指望我成为音乐家。可以说,十八或十九岁的时候我背叛了父亲——不是针对他本人,正相反,我一直很爱他。”与音符相比,他更喜欢文字,并悄悄地走向文学之路。他在一九四七年发表了第一篇作品。这是一篇“莫名有些病态的习作”,题铭“纪念帕维尔·哈斯”。这位他最亲爱的音乐作曲老师一九四四年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二〇〇〇年成为布尔诺荣誉市民,十年以后,昆德拉也获得了该市荣誉市民的称号。
注释
[1]Alban Berg(1885—1935),奥地利作曲家。
[2]Darius Milhaud(1892—1974),法国作曲家。
[3]Alain-Gérard Slama(1942—),法国文论家、记者、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