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游记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体裁,特殊人物在特殊时期的游记,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侧面。杨钟健先生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除专业研究之外,涉猎丰富,不仅精通英语、德语,还熟悉拉丁文和希腊文,热爱诗词和散文写作,在长期的野外考察过程中,非常重视记录自己的所行、所见、所思所想。他一生所作七部游记,分别为《去国的悲哀》(一九二九)、《西北的剖面》(一九三二)、《剖面的剖面》(一九三七年完稿)、《抗战中看河山》(一九四四)、《新眼界》(一九四七)、《国外印象记》(一九四八)、《访苏两月记》(一九五七)。这些记录的“剖面”,此中含义一为实际观察到的地层剖面,反映其地质构造和科学内涵;另一则为人生的剖面。这些游记,以身处国运动荡时期的一名学者身份,记录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祖国的山河表里,体现的是那个年代国家和人民的生活,以及学者们的风骨。本书为其中之二。
《剖面的剖面》记录了杨钟健先生于一九三二至一九三六年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和两广等地所进行的地质、古生物考察和调查活动。杨老照以前一样,将旅途中所观察、感悟的记述下来,成为一部游记。何为剖面?正如翁文灏在序中所说,“就是把我们所要研究的事物解剖开来”。关于此游记的内容,杨老概括有三:第一记地质知识,第二记沿途风景,第三记民俗风物。杨老特别强调,旧时有的游记,有着很美的文字,也是不朽之佳作,然而描写并不合乎事实,如言山必定壁立千仞,说月无非玉兔嫦娥;更有甚者,游龙门必提夏禹,过吐鲁番必称火焰山。因而新式游记则须给人以准确的知识,对每一地的地质背景、地理状况和人情风物,均予以正确的记载。这种写作意图在《抗战中看河山》中更为突出。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被自己视为第二故乡的北平沦陷,杨老带着悲痛的心情于当年十一月离开北平,经湖南、云南、四川、陕西,再游新疆,到回到北平,前后历时六年。此次野外旅行是在国土沦丧、时局艰难中进行的,杨老尤感我国山河之美、物产之丰,用“锦绣山河”“地大物博”并不足以说清楚,而应该以实际的描写和科学的解释予以记录。更重要的是杨老看到外国人对于我国的自然地理均有详实考察记录,而我国边疆地区丧失多年从不见有相似书籍出现,不免惊心,深感地质科学在我国发展的必要。
这两部书的出版都颇为不易,《剖面的剖面》更是充满了波折。此书完稿于一九三七年,随后便交付禹贡学会的顾颉刚,拟送商务印书馆加入“禹贡丛书”出版。是年恰逢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商务无法印行,原稿也不知所踪,直到一九五〇年方找回。一九七三年,杨老高龄,仍念念不忘此稿出版,曾求助于同人,甚至称“用纸可以次一些,印的份数可否压缩到三百份或四百份,插图和图版加价太昂可以去掉”等等,言辞卑微恳切,令人闻之心酸。即便如此,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仍未能如愿。直到二〇〇八年该书才首次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今次随另外六种游记一同再版,真有回归之感,令人不胜唏嘘。而《抗战中看河山》虽然写完即交由独立出版社出版,但也非常不易。按照杨老原来的计划,会在书中加入路线图和风景照片若干,也因战时艰难未能如愿,而翁文灏先生忙于政务,也未能拨冗赐序,颇为遗憾。但杨老仍然对慷慨帮助过的卢逮曾先生表示了诚恳的谢意,意识到“目下此等困难情形下,印刷这个似乎不重要的书籍,是不容易的”,显示出学者的豁达。
三联书店编辑部
二〇二〇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