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其实是两码事儿:“风、雅、颂”指的是《诗》的文体分类;“赋、比、兴”呢,说的是《诗》的表现手法。
不错,《诗经》便是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的。那时的诗是要配乐吟唱的,有人说“风”“雅”“颂”的叫法跟音乐有关。
“风”就是土风、土乐,也就是民谣小调。为什么叫“风”呢?大概因为风声是最自然的音乐吧。《诗经》里的《风》又称“十五国风”,简称“国风”——据说最早叫“邦风”,汉代时,为了避开高祖刘邦的名讳,改称“国风”。
“十五国风”是从十五个邦国、地区采集而来,按区域分为《周南》《召(Shào)南》《邶(Bèi)风》《鄘(Yōng)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Kuài)风》《曹风》和《豳(Bīn)风》,总共一百六十篇,多半为民间之诗。——学者们很重视这部分诗歌,认为它们最能表达民心民意。
“雅”又是指什么?有人说“雅”就是“正”,雅乐指的是周朝王畿(京城周围)的音乐,“京腔京韵”,有别于乡曲土风。
《雅》共一百零五篇,又分大、小《雅》。《大雅》多为周前期的贵族之作;《小雅》创作时间较晚,里面掺有一些民间歌谣,跟“风”相近。雅乐多半是在诸侯朝会或贵族宴饮时演唱。
“十五国风”分布图
“颂”则是赞美诗,一般是天子或诸侯在宗庙祭祖典礼上演唱,等级也最高,属于庙堂乐诗。演唱时不但奏乐,还配有舞蹈,隆重而庄严。——《颂》又分《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共四十篇。
那么,赋、比、兴又是怎么一回事?
“赋”是指一种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也就是原原本本把事说明白,不拐弯抹角,也不夸张粉饰。后来“赋”的手法发展成一种文体,铺排的特点也益发突出了。
“比”是打比方。“兴”呢?是先借别的事物做个由头,再引到要吟咏的事物上来。也举个例子:《周南·桃夭》首章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祝贺人家娶新娘的诗,上来先描摹桃花盛开、艳丽如火的景色,烘托出喜庆的气氛。由此引出姑娘出嫁、和顺持家的主题,显得自然而和谐。句中的“夭夭”“灼灼”是形容茂盛、艳丽的形容词,“之子于归”则是姑娘出嫁之意。
有时候,“比”和“兴”又很难区分,例如《桃夭》这一首,如若把前两句理解为用盛开的桃花比喻美丽的新娘或预示未来的红火日子,也未尝不可呢。
比兴的手法使诗歌形象变得鲜明生动,也成为中国诗人最爱运用的修辞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