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关系
世界只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无我就是把自己当成他人,慈悲就是把他人当成自己,智慧就是把他人当成他人,自在就是把自己当成自己。
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缺陷,才会用心学习;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生命,才会拥有一颗定心;真诚地面对别人,才会学会尊重。
坚持自己的想法,当想法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去改变;观察而不执着,对身边的各种人、事、物保持敏感度,但不让任何人、事、物霸占你的内心,使生命裹足不前;稳重而又热烈,在困境面前能保持冷静,但又能在欢庆中引爆全场;智慧而又热情,既要参透世事沧桑,又要对世界饱含单纯的热情;立足有限而又追求无限,要了解世间的有限性,但不放弃对无限世界的追求,知道世间成就有限而又永攀人生高峰;敏而好学,有很好的记忆力,但又懂得取舍,删除所有的垃圾信息和负面情绪;是一个很好的领导者,同时也能做一个好的跟从者,能做大家都愿意追随的领导者,但也从不轻视任何一个队员,能跟他们和睦相处;愿意无私地帮助别人,但是知道帮助的有限性。
佛教的智慧要对当今世界文明有所贡献,并且有所作为。人与人之间要有中道圆融的智慧、慈悲利他的精神,既要实现儒家般“极高明而道中庸”,强调适度、居中建极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破除二元对立的偏执,强调整全、综合的思惟方式;更要关切他者的价值与意义,对他人情感能够实现同理共振,从而拥有利他情怀。在人与自然之间,要有依正不二、自他共生的智慧,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的互相依赖与互补和谐,成就相即相融的价值模式。在“人”之间,关注人的觉醒价值,强调觉醒的智慧是“人”唯一的价值,愿意破除一切偏执与成见,倾听一切他者的声音,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实现“人”的全部价值。主体只在“之间”,实体才是独立、主宰的,因此“人”的觉醒离不开对他者的关切、对自然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