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和教师的100条建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八、让孩子的发问结出硕果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

现在许多父母都讨厌孩子问问题,尤其是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题和一些有关父母身体及两性话题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提问,家长要么含糊其辞、推诿搪塞,要么三言两语、拒之千里,要么大吃一惊,认为孩子有问题。这些做法,都是非常错误和愚蠢的,因为这些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和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孩子的探求精神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国外教育专家认为,孩子需要父母的关心、接纳和倾听,尤其需要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父母白天上班,与孩子见面的机会较少,分开的时间长,孩子一定有许多新鲜事想告诉父母,父母应尽量抽时间,听听孩子的经历。即使孩子不主动,父母也应主动找孩子谈,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父母要冷静地面对孩子的谈话,聆听他们对一些事情的不满,分享他们的想象力。三岁以后,孩子掌握的词汇量日渐增多,认识、理解能力增强,求知欲也特别强。他们不仅会细心观察周围环境,而且希望得到解答,因此常常喜欢问这问那。家长对孩子的提问,开始会感到高兴,也能耐心地给予解答,可当孩子提问过多时,有的家长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婴儿期的孩子掌握的词汇不够丰富。为了正确解答孩子的提问,家长首先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提问,如果孩子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问题,则要引导和帮助他把问题说清楚。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终将从家庭这个小环境步入大社会,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或可怕的事物十分敏感,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作为家长,我们应利用这一特点,帮助孩子从真切细腻的感受中发展出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不良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

几乎所有的孩童求知欲都很强,凡事都想知道个为什么,而且孩子的发问一般是想马上知道答案。面对爱发问的孩子,家长最好能满足这种愿望,力求给一个及时、简明、通俗、明确的回答。如果你明明知道答案,就请不要佯装不知,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回答,则可坦白地告诉孩子,或者鼓励孩子好好学习,长大后一探究竟。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时,千万不要不假思索地说“不知道”。否则,孩子回答时,也会如法效仿。当然,父母也不能不懂装懂,给出一些不恰当的答案。

父母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还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启发孩子动脑筋去思考,或做一些小实验,或让孩子在实践中自己找到答案。

鲁迅先生对儿子的各种发问都能以宽容的科学精神去回答,尤其是对平常人们忌讳的生死问题,都能以平和的心态给儿子解答。

鲁迅先生49岁那年有了海婴,他对海婴非常疼爱。

有一天晚饭后,鲁迅先生靠在躺椅上休息,小海婴跑过来坐在爸爸身上,边吃着手中的糖果边和爸爸聊天。他给爸爸提出了许多幼稚的问题,爸爸都一一耐心解答。

“爸爸,你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我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从哪儿养出来的呢?”小海婴步步深入地追问。

鲁迅先生毫不心烦,他望着儿子期盼的眼神,耐心地说:“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更不是你这个五六岁的孩子理解得了的,等你长大点上学,老师会给你讲清楚的。只要好好学习,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的。”鲁迅先生的回答使得小海婴懂得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一方面满足了儿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在儿子心灵深处埋下了求知的种子。又有一个夏天的晚上,家里熄了灯,小海婴躺在父母怀中转来转去,轮流亲着爸爸妈妈。他高兴极了,又发出了一连串问题:

“爸爸,人人都会死掉的吗?”

“老了,或是得病治不好就得死掉呀!”

“是不是你先死,妈妈第二,我最后呢?”

“是的。”

“那么你死了以后,这些书怎么办呢?”

“送给你好吗?要不要?”

“那么多哪能看完?有些不要的怎么办?”

“你随便送给别人好吗?”

“好的。”

“爸爸,你如果死了,那些衣裳怎么办?”

“留给你长大穿好吗?”

“好的。”得到满足的小海婴,带着微笑进入了梦乡。[1]

[1] 吴玉红:《鲁迅以童心启迪周海婴》,《做孩子的第一个园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