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稳定及其预警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区域金融稳定的研究综述

区域金融是指宏观金融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与运行,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黄桂良(2010)认为从已有文献看,西方对区域金融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区域货币乘数差异、区域利率差异、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等方面。国内对区域金融差异的研究最近几年兴起,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区域金融差异度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动态特征、区域金融差异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差异、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策略等领域。并提出建立较为科学、完整的理论框架,运用精确度更高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应是今后区域金融差异研究努力的方向和核心问题。

(一)区域金融稳定

1. 国外已有研究

许多学者直接分析了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的具体表现。Carlino & De Fina(1998)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基于美国1958年第1季度—1992年第4季度的数据,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各州之间所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George Georgopoulos(2001)研究了加拿大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认为在紧缩货币政策条件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占比重大的地区受到的冲击较大,而银行业、保险业集中度高的地区受到的冲击较小;与其他地区相比,萨斯喀彻温、安大略、纽芬兰和阿尔伯达4个地区的出口对GDP贡献较大,其受货币政策影响的程度也较大。

Luigi Guiso,Paola Sapienza & Luigi Zingales(2002)将住户从当地信贷市场获得资金的概率作为衡量区域金融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对个人创办企业的概率有重要影响,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金融对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反之,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Carlin & Mayer(2003)对27个OECD国家1970—199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收入水平较高、金融市场较发达的国家,那些更依赖间接融资的产业发展比较缓慢;相反,那些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依赖银行获取资金的产业通常会随着银行的发展而得到更快的发展。

2. 国内已有研究

宋艳伟、李恒炜(2007)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层次递进的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可以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角度做出解释,较快的经济增长是与较快的金融发展相联系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金融发展带动起来的,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只是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因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配套措施,应加大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扶持政策的力度,从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齐梅英、刘彬(2010)在吸纳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用两种方法对中国1978—2008年这3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结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趋势呈现U形趋势,且总差异主要来自于三大地区间的差异,但进入21世纪后三大区域间差异有所上升。

吴拥政(2010)针对地级市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中国中部6省共82个样本地级市区2000—2006年的数据,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指标的不同分位数处解释变量金融发展和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和波动是统计显著的。与经典的条件均值回归相比,条件分位数回归实证分析能够揭示数据生成过程中的更加丰富的信息,为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时空特征整合的统计建模提供了有力支持。

谭中明(2010)构建了由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2个分系统、8个子模块组成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运用科学方法遴选出一套有效的预警指标体系,确定了相应的临界值和风险监测预警区间,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组合权重,构造了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综合度量模型,并对2007年江苏区域金融风险状况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

杜家廷(2010)利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28个省域的金融发展差异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1992—2008年,中国金融发展在省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内部来看,在同一时期,中国东部和中部的金融发展在区域内部亦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西部内部省域间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

(二)区域金融稳定评价体系

易传和、褚彩云(2004)围绕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展开研究,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并设计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旨在维护区域金融的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殷兴山、孙景德、徐洪水(2005)率先根据综合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以及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建立原则,建立了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之后运用计量的方法对N市1980—2003年区域金融稳定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构建的金融稳定态势图和区域金融稳定态势聚类图,分析得出N市金融业总体上处于稳定状态。

易传和、安庆卫(2005)认为建立一个科学适用的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是预防和化解区域风险的关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全面性、准确性、科学性、互补性和显著性等原则,其基本架构应由核心指标和相关指标两个部分组成,同时还需要优化区域金融运行环境,建立高效的评价指标信息系统,强化区域性金融监管。

欧阳禹、申焕章、黎和贵(2005)从研究区域金融风险的初始原因入手,分析了金融稳定的构成要素,构建了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

车克君(2011)认为保持金融稳定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出现了衰退,也对如何建立地方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地方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成为必要,也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