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特征识别:身份认证的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身份认证的由来

经过考证,身份认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升华,身份认证经历从最古老的照身贴、指纹契约到密码认证、生物识别技术的演化。

1.1.1 身份认证的起源

中国最早的身份认证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商鞅推出的“照身贴”(见图1.1)。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之后,全面推行变法。第一次变法的重要内容有“编录户籍,什伍连坐,鼓励告奸,无户籍凭证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这个户籍凭证就是“照身贴”,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类似于现代的身份证。秦人留宿、出关必须出示照身贴,如若没有,则被认为是外来人员或者逃犯。孙皓晖所著《大秦帝国》中记录了商鞅外出忘带照身贴,在留宿时被店主拒之门外的故事。可见,在当时照身贴作为身份证明的方式已深入人心,广泛应用。照身贴的发明,便于秦政权管理秦国公民,防止外来人员入侵,也是我国可考证的出现最早的身份证明,是我国古代身份认证的先河。

图1.1 照身贴图样

1.1.2 身份认证的演化

古往今来,身份认证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形式已呈现多种多样。在古代,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部分是通过自身独有的物件来进行身份证明。例如春秋时期出现的虎符、秦国的照身贴、唐朝兴起的鱼符等,其形式和作用都类似于现今的身份证。但是由于独有物容易损坏、丢失、被盗,安全系数不高,因此不能单独用此方法证明一个人的身份。后来,古人发现只有人的身体特征才是独一无二、不可伪造的,所以身份认证的方式便从单一的独有物件发展到利用人与生俱来的身体特征来作为判断依据。

古代最早利用人体独一无二的脸部特征作身份认证是在官兵追捕逃犯时,他们将逃犯的画像张贴于各处,并配上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便于官差追捕和群众识别。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就曾被楚国用画像通缉。楚平王为了追杀伍子胥,命人制作了他的画像,张贴到全国各地,并悬赏捉拿。中国政法大学法制史研究所蒲坚教授认为,这张伍子胥的画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通缉。这也是早期简易的“人脸识别技术”。

除了脸部识别可作为身份认证的方式外,人们还注意到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体特征——指纹。早期民间签署契约或文书,一般通过签字、盖章形式,但因其识别度不高,易仿造,人们开始利用身体独特的指纹印记作署名(见图1.2)。在很多场合,指纹印记甚至代替了个人签字、盖章的形式。对于大多数不识字的民众,指纹印记是当时公认的易识别、较稳定的身份认证方式。

图1.2 指纹文书图样

后来,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兴起,人们储存信息的方式改为大部分依赖于互联网,身份认证更是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早期为了维护信息安全,人们采用设置密码的方式拒绝其他人访问网络,但这种建立在单一密码上的安全机制非常容易被黑客攻破。后来,单纯的密码认证不足以满足用户需要,多因子身份认证技术随之而来:它不仅需要密码认证,同时还需要有静态PIN码、动态令牌等多种认证凭据,更好地提高了身份认证的安全性。不过对于安全度要求极高的安防等领域,以上认证方式的安全系数还不够高,存在很大的隐患,必须有一个更高级别的安全认证方式。随着科研技术的发展,另一种新的高安全度认证方式进入了人们视野——生物特征识别身份认证。它利用人的指纹、面孔、声音、虹膜、视网膜等身体特征具有唯一性、稳定性和不可复制的特点,为实现更安全、方便的用户身份认证提供了有利的物理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特征识别身份认证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网络安全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