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2013~2018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新时代本科教育新成就

从中国高等教育为青年学子提供学习机会和为经济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智力支撑;促进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尤其是社会基础层家庭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向上流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毕业生对本科教育的满意度;本科专业的国际认证、学位的国际互认、大学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等视角进行考察,我们的总体判断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卓有成效的,基本适应了中国发展的时代要求,本科教育整体进入世界中上水平,部分研究型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一)本科教育供给能力增强,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步伐

截至201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总数达2754万人,校均规模10430人,其中,本科学校校均规模14639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0.5%跃升至45.7%[8],即从为少数英才服务的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下)跨入了为多数民众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为15%~50%),现即将迈进为全体人民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普及化发展新阶段(毛入学率50%以上)(见图1-1至图1-3)。

1.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增长,满足了青年上大学的美好愿望

高等教育规模从1999年到2017年近20年的稳步发展,普通高校数从1071所增至2631所,扩大了1.5倍,招生数从275万增至761万,增长了1.8倍;普通高校招生数与中等学校毕业生数的比例从1999年的32%上升至2017年的60%[9],大大缓解了青年上大学的压力,提升了我国中等学校毕业生上大学的机会,满足了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愿望。

图1-1 1999~2017年中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1-2 1999~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变化曲线

资料来源:1999~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图1-3 2005~2017年高等学校数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高等教育结构更趋合理,适应并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我国高校的办学力量结构、层次与人才类型结构、形式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通过调整,日趋合理和完善。

办学结构

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力量不断高涨,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多方力量参与办学”的良好发展格局。

2002年出台、201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等规定,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10]精神指引下,政府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校的责任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力量更加积极参与和投入高等教育的办学与建设,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建设生机勃发的一个方面军。从图1-4可见,2005~2017年,我国中央部属高校数增长了9.6%,同期,地方政府所属高校增长了23.3%,民办高校增长了近15倍。民办高校学校数的急剧增长,说明党的开明教育政策极大地激活了社会各界举办高等教育的潜力,促进民间办学力量在为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中国人均GDP在近17年间增长了19倍,但由于底子薄,2017年中国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仍居第70位,仅为富国人均GDP的十分之一,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仅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亿青少年儿童有学上,而且高等教育即将跨入普及化发展阶段,这是人类历史上,激发全民之力“穷国办大教育”的伟大创举和诗篇。

图1-4 2005~2017年公办和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层次与人才类型结构

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旗帜鲜明地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一批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正在逐步形成[11]。根据中央的精神,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在不断调整,在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着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的同时,相对收紧了普通本科高校数在普通高校中的比重,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控制中央部属本科高校数和地方政府所属的本科高校数的比重,而对社会民间办学力量举办高等教育仍是持开放和鼓励的政策。从图1-5、图1-6可见,近十余年来,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长,在本专科层次结构上,本科层次的高校数的比重从60.9%下降至52.8%,专科层次的高校数的比重从39.1%上升至47.2%。另外,就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而言,多系研究型的中央部委所属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从2005年的14.8%下降至2017年的9.2%,下降的幅度高达61%;地方政府所属的本科高校,相当比例为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本科高校,这类地方政府所属的本科高校数的比重也在下降,从2005年的81.3%下降至2016年的56.6%,下降幅度达44%,然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民办本科高校数的比重却从2005年的3.9%上升至2016年的34.3%。

图1-5 2005~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1-6 2005~2017年普通本科高校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近十年来,层次与人才类型结构的调整,解决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出现的高校“千校一面”的“同质化”“趋同化”的问题,促进我国本科人才培养从“路径依赖”的粗放型经验育人模式向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科学办学模式迈出可喜的坚实步伐,也是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显著印记。

办学形式结构多样化

我国的本科办学形式,一直遵循“延安抗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亦工亦学、因地制宜的办学方式,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并举的“两条腿走路”,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形式并存的多样化办学传统。21世纪以来,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得到迅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互联网+教育”[12]。这充分肯定了我国多样化的办学方式,使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如虎添翼,多样化办学方式跃升至新的网络发展平台。近12年来,成人本科和网络本科的招生、在校生和毕业生比重基本上占全国本科招生、在校生和毕业生的30%,三分天下有其一(见图1-7至图1-12)。而修习各类非学历的高等教育网络课程者则已超出了传统的统计视域与框架,难以计量。总之,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相应的办学形式多样化格局。

图1-7 2005~2017年本科招生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1-8 2005~2017年本科招生比例

图1-9 2005~2017年本科在校生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1-10 2005~2017年本科在校生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1-11 2005~2017年本科毕(结)业生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1-12 2005~2017年本科毕(结)业生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本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人民对有质量高等教育的获得感增强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不少学者和社会机构的大量研究和统计数据均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无数的工农家庭和无业者家庭子女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毕业后几乎都能获得社会中层的工作岗位,即使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回乡务农,那也是具有新观念、新技术的新型农林牧副渔业的“经营者”或技术人员。2007年随机抽样调查了全国31个省份175所高校大一新生的家庭背景,发现约70%的本科高校生员来源社会基础阶层(见表1-1)。另一个社会民间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对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样本为68932名本科毕业生,发现多数本科毕业生刚就业的岗位都从事中间阶层的职位工作(见表1-2)。这些毕业生头半年的月平均工资是3036元,相当于2011年全国城镇在岗新老职工月均工资的85.8%[13]。这也证明了我国本科高校在促进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维护社会进步与稳定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表1-1 175所高校2007级大一新生的家庭社会阶层分布

表1-2 2011届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单位性质

从表1-1可见,2007年全国抽样调查175所高校新生39569位,其中18383位来自农村,家庭出身于社会基础阶层的为29057人,占调查总样本的73%。

大量的数据表明,伴随我国本科教育规模的稳步发展与质量水平的上升,成千上万出身社会基础阶层的青年获得了高等教育机会,并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流向社会中高阶层。人民对有质量的高等教育的获得感在日益增强。这种获得感主要表现于本科高校的高考录取率、毕业后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等(见图1-13至图1-20)。

高考录取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高考录取率是反映教育公平的重要指针。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次大会上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教育的使命被扩大至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从图1-13来看,近六年,高校招生录取率基本稳定在75%,彻底改变了20世纪末我国青年上大学的“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的困境局面,有效地扩大了适龄青年上大学机会。

就业创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就业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每年高达六七百万,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总人口,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创业和继续读研深造,关系到千家万户,是我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图1-14至图1-17表明,近几年我国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包括继续读研深造的人数)基本稳定在90%,从不同学科的就业率来说,基本能达到80%以上。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看,这既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高效率,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

图1-13 2012~2017年高考录取率

资料来源:《1977~2014历年全国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统计》,新浪网,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5-06-18/1435473862.shtml?from=wap。

毕业生对就业和母校的满意度

学生学习获得感是评价高等教育成效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以生为本理念深入人心以及以“结果为导向”(based on the outcomes)在各类评估中的广泛应用,关注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以及对母校人才培养的各方面的满意度,成为衡量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从图1-18至图1-20来看,2013~2016年,我国本科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是达到中略偏上的程度,而且逐年稍有上升。不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虽略有波动,也基本上是居中略偏上的程度。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更高些,在七成至九成之间,说明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和母校的人才培养是满意的。

图1-14 2013~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资料来源:麦可思研究院:《2013~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图1-15 2013~2016届毕业生分学科就业率

资料来源:麦可思研究院:《2013~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图1-16 2013~2016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率

资料来源:麦可思研究院:《2013~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图1-17 2013~2016届不同学科本科毕业生读研率

资料来源:麦可思研究院:《2013~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图1-18 2013~2016届毕业生就业总体满意度

资料来源:麦可思研究院:《2013~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图1-19 2013~2016届毕业生分学科就业满意度

资料来源:麦可思研究院:《2013~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图1-20 2013~2016届毕业生对母校各方面的满意度

资料来源:麦可思研究院:《2013~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三)本科教育结构布局优化,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源

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是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稳步增长或停滞不前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科教育布局涵盖了区域布局结构、学校隶属结构、科类结构等。

1.区域布局结构

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采取了“高等教育发展地方化”“高等院校从都市到小城镇的分散化”“缩小贫富阶层差异”等政策和措施去解决该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和贫富阶层差异问题。但是,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即使进入普及化阶段,也仍存在区域、城乡和社会阶层的发展差异等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贫富差异的历史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历经了区域均衡、非均衡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在缩小区域、城乡和阶层间的差距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部分省份高等教育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方面所产生的作用甚微。1978年以后,伴随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化的发展,原先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局面被打破,逐步转变为非均衡的发展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面对全国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态势,从发展全局考虑,制定了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使西部高等教育迎头赶上,为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阶段进军奠定了基础。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与世界经济的高度关联,2013年9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其精神是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思想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成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可喜的进展。具体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学生数量结构的变化上,尤其是西部省份的高等教育有了大踏步的前进(见图1-21至图1-23)[14]

图1-21 2007~2017年东中西部区域本科高校招生数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图1-21可见,2007~2017年间,东、中、西部本科高校招生数分别增长了36%、48%和63%,西部本科高校招生数的扩张速度比东部快17%。

图1-22 东中西部区域本科高校在校生数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图1-22可见,2007~2017年,东、中、西部本科高校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50%、64%和79%,西部本科高校在校生数的增长速度比东部快29%。

图1-23 东中西部区域本科高校毕业生数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图1-23可见,2007~2017年间,东、中、西部本科高校毕业生数分别增长了81%、97%和108%,西部本科高校毕业生数的增长速度比东部快17%。

总之,在“一带一路”思想指引下,我国西部省份的高等教育近十年来获得了比东、中部高等教育更快的发展,其中,云南、贵州、青海三省的本科在读大学生数基本上翻了一番。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15]。我国东西部的高校数量结构、招生数量结构、在读学生数量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基本上与东、中、西部区域的人口比例相近(见图1-24至图1-26)。

图1-24 2013~201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高校数量结构变化

图1-25 2013~201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学生数量结构变化

图1-26 不同学科门类普通本科专业增减情况

(四)本科专业与国际“同频共振”,近千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标志着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专业质量标准达到国际认可,这是我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迈入世界第一方阵的重大突破。作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结果已得到其他18个成员国(地区)认可。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加快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了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见表1-3)。目前,中国工程教育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球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向贡献者、引领者转变。这个举措不仅推动了工科专业建设的高起点和国际化,也对全国上千所本科高校的本科专业建设拉高标杆,积极修订培养目标和育人体系,着力建设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自觉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表1-3 通过专业认证的21类846个专业

(五)本科教育国际影响力上升,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能力增强

近十年来,我国的GDP以平均每年9.6%的速度在增长(见图1-27)。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期,我国本科大学生数也以年均4.2%的速度递增。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增长,我国高等学校的科学水平、科研能力、国际交流、留学生教育、学科排行的国际地位也在上升,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有效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

图1-27 2006~2015年中国GDP及增长率

图1-28 2007~2016年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与人员情况

从图1-28可见,近十年我国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数与人员数分别增长了190%和90%,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的成倍增加,为我国的科研攻坚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撑和保障。同期,我国高校的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课题数增长了138%,相应地科研经费爆增了201%,为提升我国高校科研水平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这些经费不仅有政府提供,社会企业也投入300多亿元,相当于政府投入的一半左右。应用研究的经费与基础研究的经费均逐年增加,两个方面的研究均得到雄厚的财力支撑(见图1-29和图1-30)。

图1-29 2007~2016年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课题及其经费情况

图1-30 2007~2016年高校科研经费支出情况

从图1-31、图1-32可见,近十年来,在政府和社会企事业的财力支持下,我国高等学校的科研硕果累累,科技论文不仅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而且还在国外学术刊物刊发,已成为世界上发表科技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期,我国高校出版科技著作、申请的技术专利数也在成倍增长。

图1-31 2007~2016年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情况

图1-32 2007~2016年高校出版著作与申请专利情况

随着科研水平的提升,我国高校与国外的学术联系也日益热络。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普通本科高校教师出国交流的越来越多,请进来的外国教师和研究者也日益增加(见表1-4、表1-5)。同时,国内学生与国外大学互换,到国外交流学习的也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地增长,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有效地服务于国家“一路一带”倡议。

表1-4 分类型高校境外教师数

表1-5 分类型高校交流本科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