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视角下中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当代国外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

当代国外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既各有千秋和各具特色,又有一些共同的和能够形成互相补充的地方。无论是那些具有特色的方面,还是这些共性的地方,都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下面我们就在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国家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来揭示和总结它们对我们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由于国外这方面的探索更为突出地表现在大学的理工类专业的教育实践中,所以,我们将主要选取这方面的情况来介绍和分析。

一 几个国家的大学的实践探索

美国理工类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最负盛名的工程学院的课程设置的重点之一就在于所谓的“发展个人的自信和思维的多面性,以为将来知识和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一直以来学校很多本科生都取得了本学位之外的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位。从1970年起,工程学院与自然科学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合作,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综合课程(Concourse),其目标就是为新生提供完整的学习背景,强调不同学科的融合,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这种综合课程由一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类必修核心课程组成。

英国理工类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英国伦敦大学科技与医学皇家学院在1999年英国大学排名中超过了牛津大学,仅次于剑桥大学名列第二。其《本科生课程说明》中专设人文科学与文化课程一章,提供了包括文学、科技道德、历史、医学、科学技术史、音乐、哲学、政治等学科的广泛的人文科学课程,并计入学分。学院还经常举办音乐会、艺术展览,陶冶学生的情操。与此相同,剑桥大学的各个理工学院都要求学生修习人文科学的课程。老牌的牛津和剑桥大学一直信奉着人文教育的宗旨,在他们看来,“设立大学是为了给教会和政府培养服务人员,即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

澳大利亚理工类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学系,鼓励学生取得双学士学位,为学生提供包括管理、经济、会计、法律在内的广泛的人文学科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技能。课程的设计不仅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工程职业,也将商业、社会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国立大学计算机系授予奖学金的一个目的就是奖励“将计算机科学与哲学、语言学、认知学等学科结合起来的跨学科学习”。蒙纳西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强调,将信息科技与经济管理和哲学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在其课程设置中,除了必修的14门专业课程外,还要求必须选修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任意8门课程。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中指出:“理工科院系的普通教育目标,是要使学生对科学、科学方法、文化史、文化价值的判断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因此,必须重新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

1993年8月俄罗斯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对培养高校毕业生“一般人文与社会经济课程”系列必须具备的最低限度的内容和水平做了详尽的规定,该委员会在1993年10月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中对培养工科学士提出了15条要求。此外,法、德等国也把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具体做法大致上都差不多,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二 当代国外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就人文素质教育而言,尽管国外各大学的具体做法因国、因校而异,但在课程教育的内容要求和追求的理想效果上,他们的一些共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是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养成自觉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学者们普遍认为,理工科学生既要理解知识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更要理解自己的使命和担负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以便将来能正确地使用这些知识。

二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其兴趣特点因材施教。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极其广泛,各学科专业领域均以不同方式同社会发生密切的联系,因此,不能对不同专业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讲授完全相同的课程,否则人文素质教育就难以达到其应有的目的。除一些必要的基本课程作为必修课外,学校应设更多的选修课,这也是当前我国许多大学采用的方法。日本、英国等大学采取的通过学习专业本身的科技史、哲学史等知识来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就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典范。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大学学科专业众多,仅靠专家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广泛需求,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育还得由专业教师开设。因此,承担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专业教师必须扩展知识面,开阔眼界并改善思维方式和授课策略,完成由“专才”到“通才”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来实现。

四是提倡经典教育。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在开设人文类课程时普遍选择把重读经典作为必选项目,还将外国政治、文史哲等都纳入选修范围,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度。通过经典研读课程,拓展大学生生命的高度与深度,避免落入“文化唯我论”的陷阱。在课程设计上,对经典中的价值系统进行“批判地继承”而不是全盘接受;在教学实务上,导入“多元主体并立”精神,避免经典中的单一主体或价值观制约其他主体或价值观。经典课程的开设要避免从专业的立场将教学内容设计得过于专业,以致使学生兴趣尽失。

五是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无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课堂讨论、课程设计还是实验课,都把注重实际作为最高原则,通过实践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把对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为人文精神。因此,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并将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质。从某些意义上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18世纪以前大学确立了其培养人才的职能,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各国大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离开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科学教育;同样的,离开了科学教育的人文教育也是不完整的人文教育。我国高校应当进一步革新教育方法和思维,探讨如何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