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长大:亲历华德福教育(小学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参观华德福学校

1999年9月,我们“自然之友”访德代表团一行15人,前往“拯救未来”基金会(Save Our Future)为我们安排的汉堡市一所华德福私立学校参观。

乘公共汽车来到汉堡郊区,德方翻译领着我们从一片森林中穿行,久住北京的我,犹如置身人迹罕至的林海,忍不住悄悄脱离队伍,拍下这绚烂的秋景。步行了将近一公里,视野开阔起来,一座小木屋静卧在前方的鲜花丛中。

“到了,这就是学校的生物教室。”德方翻译向我们介绍学校。说完后,他把我们介绍给学校的老师。

走进这座朴素的小木屋,我又惊又喜,教室的桌子排成长方形,四周有各种造型的植物标本,每一件标本都好似艺术家的创造,充满灵性。最令我激动的是,10串美丽的花束从房顶沿一面墙垂下来,灿烂的颜色和优雅的形态宛如从天而降的鲜花瀑布。整个教室犹如展览室,展现着大自然的奇迹,又像是一个乡村之家,温馨而丰饶。

我担任教师已有15年,每一次走进教室面对的都是白色的墙壁和整齐纵向排列的课桌,我怎么也想象不到教室竟能如此装扮。我甚至梦想着变成这里的一名小学生,每天能在小木屋里坐一会儿,那该是多么愉快啊!

大家围坐一圈,彼此对视,感到十分亲切。坐在这里的学生也一定有同感,用不着时时刻刻盯着黑板和老师,同学之间通过眼神、手势等在课堂上能随意交流,老师的讲课没有切断学生们的联系。不过那天我只想倾听老师的介绍,顾不上与其他人交流。

华德福学校

他们介绍说:“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是20世纪初奥地利的一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在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且必须通过正确的教育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当时有很多人认同这样的理论,并成立了人智学学会。1919年,一位香烟厂的老板邀请鲁道夫·斯坦纳为工人的子弟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名字命名,此即华德福学校。自此之后,坚持按这一教育理念创办的学校,皆被称为华德福学校或鲁道夫·斯坦纳学校。”

有人问:“这样的学校在汉堡有几所?国家拨款吗?”

老师答道:“华德福学校在汉堡已有75年的历史,现有7所。整个德国有180所华德福学校。目前华德福学校遍布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已有七百多所小学和两千多所幼儿园。在德国,教育部门给予的拨款占学校开支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四分之一由学生家长承担。为了照顾低收入家庭,我们收取家长工资的6%—7%做学费,这样能让更多的孩子来到我们的学校。在荷兰、丹麦和瑞典等国家,华德福学校也得到政府的拨款,但在一些国家如英国,学校为了教学自由和独立不接受政府拨款。”

我问:“你们怎么会把教室布置得这么漂亮?”

“鲁道夫·斯坦纳认为物质环境对正在成长的儿童非常重要。这里所谓物质环境,不仅包括儿童身边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儿童感性所能触到的一切。一切被儿童看在眼里的有道德的和没有道德的行为,理性和非理性的活动,都能影响到儿童的内在精神活动。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和灵都被环境塑造着。因此,我们学校的环境、教室的布置以及学生的作品都要给人以美的享受,用美来塑造儿童的心灵。另一方面,人和周围的环境也是一个整体,如果说学校建筑物是环境的躯体,人就是这一躯体的灵魂,一所学校的建筑物可以丰富人的灵魂生活。教室设计和布置要让孩子感到美、亲切和温暖,孩子们可以像一家人那样在一起玩、聊天和分享喜乐。

“我们学校的教学也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如植物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是培养孩子对植物的欣赏和喜爱,了解植物呈现在大地上的多样性。鲁道夫·斯坦纳强调,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息息相关,校舍周围充分的自然空间,使得生活于其中的儿童能够观察和感受自身与大自然,引导他们体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之一。这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部分。”

自然课

接下来老师给四年级的学生上自然课,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参与劳动。三位男生留在教室做苹果汁,他们先把苹果洗干净,再用刀切成小块,待全部切完后,一人负责把苹果块放入榨苹果汁的机器入口,由于机器不是电动的,另一位学生负责用手摇动,第三人负责用大玻璃瓶接住榨出的苹果汁,动作熟练。

教室里还有五位女生,有三位在做茶叶,另两位用纸把在花园里刚收获的花籽儿包成一小包,并用彩笔画上简单图案。

教室外有六位学生,两位在翻耕过的土地上播种,四位在用铁锹挖地。老师则在不同的小组间走动并指导。

自然课变成了劳动课,我感到困惑不解:怎么不教学生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这样的简单劳动怎么能算是教学内容呢?

老师解释说:“华德福学校的基本立场是发展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心灵,我们反对为了考试而灌输一些专门的知识,我们认为不应该用太多的理性知识窒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引导和鼓励,而且,儿童在这个年龄段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和参与实践来学习的。他们的感觉支配整个人的身心和灵魂,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感性体验,学生才能了解自然界。你看到的苹果、茶叶、花籽儿都是学生们亲手采摘的,我们还让学生参与小麦的播种、收获,以及磨面、制作面包等活动,让他们了解自然的同时,也了解人类的生活。”

我想起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每周一次的自然课几乎没有在户外上过。老师教他们认识书本上的动植物:教他们什么是鸟类,却从不带他们到野外观察自由飞翔的鸟;教他们什么是植物的根、茎、叶、果,却从不领他们去观察一株从土地生长出来的活的植物;教他们动植物有什么用,却从不教他们欣赏大自然的美。女儿从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是死的,永远不能触及或打动她的心灵。她曾多次告诉我,她不喜欢自然老师,她讨厌这门课,而我却每次都劝导她,上课要注意听讲,不管老师怎样,总能学到一些知识。现在我恍然大悟,老师把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孩子端端正正坐40分钟听讲,怎么能唤起孩子对自然课的喜爱呢?孩子除了心生厌恶感还能有什么感受呢?

虽然劳动是简单的,但对于儿童来说,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感受到大自然造化的美妙。通过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像一位农民一样亲自参与劳作,亲自品尝收获,他们不仅知道了苹果汁是怎样来的,而且会珍惜来之不易的食物,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不是老师和家长告诉他们的,而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领会到的。

劳动结束后,学生们为我们每一位客人端上一杯新鲜、清凉的苹果汁,喝在嘴里,甜在心里,真是别有一种滋味。他们还送我们每人一包花籽儿,请我们带回中国,愿劳动的种子也能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

土路

中午,老师请我们去学校食堂用餐,经过一片树林,才看到食堂原来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上坡的土路高低不平,几块石头嵌在路中央,学生每天就在这样的道路上走,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为什么不修理一下?比如铺上混凝土,花不了多少钱。”我向老师提出我的问题,老师解释道:“就是要故意保留原本的状态。修理这条土路是很容易的,可是这样做,学生对大自然的体会就减少了。上下坡走土路艰难一点,有时摔跤还会跌痛了或把衣服弄脏了,但日久天长,他们会有收获的。”没想到这坑坑洼洼的土路还包含着办学思想呢,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要想走在这种道路上,还真是机会难得。对孩子来说,在没有铺砌的土路上嬉戏打闹、追逐奔跑,一定更能充分地享受生命的乐趣,一定更能亲密地贴近自然。

望着脚下的土路,我想起莎士比亚的喜剧《皆大欢喜》中的一首诗:


生活在森林之中,

可以远离尘嚣,

倾听树木的话语,

涓涓细流犹如万卷书籍,

路边小石,寓寄着神的教诲,

大千世界处处可以受到启迪。

手工课

下午,我们参观了八年级学生的手工课。我们去第一个教室时,还没进门,一股铜铁味扑鼻而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走进教室,四周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工具,长长的工作台沿墙摆放,十几个学生正热火朝天地拿着榔头叮叮当当地敲,这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做一个铜碗。我们来到第二间教室,学生们有的正在锯木头,有的正在量尺寸、画线,有的正在和老师讨论。教室里摆放着学生的部分作业,木雕、立柜、抽屉等,这些木工作品都没用一颗铁钉。我们发现学生锯木头的方式很特别,兴之所至,代表团中的一名成员为学生们表演了中国式锯木,赢得满堂喝彩。第三间教室特别安静,学生每人一辆手摇纺车,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地上一堆绒毛编织成地毯。他们的身后是已编织好的地毯,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手工课,有三个目的。其一,华德福教育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即身、心、灵的和谐发展,双手的劳动实际上能锻炼自己的组织器官,会使人心灵手巧。其二,学生们通过手工劳动,能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其三,手工是艺术和生活的最高体现,手工课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上手工课的过程其实是陶冶心灵的过程。

然而他们的做法可能会遭到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拒绝,代表团中一位资深记者参观完后说:“我绝不会把孩子送到这种学校来,学习打铁、编织、木工纯粹是浪费时间,对参加高考毫无用处。”二十多年前,我在中学时代也曾多次参加学工、学农,当然那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现在的应试教育走向了另一种极端,分数是命根子,是一切,家长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如果教育的全部目的只是为谋生做准备的话,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华德福学校意在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和学习怎样生活,并非仅仅是学习谋生。

那么我愿意把女儿送到华德福学校吗?愿意!孩子身、心、灵的整体健康远比考上大学重要;从生活中了解自我、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有助女儿一生幸福。

一位德国记者问我们参观华德福学校后有什么想法,我回答:“我希望华德福教育理念也能得到中国人的认同,并希望中国也有这样的华德福学校。为了真有那么一天,我愿为之奋斗。”

临别时学生们唱了他们的一首歌:


我站在大地上,向石头学习,

我遥望大海,向鱼儿学习,

我凝视天空,向鸟儿学习,

我生活在大自然中,向太阳学习。

他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这所华德福学校,孩子们的歌声伴随我走了很远很远的路。

离开德国已经八个月了,每当看到女儿走向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小学校,我就会想起记忆中的那所学校:美的花园、美的教室、美的孩子。每当我看到她坐在书桌旁做着那写不完的作业,我就会想起记忆中的那个学校:孩子们在花园里游戏,在春光里播种,在秋天收获,并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女儿一天天地长大,哪一天中国也能有华德福学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