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银行理财,挺复杂的一件事儿
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的优点很直接也很明显:“放心”。没什么人积极询问过理财产品到底投资了什么,似乎也没必要。虽然5万元起投的门槛挺高,但投的人也挺多。
先给个可以查看在售银行理财产品的地址:http://data.bank.hexun.com/lccp/jrxp.aspx,如图2-6所示。
图2-6:截图来源和讯网
但我个人对银行理财的感觉就是:借着用户的信任明目张胆搞不透明!
简单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很多你买到的可能并不是银行自己发的,而是代销的。
你类比一下京东商城就知道了:自营+商家入驻。只是不一样的是,在京东一看就知道,银行却不告知也没标注。
2.2.1 别以为银行“妈宝范儿”,坏主意也不少
银监会对于银行的监管很严格,所以银行有点“两面派”,体现在给监管直接看的是表内资产,规规矩矩明明白白。但为了提高营收,还有部分资产通过各种通道偷偷跑出去在表外,借由信托公司、券商等把这些钱贷出去,资金有可能最终投向了高风险区域和方向。
银监会每次对银行理财出个什么规范,都是为了敲打一下:知道你在搞名堂,但别过分,如图2-7所示。
图2-7:“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体现了银行的一些两面派特色,但表外资产的风险一旦上升到有可能危及金融系统,银监会就会出来纠正一下
银行和银监会多年来的斗法,比孙悟空vs如来佛还精彩:一句话总结就是,银监会并不明确反对银行搞“商家入驻”,但厌恶且明确制止难以控制的“商家”。
之所以先说这些,是让你们在购买大笔银行理财产品时候留个心眼,尤其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也许并非家像你想的那么万无一失。
2.2.2 为什么会有无法兑付的银行理财
表外资产去干嘛了?其实这和银行理财产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看一下过去的新闻标题:
·《民生银行两个月三曝理财产品兑付难 银行不认账》中国经济网2014年8月8日。
·2014年9月,恒丰银行40亿元表外业务到期借款人无法还债,只能代偿处理。
·2016年1月,农业银行爆出39亿元票据无法兑付事件引起轩然大波。
·2016年1月,中信银行10亿元票据违约无法兑付。
·《平安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兑付无望 银监局批其管理严重缺失》法治周末2016年9月28日。
……
而这些发生兑付困难的理财产品大多会涉及银行的表外资产,看一张图(见图2-8)大致可以看出:不少理财产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
图2-8:资金是怎么从表内流转到了表外?银行搭了一座桥。过桥!就是这样一个形态。来源华尔街见闻
如果这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项目不出问题皆大欢喜,但若遭遇产能过剩、结构转型之类,很可能遭遇潜在违约。
华夏银行就曾因销售的一款产品无法兑付在上海引发投资者走上街头抗议。华夏银行拒绝偿付投资者,声称其分支机构只负责营销这款由第三方投资公司构建的产品——“第三方投资公司构建的产品”,你懂了吗?
有人会反驳自己买的非保本项目从没出过问题,也可能是这样:出了问题被瞒住了。大部分情况银行考虑到自身信誉风险,还是会刚性兑付。
金融小常识:什么是刚性兑付
大致就是你买的一个理财产品,背后投资项目出了问题,导致无法兑付,然后有各种“七大姑八大姨”来帮你垫付补上这儿窟窿,反正你是不亏损的。
银行就是个超大资金池,对银行来说,就是即使有些非保本理财产品最后收益不理想甚至亏了点钱,银行或第三方机构会自己垫钱保声誉。
刚性兑付?这是傻了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对比较小的亏损来说,这批理财产品让客户不满意,下一批怎么卖?这还是能兜得住的漏洞,如果兜不住那就是各方扯皮以后由银监会调解出结果了。
当然,截至2017年6月,刚性兑付依然是市场主流做法。
所有非保本高收益的银行理财,里面很可能有一些猫腻,一条链子断了甩下去一串儿。要购买的话一定要看看银行理财经理的承诺和合同相符不相符。
然而,这种无法兑付的事多了,加上银监会管得越来越紧。银行也会想办法找更好的资金标的,2016年,很多银行的资金就委托基金公司去帮忙打理了。
2.2.3 有些银行理财就是买了基金
你以为银行的理财投资能力很强吗?非也!有时你的钱从银行理财过了一道,投资进了基金。银行理财资金借助委外投资通道,让基金公司去做了,大部分是配置了债券这类低风险的资产,如图2-9所示。
图2-9: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分布图上可以看到非标资产的配置这几年一直在下降,主要是因为监管对银行理财(详见2.2.2)投向的限制,以及房产等传统行业投资下滑造成的资金需求下降。没处可去的资金就去了债券。来源Wind
银行自己投资能力有限,就让基金公司定制了产品投向债券。(就是所谓的委外定制基金,而正是这一“强强联合”在2016年的债市灾情里,有了“一条绳上的蚂蚱”的尴尬即视感,如图2-10所示)
图2-10:银行与基金公司相辅相成
银行会要求基金表现足够稳定,且收益大概率高于常见的理财,虽然并不好做,但还是有大把基金公司愿意接,博时、招商、浦银安盛、兴业等基金公司都在列。
基金公司自2015年股灾后在零售市场上卖得并不好,却从银行找到长期饭票。
但是2016年12月19日央行表示,收缩表外理财业务是大势所趋。2017年初,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文件,也让银行的核心摆在了“合规上”,出现的一轮委外资金赎回并不是说委外这个业务本身不合规,而是这些相对高收益的投资中很大一部分的债市加杠杆等作为支撑。
2.2.4 银行里的结构型理财是怎么回事儿
上几节,基本上把银行理财产品的来龙去脉大致说了一下。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有一类比较特别的:结构型理财,光听名字完全不知道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你让银行从你投资的钱里拿出一小部分去“赌博”。
比如一个挂钩日元的结构型理财:保本+预期收益7%——预期收益来自于赌日元会涨。
这类产品的设计初衷有三:
·放大最高收益。
·减小高收益的概率。
·增大低收益(保本)的概率。
看不懂?那我短话长说:
·挂钩型理财等于把你的钱分成了两份=基础的+挂一个高枝儿。
·基础的都是些无风险或是低风险的:存款、债券、票据等。
·挂钩是高风险的:对应外汇、股票和黄金的期权。
那我们还是从刚才的三个初衷来解释。
Q:怎么就放大最高收益了?
A:因为一小部分挂钩高风险产品博取高收益。
Q:怎么还要减小高收益的概率啊?
A:高风险配置的那部分不能有太多比例,要不万一都亏了还怎么保本啊,所以这个比例是很低的。
Q:怎么增大保本的概率?
A:通过两份资金的分布比例以及挂钩产品的回报率设计,提供保本承诺。
举个例子:
假设你投资100万元购买某款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实际上可能仅有3万元是真正投资于高风险产品,另外97万元实际是投资于银行存款。
而这一比例的设置,必须是到期时97万的存款利率所得能hold住3万的最大亏损可能,这就是保本了。如果那3万元能博出个高收益,那这个产品的总体收益也就相应提升了。(如图2-11所示)
图2-11:当然,一般这种产品不会让收益率无限制上升,都有个最高上限来结算(达到预期就行)
如果只看结果,你可以把结构化产品的原理理解成“以退为进”,拿出一部分牺牲一点点的固定收益去挂钩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换取更大的获利空间。
那么这个高枝挂在哪儿,也请你留个心。有些是挂钩黄金,黄金涨,你的收益也涨;有些是挂钩沪深300,如果熊市,估计就只能保本了。如果能有一点自己的判断,当然更好。
其实吧,这种产品把你的心理把握得很好。保本的定心丸+可能的上浮收益(银行一般定在7%~9%),这不就是很多人渴求的低风险高收益吗?
但银行真心只要做到保本,你的钱大部分进了他们银行存款呀,这个产品也稳赚管理费。
2.2.5 银行理财小技巧:年末、季末买
银行个人理财基本是5万元起,30万元以上大概增加1%收益,通常时间是50~90天,收益在4%左右。以流动性作为衡量,一般建议选3~4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
没太多时间的选几家自己操作起来方便的,盯准季末的一段时间就行。季末年末节前的理财收益一般能高一些,是个普遍现象。所以,你如果基本是确定投银行理财产品,把自己的资产灵活性放在季末、年末比较好。
·风险性;
·流动性;
·收益性。
其中,风险性来说,至少你要问清楚要买的这款理财都有哪几方参与进来了,如果是银行+信托或资产管理公司的组合,那么信托公司把你的钱投到哪里去了,这很重要。如果是银行+基金公司的模式至少资金安全上是比较牢靠的。
以上这三点,自己权衡考虑。
Q:去银行问银行的理财经理,他们能配置符合你条件的产品吗?
A:小概率事件!大多数理财经理最喜欢推荐给你能帮他尽快达到业绩考核标准的产品(尤其前面所说的银行作为代销的产品,那么基本上这个理财经理就是个销售了)。许多兑付纠纷出现在投资人说理财经理承诺过什么什么,但合同上完全没有,当初那个理财经理说不定还离职了。
建议大家去看看香港电影《夺命金》感受一下。好像说了很多银行理财的负面,但初衷是想表达:大家自担风险的意识还是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