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佛说随缘——寻找精神家园(2)
第二个方面,暗因明果。别人悠闲而富,你辛苦而贫,只是现象,其中必有原因。可能别人抓住了办事的要点,事半而功倍;而你没有忙到点子上,每天做的都是价值不大的事。为什么没有忙到点子上?这跟知识、经验、智能不足有关。为什么知识、经验、智能不足?这跟以前下的工夫不够有关。以此来看,现在得到的正好是自己该得到的。有一位小画家对一位大画家说:“我一天可以作一幅画,需要一年卖出去。”大画家说:“我正好相反,一年作一幅画,一天能卖出去。”工夫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价值更是天差地别,两位画家,谁该做个忙碌的穷人,谁该做个悠闲的富人,岂不是一目了然?
第三个方面,前因后果。种因得果的关系,并不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直观,现报是指现因现果,佛家讲“三世报”,即现报、生报、后报。现报是说今生所做的事,现世就有报应。例如做了好事被中央电视台宣传,做了坏事被警察逮进监狱,拿到名校文凭便找到高薪工作,诸如此类,都是现报。生报即来生才受报应。现代人不信来生,总该有后人吧!儿孙出了个朱元璋,坟墓立即会被加高加大,甚至还能把名字留在历史上;儿孙出了个大浑蛋,尸骨不被从坟墓里刨出来就算幸运了。后报即未来久远的报应。佛家说,“纵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一个人种下了善恶的种子,无论过多久,都会结出果来。太久远的事难以想象,不妨翻翻历史,那些圣贤名君,被人夸到现在,将来还会继续被夸;那些暴君奸臣,被人骂到现在,将来还免不了挨骂。当然,这只是现象,佛家所说的果报,含意深远,不是那么好懂的。
第四个方面,真因真果。贫富不仅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心态,假设有一个人,并不比别人钱多,但日用有余,凡需要的都能满足,凡不能满足的都不需要,这是福缘很深的人,任何时候他都能过得相当富足,是真正的富人。而另一个人,并不比别人钱少,但日用不足,想要的总是比能得到的多,天天活在不满足中,这是福缘浅薄的人,真正的穷人。所以说,那些辛苦而贫的人,是不是真正的穷人,不一定;那些悠闲而富的人,是不是真正的富人,也不一定。没有必要迷于现象,忘却内心。
◎如饮甘泉
富有是命运的一个奖励,奖励过去的勤种善因;贫穷是命运的一个提醒,提醒得果当自今天始,努力为明天耕耘。无论贫富,都值得你对命运心存感激。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怎样看待生活享受?
佛曰:
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佛遗教经》
佛说:享受饮食,应当如服药一样,不因好吃就多吃,不因难吃就少吃,只求其能滋养身体、消除饥渴。这就如同蜜蜂采花,只取花的蜜汁,而不损害花香及颜色。
人生活在世上最基本的要求是吃、穿、住、用、行,其中吃饭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吃了饭,才有工作和学习的精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饭分好坏,有丰盛的菜肴,也有粗鄙的饭食,究竟该如何看待呢?佛家告诉我们的是,抓住吃饭的本质:吃饭如同病人服药,如同蜜蜂采蜜,只是为了摄取营养,滋养身体。营养不足,身体就会垮掉;营养富余,反倒是负累。无论食物好坏,需要吃多少便吃多少,没必要贪图享受而大吃大喝,也没必要因为嫌弃味道而忍饥挨饿。
世上的道理都是一生万、万化一,只要抓住一个最本质的东西,以之观察万事,无不相合;观察万千现象,最后看清了,理出头绪了,无非是一个最本质的东西。抓住了吃饭的本质,应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无不灵验。
在经济层面,吃饭总得花钱,“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最贵的食物可能最好吃,但不一定最有营养;最便宜的食物可能比较粗糙、滋味不足,却可能营养丰富。假设贪图口腹之欲,一定要求吃得香甜可口,花钱就多了;假设抓住吃饭的本质,有什么就吃什么,经济压力就小了。俗话说:“富日易过,穷日难熬。”从吃饭的角度来说,有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自然易过;没钱想吃什么没有什么,自然难熬。如果吃饭只考虑营养,不考虑口味,对经济的依赖程度就低了,富日易过,穷日也不难熬。
在生命层面,抓住吃饭的本质,按需要摄取营养的人,身体更健康;相反,大吃大喝的人,经常摄取过多的营养,让体内的循环系统超负荷运转,身体很容易坏掉,什么肥胖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之类的疾病,专爱找这种人。
贪图生活享受的人,生命力远不如简单生活的人强劲,在漫长的生涯竞争中,他们往往成为被自然淘汰的对象。有人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假设世界末日来临,谁会先死掉?
结论是,生活水平高的人会先死掉,而能用最简单的生活条件存活的,会熬到最后。
这一结论很有道理:生活水平高、享乐较多的人,对艰苦环境的适应力很差,生命之弦相对脆弱,很容易被拉断。而且他们的精神之弦也往往不强,一遇艰难局面,可能自断其弦。例如,每逢经济危机,因经济破产或生活水平严重下降而痛苦自杀的,往往是那些日子过得原本很逍遥的人,而不是那些工厂的员工和田间的农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是靠穷人延续下来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穷人的后裔。人类的历史多灾多难,只有穷人能将基因延续下来,富人往往被彻底淘汰:一是自然原因,富人往往生育能力不强,今天的医学已经证明,患不孕症的女性多见于富足家庭;从古代的历史看,终身不孕的皇后、贵妃太多了。而且富人的儿女往往身体孱弱,尽管医疗条件较好,夭折率也比贫家子女高;二是社会原因,当社会发生激烈动荡时,富贵家庭常常成为攻击对象,甚至被抄家灭族,即使侥幸活下来,从大富转为大贫,亦难存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富贵是不是福,真的不一定。
在精神层面,越是贪图享受的人,精神世界越是贫乏;抓住吃饭的本质,将兴趣从享乐转向精神追求,精神会日益丰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苏格拉底还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快乐的猪”活着就是为了“吃饭”,沉迷于肉体享乐,不知生死,对精神追求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听听歌,跳跳舞,把玩一下诗歌、小说,便以为是高雅娱乐,心里惦记的还是名车时装、佳肴酒色。享受是快乐的,却难免乐极生悲;“痛苦的人”吃饭只是为了活着,真正的兴趣是探寻生命与自然的真相,追求精神的超越和价值的实现。追求是痛苦的,却有可能苦尽甘来,进入至乐之境。
为了生存和延续,我们必须吃饭,必须有一定的享乐,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是人生中更重要、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为了这更有意义的事,宁可做个“痛苦的人”,而不是做一头“快乐的猪”。
在享受层面,抓住吃饭本质的人,可能是最懂生活真味的人。李叔同先生曾经是一个大学者,有过歌舞寻欢的日子,后来却遁入空门,法号弘一。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去拜访弘一大师,吃饭时,见他只吃一道咸菜,颇不忍心地说:“难道您不觉得咸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回答:“咸有咸的味道!”
弘一大师吃完饭后,手里端着一杯白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说:“难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啊?”
弘一大师笑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咸淡都是滋味,如果不用世俗的观点加以分别,都是自然的滋味,吃到嘴里,都能找到亲近自然的感觉,那么,吃什么东西都是一种享受。
相反,有的人强调好吃,总想吃好吃的东西,到头来,尝过百味后,已经找不到好味了,吃什么都没滋没味,接下来还能享受到吃饭的乐趣吗?
在幸福层面,抓住吃饭本质的人,总是比贪图享受的人更自由、更幸福。
苏格拉底还有一句名言:“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一个人对物质的依赖越小,他的精神和身体越自由,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那就离“天堂”比较近了。相反,对物质的依赖度越高,越是难得自由,为了支付吃喝玩乐的费用,不得不做许多自己原本讨厌甚至痛恨的工作。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一只饥饿的瘦狼在月光下四处觅食,遇到一只养得肥胖的看家狗。瘦狼羡慕地问狗:“嘿,朋友,你气色真棒,经常吃到好东西吧?可我就惨了,整天整夜地奔忙,还常常填不饱肚子。”
狗说:“假如你想像我一样,你就得干我干的活。”
狼急切地问道:“干什么活?我愿意!”
“当然是为主人看家护院了。”
狼急忙表白:“平心而论,在树林里挨饿受冻的日子我是过够了。分点活给我干,有一个温暖的住处,有盘现成的可口饭菜,我不在乎别的。咱们什么时候走?”
狼突然发现狗脖子下面有一块特殊的印记,好奇的狼还没开口,狗便说道:“呸,没什么,小事一桩。大概是我的链子蹭的……”
狼打断他的话,惊讶地追问:“什么?链子?难道是说你不能自由自在地随意活动?”
狗说:“也许是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吧!你看,我的样子很凶猛。白天他们把我拴起来,夜里我是自由的。主人用他盘子里的东西喂我,仆人们也不敢亏待我,我是他们的宠物……”
“晚安,朋友,我回森林里去了。我宁可自由自在地啃干面包皮,也不愿意拴着链子过国王般豪华的生活。”狼说着,头也不回地跑了。
在一个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人们的生存对他人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家狗”,有时能自由活动,有时被绳子拴着,像囚犯一样“劳动改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难以自主。“绳子”不是别的,就是我们享乐的欲望,欲望越大,这根绳子越粗,越难挣脱;相反,抓住吃饭本质的人,自由度最高。
在道德层面,抓住吃饭本质的人,是最不需要做坏事的人。他们对吃什么、穿什么都不计较,自然不会为吃好一点、穿漂亮一点去做违法乱纪的事。他们简单的生活,也不会受到他人的诟病。相反,贪图享受的人,为了满足享受的条件,很容易急功冒进,再放松一下自己,就很容易做出不恰当的事,甚至伤天害理、无所不为。而且,享乐的生活方式也容易引起他人的忌妒,成为“仇富”的对象。
总之,抓住吃饭的本质,看似一件很小的事,却可因小见大、因小成大,影响人生的每一个方面,堪称人生一门大学问。
◎如饮甘泉
对物质的依赖越少越好。在生活方面,保持自然的本色,从最本质的需求出发,就不会走上偏途。
忌妒别人,不如为别人的好运鼓掌
怎样看待那些“天生好命”的人?
佛曰:
高才勇猛有大智慧,已于过去深种善根。
——《付法藏因缘经》
佛说:那些有大才能、大毅力、大智慧的人,已在过去种下了善根。
有大才能、大毅力、大智慧的人,往往是能干出大事业的人。
在干出大事业的人中,有的人全靠辛苦打拼,九条命拼掉八条,身上磨脱几层皮。他们让人敬佩,但并不让人羡慕。尽管他们的方法简单易行,还是没有多少人乐意一试。真正让人羡慕和忌妒的是那些天生好命的人,他们跟成功、快乐、幸福似乎特别有缘分,做什么都容易成功,看上去没怎么吃苦,就大放异彩。
天生好命,不外乎具备两个因素:
第一个好命因素是资源丰富。有的人父母富贵显赫,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竞争力,轻易就能得到最好的学习机会、最好的工作机会;有的人天生聪明,学什么都容易,学着、干着,就成了顶尖人物;有的人天生漂亮,从小到大,被包围在大家欣赏的目光中,好机会也往往能优先分享。
但是,资源丰富只是成功的一个条件,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还需要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免不了吃苦,只不过他们吃的苦,不显山不露水,别人不一定知道罢了。为什么呢?大凡成功的父母,往往掌握了成功的理念,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严格训练,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自然而然就能走向成功。例如比尔·盖茨,智商奇高,他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优势,成为顶级软件设计师,进而创办了一家顶级软件公司。他的成功来得好像比较容易,但他的吃苦从小就开始了,父母严格要求他自立,培养他对知识的兴趣,培养他的好胜心,因此他养成了勤奋好学、凡事要求做到最好、永争第一的习惯。天才加上好习惯,铸就了他的成功。
相反,有的人资源丰富,不好好开发,到头来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例如《伤仲永》中神童仲永,天生会作诗,但他只是用自己的天赋去赚小钱,没有继续深造,结果成了庸人一个。
无论先天的资源多么丰富,成就事业的希望还是只能建立在后天的努力上。美貌是一项“稀缺资源”,有的美女通过努力成了歌星、影星,有的美女却成了红灯区的坐台小姐,为什么?人的资源属于自然,人只有使用权并无所有权,租期只有数十年。你向老天爷租了一座金矿,不等于就能成为富豪,如果挖出来的只是一小块,收获的只是一小沓钞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