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60年回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思想政治工作(1957年11月-1966年4月)(1)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国际政治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政局动荡不定。此时,由于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良好建设态势的激励,再加之国际局势的刺激,党内“左”倾思想出现,盲目地开始“大跃进”,一段时间的急躁冒进导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在国内重提阶级斗争,开始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现象。“大跃进”之后,面对被破坏的国民经济,国家虽然进行了“调整”,但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出现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出现偏差。

一、社会背景

国际背景这一时期,由于国际政治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进入了调整时期。美苏两国在争夺世界霸权过程中相互对立,世界政局动荡不定,在两大阵营内部出现巨大离心倾向的同时,第三世界力量蓬勃兴起。

第一,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全球扩张势力,企图充当世界霸主。美国不断扩张势力,企图充当世界霸主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美国凭借其在战时膨胀起来的实力,并利用战后有利的发展时机,经“大跃进”与“调整”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济获得稳定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它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政治上,美国在全球各地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通过对苏联、中国的“遏制战略”和竭力保持在西方阵营中的霸主地位,企图建立由美国主宰的世界格局。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1960年,美国利用刚果危机,控制了刚果;1961年肯尼迪入主白宫后,对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后来又升级为“局部战争”。

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遭到了世界上爱好和平人们的普遍反对,特别是在与亚洲的较量中,美国连遭挫败,元气大伤,霸权地位摇摇欲坠。1957年,美国抛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声称为了抵抗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可以向中东国家提供援助,并可以随时使用美国武装部队。这一计划一出笼,就遭到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美国控制中东的阴谋破产。在越南,美国也陷入了战争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对老挝和柬埔寨的干涉和侵略也遭到顽强抵抗。1961年4月,美国颠覆古巴政权的阴谋也以失败告终。

第二,苏联经济发展比较快,同美国经济实力的差距在缩小,苏联对外扩张的野心也随之膨胀。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较快,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1957年夏季,苏联在太平洋地区进行了几次洲际导弹试验,10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远程导弹方面,苏联走到了美国的前面。苏共二十大后,在对外政策方面,苏联开始与美国既相互争夺又相互勾结,企图共同主宰世界。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声称到1965年苏联主要工业品产量要赶上美国;到1970年人均工业产值要赶上和超过美国,人民生活水平至少赶上西欧;在1980年前后进入“共产主义”阶段。但是,赫鲁晓夫明白,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于是,苏联向美国发动了“和平攻势”,赫鲁晓夫大肆鼓吹“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力图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以便腾出手来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实力,赶超美国,同时向第三世界国家渗透,扩大其影响。为了实现苏美合作,苏联在对奥和约方面作出了让步。但是,在对德问题和裁军问题上,西方国家观点与苏联完全对立。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从柏林撤军,导致第一次柏林危机。1959年美苏领导人在戴维营进行会谈,柏林危机缓和下来。1960年四大国首脑会谈失败,国际形势又趋紧张。1960年5月,一架美国U-2飞机入侵苏联领空被苏联导弹击落。1961年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会晤不欢而散,赫鲁晓夫对美国大肆进行核讹诈,肯尼迪也摆开架势准备打仗,双方剑拔弩张。8月13日,苏联和东德筑起了“柏林墙”,东西方在柏林墙两侧形成了军事对峙局面,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1962年10月,美国因苏联在古巴修建进攻性导弹体系而对古巴进行军事封锁和海上检查,爆发加勒比海危机。这场危机最终以苏联的妥协而告终。古巴危机也使美苏两国感觉到维护其核垄断地位的重要性,此后,它们加紧了在控制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方面的合作,两国新一轮的核军备竞赛开始了。

第三,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引起了越来越多党和国家的不满,并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由于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作秘密报告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在一些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引起了混乱,各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反对共产党的政治事件,突出表现在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处理相互关系提出了新问题。在中国的建议下,苏联政府承认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能建立在完全平等、尊重领土完整、国家独立和主权、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上,并同意研究从东欧国家撤走苏军的问题。苏联和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所调整,东欧国家先后走上了改革之路。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两党两国由观点分歧发展到公开斗争以至关系彻底破裂。中苏分歧始于苏共二十大以后。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并出席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会议期间,中苏两党在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问题上发生了分歧,苏联把苏共二十大的纲领、路线、政策当作金科玉律强加给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兄弟党。中共向苏共领导人反复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作了必要的斗争,但是,为了维护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以便共同对敌,两党分歧没有公开。1958年,赫鲁晓夫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开始更加热衷于谋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事务。他认为中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于是,苏联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压力,企图控制中国。

阴谋落空后,苏联把两党的思想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甚至策划大规模颠覆活动,挑起严重的边界冲突。1958年,苏联提议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企图把持中国军港、海港,实现军事控制。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严词拒绝后,苏联又从事了一系列恶化两国关系的行为。为了谋求苏美合作,苏联屡次出卖中国利益向美国示好。1959年6月,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了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9月9日,塔斯社就中印边境发生的冲突发表声明,公然袒护印度扩张主义,把中苏分歧公之于众。苏联政府还向印度提供贷款、军事援助和山地作战物资,给印度扩张主义者输血打气。1962年10月,印度扩张主义者再次挑起大规模武装冲突,苏联迅速增加对印度的经济援助,并向印度提供战斗机。

在戴维营会谈中,赫鲁晓夫同意帮助美国压制中国放弃解放台湾和发展独立核力量。访美一结束,赫鲁晓夫就飞往北京替美国充当说客,劝中国作出牺牲,不要解放台湾。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了中国的拒绝。1960年6月,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布加勒斯特召开会议。在会上,苏共领导人对中共发动突然袭击和围攻,试图逼中国就范。7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走其全部在华专家,撕毁专家合同及其补充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接着又对中国实行贸易限制和歧视政策,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关键部件的供应,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加之,苏联报纸和书刊长篇累牍地对中国内外政策进行攻击,两国关系严重恶化。在11月召开的八十一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及次年10月的苏共二十二大上,中苏两党再次交锋。此后,苏共领导、苏联报刊和受苏共影响的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不断发表决议、声明、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中共也陆续发表文章,回击苏共的攻击,阐明中共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观点。1963年7月14日,苏共中央公开地全面攻击中共,挑起了中苏大论战,中共也发表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公开点名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中苏论战达到高潮。

从1960年夏季开始,苏联不断在中苏边境挑起事端。1962年4月、5月间,苏联通过其驻新疆的机构和人员,在伊犁地区策动大规模颠覆活动,引诱和胁迫6万多中国公民跑到苏联境内。中国政府再三抗议和交涉,苏联仍拒不遣返。中国政府曾经屡次提出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但苏方否认中苏存在边界问题,1964年参加边界谈判后又无视中国方面公正合理的态度和建议,顽固坚持沙俄的侵略扩张政策,导致中苏边界谈判中断。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的对华态度与赫鲁晓夫如出一辙。1965年2月,苏联假借“援越”名义,要求在中国建立空中走廊和基地,妄图攫取中国主权,结果碰壁而回。3月,苏共召开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中共等拒绝参加,中苏两党彻底决裂,苏联在反华道路上越走越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宣告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第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及西欧各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战后,日本、西欧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国谋求与其经济实力相应政治地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西欧、日本在经济政治上同美国之间的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在对外政策方面独树一帜,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企图恢复往日的大国地位,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1958年1月1日,西欧共同市场正式成立,西欧一体化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民反对日美“安全条约”、要求归还冲绳和撤出一切美国军事基地的斗争也此伏彼起。

第五,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独立,第三世界国家相互之间开始开展合作。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形成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交往中,第三世界国家日益感觉到只有加强团结,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获得平等待遇,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合作成为这一时期历史的一大亮点。

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和各国独立安全蒙上了阴影,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革命运动不第二断高涨,武装斗争波澜壮阔。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胜利,打破了美国完全控制拉丁美洲的局面,给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多米尼加人民和巴拿马人民为反对独裁统治和美帝国主义控制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了独立,饱受殖民主义摧残的非洲人民获得了新生,非洲新兴独立国家成为第三世界的重要成员和国际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生力军。从1958年底到1961年初,连续召开了三届全非人民大会,“蒙罗维亚集团””“卡萨布兰卡集团”“布拉柴维尔集团(后扩大为)和相继成立,非洲解放与统一运动如火如荼。1963年5月25日,非洲31国首脑聚会亚的斯亚贝巴,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非洲统一组织宣告成立。

1961年9月,在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等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的推动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自此,新兴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从根本上改变了以美苏两个大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为争取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独立和经济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1964年,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国际经济组织“七十七国集团”,开始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国内背景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党内一些同志在成绩面前骄傲自满,的指导思想给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失。我国国内总的发展趋势是:“左”社会主义建设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出现困难和问题,党和国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形势得以好转,接着再次受到干扰陷入困境,再次进行调整—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在摸索中曲折前进。虽然这一时期“左”的指导思想始终没能得到改变,但是,党和国家还能够以比较冷静的头脑分析和处理问题,经济工作还基本上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前进,的错误还没有发展“左”到严重影响社会各方面工作的程度。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