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被严重忽视的“钢琴教父”

阿斯肯纳斯的肖邦虽然并不完全符合肖邦的“本意”,却是值得反复聆听、反复咀嚼、反复回味的肖邦,这是堪比正宗的并不走样的肖邦,既可以用来做音乐院校的肖邦琴课标准示范教材,又可以从可能性的多样化去阐发启迪的意义。

最近二十年开始听音乐的爱乐者如果知道有“肖邦圣手”之誉的斯蒂芬·阿斯肯纳斯(Stefan Askenase,1896—1985),可能大多是通过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丽希这条线索。1960年代初期的时候,阿格丽希专门向马格洛夫和阿斯肯纳斯学过如何弹奏肖邦。不过经常被人提及的是,当阿格丽希因为感情危机而导致对音乐特别是弹琴产生厌恶之情时,最终帮助她战胜自我,解决心理危机的就是阿斯肯纳斯夫妇。这时他们已经在德国定居,阿格丽希经常到他们家小住,可以说这段时间与她接触最多的便是这位波兰钢琴学派屈指可数的老教授了。由于阿格丽希在最近十几年多次访问中国,国内许多报刊书籍在介绍阿格丽希的时候,免不了要讲到这段往事,因为正是这位阿斯肯纳斯给予阿格丽希第二次艺术生命,也正是由于阿斯肯纳斯的鼓励,阿格丽希才一举夺得肖邦钢琴比赛的第一名。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国内大多数写文章的人都把“阿斯肯纳斯”想当然地附会做“阿什肯纳吉”,殊不知二人年龄相差四十余岁,后者又怎么可能对几乎是同龄人的阿格丽希做什么“思想工作”或“心理辅导”呢?更不要说做她的肖邦老师了。因为只要查一下这段故事的语境,阿斯肯纳斯显然占据谆谆长者的位置,年轻的阿格丽希在这里不仅找到导师,还寻回父爱。可惜受这些报章文字的误导,许多音乐学院的钢琴老师和学生都错以为阿什肯纳吉与阿格丽希有特殊的师生关系,甚至还在演奏风格上牵强附会地阐发二人的传承和异同等等。

然而,如果不是因为DG唱片公司的“原版大师”系列将阿斯肯纳斯的录音做成一套七张的纪念专辑(DG 477 5242 GOM7),喜欢钢琴音乐特别是喜欢肖邦的人,恐怕真要与阿斯肯纳斯这位“文本肖邦”的伟大诠释者长期失之交臂。记得十年前DG在纪念肖邦逝世一百五十年推出的作品“全集”时,曾经选入阿斯肯纳斯弹奏的几首圆舞曲作为补缺,却并没有引起收藏者的重视。其实西方世界对阿斯肯纳斯的价值早就深信不疑。1960年代当他被聘为布鲁塞尔音乐学院教授时,便被频频邀请举办独奏音乐会,演奏系列肖邦作品,反响非常强烈。DG几乎是用最快的出版速度为阿斯肯纳斯制作多种肖邦专辑,曲目甚至扩大到莫扎特、舒伯特、李斯特和门德尔松。录音全在汉诺威的贝多芬音乐厅进行,这里曾经是DG唱片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在听了海量的各种不同风格的肖邦之后,阿斯肯纳斯给我们带来的不是陈旧的解读,更不是所谓“老派”的一家之言,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竟然是全新的因素。这种“新”表现在他的弹奏完全不受肖邦式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束缚,速度和力度始终保持理性的均匀,那种处变不惊的隐忍的大气和疏朗的布局无不表明,这是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呈现出来的肖邦意境。

阿斯肯纳斯的肖邦虽然并不完全符合肖邦的“本意”,却是值得反复聆听、反复咀嚼、反复回味的肖邦,这是堪比正宗的并不走样的肖邦,既可以用来做音乐院校的肖邦琴课标准示范教材,又可以从可能性的多样化去阐发启迪的意义。阿斯肯纳斯绝不像另一位学院派肖邦诠释大师马格洛夫那样呆板乏味,吝惜情感,他的琴声含有一种气概,随这种气概而来的有浪漫主义的气息,有革命的因素,有不容置辩的权威感,亦有艺术魅力不断增强的广阔空间。

阿斯肯纳斯弹奏的《夜曲》平缓静穆,意境高远,别开生面,于温暖中透出华丽,有非常朴素的画面感。他的重头戏当然也在第二、三奏鸣曲,深思熟虑的处理显然理性占据上风,在科尔托和米凯朗杰利式的海阔天空之外,我们感受到人类控制自我情感的奇迹发生了,这是受难者的史诗,是充满历史观点的叙事曲。独自一人的时候,我最喜欢一遍遍欣赏阿斯肯纳斯弹奏的波兰舞曲和谐谑曲,那质朴的优雅和高贵的粗犷如今再也没人能够演奏出来了,我们可以说这里面民间舞曲的原创性已经很少了,但他所造就的音乐性像是一股极端执拗的力量把听者死死抓住。

阿斯肯纳斯弹奏的肖邦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分别由威廉·范·奥特鲁指挥海牙王宫乐团和弗里茨·雷曼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协奏,第一的合作者也许并不知名,但第二的合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却是绝对大师级的组合,弗里茨·雷曼擅长德奥作品,所以他的宏大架构正好和阿斯肯纳斯的肖邦风格融为一体,从而诞生一个境界极为高妙的肖邦第二协奏曲。这是我要郑重向热爱肖邦的人推荐的。

我在金色的季节,于疲乏劳顿之时,听到阿斯肯纳斯为我们奉献这样一套内容充实而慷慨的钢琴盛宴,不独是肖邦让我感到由衷的宽慰,其他如莫扎特、李斯特、门德尔松、舒伯特等人的作品都是那么令人欣悦,令人遐思,真是幸何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