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 语言
印尼的官方语言是印度尼西亚语(Bahasa Indonesia)。1945年8月17日印尼共和国宣告成立后,确定印度尼西亚语成为官方语言。印尼语的概念源自1928年10月28日第二届青年大会发表的“青年誓言”,其中第三句提出“我们印度尼西亚儿女,尊重团结的语言,印度尼西亚语”。印尼语的传播对印尼民族主义的形成功不可没。
现在印尼的小初教育统一使用印尼语,印尼语已经成为全国通用语。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约有1.55亿印尼人将印尼语作为第二语言,大部分印尼人的第一语言是族群语言或地区方言。这种情况导致许多普通印尼人讲的印尼语有浓重的地方口音、语法不标准或掺杂了其他语言的词语。只是在某些大城市中,人们已经不再会说族群语言,只使用印尼语。
印尼语属于奥斯特罗尼西亚语系马来语族,以19世纪苏门答腊廖内的马来语为基础。马来语是当时苏门答腊岛北部、爪哇岛北部海港地区、马来亚、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的通用语,也是东南亚海上商贸的通用语,在荷属东印度流传很广。印尼语还吸收了爪哇语、巴达维语、米南加保语等族群语言和闽南语、广东话、荷兰语、梵语、英语等外来语词语。
印尼语使用拼音文字,语法简单,词缀的构词能力丰富,词语没有数、格的变化,非常容易掌握。语法有几个突出特点:喜欢使用被动句,省略人称代词,形容词、代词等修饰性词语接在名词之后。使用被动句和避讳人称代词在某些语境下有尊重和抬高听话者的意义,或避讳指出行动者的含义,然而因为指代不明确的特点,有时也会给说话人惹上麻烦。2016年雅加达省长钟万学因公开演讲中的一句话使用被动句,行动主体指代不明,被怀疑诽谤、污蔑伊斯兰教并吃了官司,穆斯林群体几次大规模游行抗议,在2017年雅加达省长竞选期间酿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印尼的部族语言或地方语言有719种。其中707种还在传播,12种濒临消失。在所有“活语言”中,701种是本土方言,6种是外来语言。爪哇语是第一大方言。
不同族群的人名各有特点。传统的爪哇人没有姓氏,甚至父母子女之间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名字都看不出联系。例如现任总统佐科·维多多的全名是Joko Widodo,他的父母亲名字分别是WidjiatnoNoto Mihardjo和Sudjiatmi。佐科有三个孩子,名字分别为Kahiyang Ayu、Kaesang Pangarep和Gibran Rakabuming Raka。三代人的名字完全没有联系。而现在也有爪哇人在起名的时候开始刻意保留一些家族痕迹,如前总统苏西洛(Susilo Bambang Yudhoyono)的父母名字是Raden Soekotjo和Siti Habibah,其名字与父母的完全不同,这符合传统的爪哇族起名习惯,但苏西洛给两个儿子取名为Agus Harimurti Yudhoyono和Edhie Baskoro Yudhoyono,把Yudhoyono作为姓氏传给儿子。后来,Agus给他的女儿起名为Almira Tunggadewi Yudhoyono,Edhie给两个儿子起名为Airlangga Satriadhi Yudhoyono和Pancasakti Maharajasa Yudhoyono,第三代继续传承了Yudhoyono这个“姓氏”。一些爪哇妇女将丈夫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爪哇族男性的名字经常使用no(诺)、to(托)、yo(约)结尾,女性名字经常使用ti(蒂)、ni(妮)、wi(薇)结尾。
另一些部族有延续姓氏的传统,有代表性的部族包括保留了父系氏族社会传统的巴达克族,后代都随父姓。巴达克族只有几百万人口,不仅延续了姓氏,还保留下来了整个族群的清晰族谱。哪个姓氏属于哪一支亚族群,祖先是谁,家乡在哪里,全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姓氏也能让身在异乡的族人一眼识别出同胞,更容易建立起亲近的族群成员关系。其他名字里有姓氏的部族还有安汶族、托拉查族、米纳哈萨族等。一部分米南加保人也使用亚族群的名称作为“姓氏”,如丹戎(Tanjung)、寇拓(Koto)、皮利昂(Piliang)等。
巴厘族人的名字由他们出生的顺序决定,老大叫Wayan、老二叫Made、老三叫Nyoman、老四叫Ketut。巴厘人有四种种姓。婆罗门后代名字前一般加伊达·巴古斯(Ida Bagus,男)或伊达·阿尤(Ida Ayu,女),刹帝利种姓加佐高尔达(Cokorda),吠舍种姓名字前加古斯蒂(Gusti)、阿纳阿贡(Anak Agung)或戴瓦(Dewa)等,首陀罗种姓没有称号。
华人的印尼语名字经常能看到华语姓氏的音节,如林姓经常在名字里出现lim或lin,如Nursalin、Salim,姓陈的人名字里经常有tan,如Tandiono等,姓李的人名字里经常有li、ri、lie等音节,如Lydiah、Riady等。现在,印尼不再禁止传播和学习华语,很多华人开始使用华语拼音给儿女命名。印度、阿拉伯裔的移民后代的名字也保留了原籍语言的痕迹。
称呼或写信给印尼人的时候,最好使用其全名以示尊重。需要写长辈或上级名字的时候要注意写全头衔。写在名字前面的头衔包括在印尼高校获得的特定学历标志,如“Dr.”代表1990年之前在印尼获得学士学位(除了法律、农学、自然环境和工科以外的专业),“Ir.”代表有工学职业学士学位的工程师,“Mr.”或“Meester”在印尼独立前代表法学硕士,现在已经基本不使用了。一些到麦加朝觐过的穆斯林喜欢在名字前面加上“Haji”的称谓,以示对宗教的虔诚,如印尼共和国第二任总统苏哈托的全名为“Soeharto”,他在朝觐后有时被称为“Haji Mohammed Soeharto”,尤其在宗教语境下更是如此。写在名字后面的头衔包括特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如“S.H.”——法学学士、“S.E.”——经济学学士、“M.Si.”——理学硕士、“M.Ag.”——宗教学硕士、“Ph.D.”——哲学博士等。平辈且关系较好的朋友之间通常使用人名的简称或昵称。人名的简称或昵称没有规律可循,取决于被称呼者的习惯和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