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5章 文学教育的深耕
苏晨在文学领域的摸爬滚打与亲身经历,让他越发深刻地意识到,文学传承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空中楼阁,需要从最基础的教育阶段稳稳抓起。他深知,孩子们是文学的未来,是传承与发展文学的希望之光。于是,怀着满腔热忱与强烈的使命感,苏晨积极行动起来,联合小镇上的学校,全力发起了意义深远的“文学启蒙计划”。
为了给孩子们带来高质量、多元化的文学体验,苏晨动用自己在文学圈积累的人脉资源,不遗余力地邀请众多知名作家走进校园。这些作家风格各异、成就斐然,有的擅长用细腻笔触勾勒生活百态,有的则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科幻世界中纵横驰骋。他们一踏入校园,便在学生们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举办的文学讲座上,作家们或娓娓道来自己的创作历程,讲述那些灵感乍现的奇妙瞬间;或深入剖析经典作品,带领学生们领略文学巨匠的创作技巧与思想深度。
写作指导课程更是干货满满,从如何挖掘生活素材、构思文章框架,到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作家们倾囊相授。学生们纷纷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聆听,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关键要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提升写作能力的诀窍。除此之外,苏晨还积极推动设立校园文学社团,为热爱文学的学生们打造专属的交流平台。社团里张贴着各类文学海报,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文学书籍,充满着浓厚的文艺氛围。社团定期开展创作比赛,主题丰富多样,从校园生活的点滴感悟,到对未来世界的奇思妙想,激发着学生们的创作热情;文学交流活动也同样精彩,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近期阅读的好书,交流创作心得,思维的火花在热烈的讨论中不断碰撞。
在一次写作指导课上,苏晨注意到了角落里一个安静的女孩——晓妍。她总是默默地坐在后排,眼神中透着一丝羞涩与不自信。当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晓妍却总是欲言又止。苏晨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晓妍的文字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字里行间流露出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情感,可语句却稍显稚嫩,且行文间透着不自信的痕迹。
课后,苏晨主动找到晓妍,温和地询问她对写作的想法。晓妍低着头,声音小得如同蚊子嗡嗡:“我……我觉得自己写得不好,不敢给别人看。”苏晨微笑着鼓励她:“晓妍,你的文字很有灵气,只要稍加打磨,一定会大放异彩。”此后,苏晨格外关注晓妍,每次写作课都会特意点她回答问题,耐心地给予点评和指导。他帮助晓妍修改作品,一句一句地分析,从词语的运用到段落的衔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苏晨的鼓励与帮助下,晓妍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写作水平也日益提高。
在校园文学比赛中,晓妍鼓足勇气,提交了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当比赛结果公布,晓妍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站在领奖台上,晓妍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与坚定的光芒。此后,晓妍更加坚定了在文学道路上探索的决心,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成为小镇文学新生力量的代表之一,激励着更多的同学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