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与文学公开课:来自原罪的规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皆罪者:《圣经·新约》之“行淫时被捉的女人”

公元前1世纪清晨,薄雾中的耶路撒冷城。耶稣在大殿中开始布道,突然,一群法利赛人和文士牵着一名女子闯入大殿,并将她扔在耶稣脚下。女子衣冠凌乱、披头散发、身上伤痕斑驳,身躯因恐惧而发抖。一名文士质问耶稣:“这名贱妇与人行淫时被当场抓获,根据摩西律法,当受乱石打死之罚,不知您认为如何?”言语中充满挑衅,法利赛人也在旁煽风点火。大殿里聆听耶稣布道的市民们被激怒了,责难声越来越大,纷纷要求惩处这个邪恶的女子。耶稣站起身来向女子走去,立刻被愤怒的市民、不怀好意的法利赛人以及凶狠残酷的文士所包围,他平静地指着地上匍匐的女子说:“你们谁没有罪,可以首先用石头砸她。”众人震惊,长时间的沉默后,从老至幼一个个从大殿鱼贯而出,法利赛人与文士也恨然离去。大殿中只剩耶稣与那位妇人。妇人呜咽着爬到耶稣脚边,耶稣将她扶起询问:“那些人呢?没有人治你的罪吗?”妇人答:“仁慈的主啊,没有。”耶稣低声言:“我也不定你的罪,你离去吧,以后不要再犯罪了。”(参见《新约·约翰福音》8:3-8:11)

图1-6 《耶稣与通奸的女人》(1630—1633年),〔荷〕马蒂亚斯·斯特姆

《圣经·新约》中,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原罪与救赎的故事。此处的行淫女子事实上扮演着三个角色、承载着三重寓意——在法利赛人与文士手中,她是他们挑起民愤、攻击耶稣的可悲工具;在普通市民眼中,她是他们隐藏自我罪孽、发泄心中恐惧的遮羞布;在耶稣脚下,她却是他传播道义、教育民众、哀悯救赎的真正的人。耶稣对行淫女子的判决蕴含着基督教教义《新约》之罪刑观的两重含义:其一,从上帝视角观察,人人皆为原罪的承载者。既然如此,谁有资格审判他人?谁又拥有权力惩罚他人?因而上帝才是唯一能够对人类进行审判与惩罚的合法主体。其二,人间制定的罪与上帝眼中之罪内涵不同。故事最后,耶稣对女子低声抚慰:“我也不定你的罪,你离去吧,以后不要再犯罪了”,其中提到了两个“罪”,其含义迥异:第一个罪是指上帝眼中的罪,这是一种源自人类劣根性的“原罪”,耶稣知晓自己并非上帝,因此无权给女子定罪;第二个罪是指世俗法律规定的犯罪,诸如通奸,诸如不守妇道。由于原罪与世俗之罪来源不同,因此对待世俗之罪与原罪的制裁方式亦应有所不同。世间每个人皆为原罪之身,对人世间罪行的审判必须秉持宽容态度,对罪者要怜悯与宽恕;对上帝眼中之罪的审判则是一种末日审判、良心审判,其特质是睚眦必报、丝毫不爽。

以上故事分别来自《圣经·旧约》与《圣经·新约》,二者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根据精神实质不同,《旧约》教谕所代表的是“法的宗教”,《新约》教谕传布的则为“人的宗教”。在法的宗教中,法是人类外在行为的规范,因此教谕中均为全知全能的耶和华对人类的吩咐,字里行间没有对话,只存在独白,权威上帝的声音凌驾着一切、覆盖着世间万物。作为“人的宗教”之基督教,《新约》的行文以民众与先知间的质疑与回应形式展开,包孕着多重冲突的复调色彩。耶稣及其使徒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桎梏,走下殿堂,深入民间进行布道:他们穿梭往返于庶民市场、下等客栈、餐馆酒肆甚至澡堂妓院,他们医治好盲人的眼疾(《新约·约翰福音》9:6-9:15)、瘸子的双腿,并让哑巴开口(《新约·马太福音》9:1-9:35),他们使得麻风病人重返世俗社会(《新约·路加福音》17:12-17:15),他们接受人皆鄙视的妓女的香膏供奉(《新约·路加福音》7:37-7:50),他们对窃贼的悲苦境遇给予同情(《新约·约翰福音》10:10-10:12),他们对行淫女人的无知愚昧进行宽恕(《新约·约翰福音》8:3-8:11)。其中一位最著名的隐忍顽强的布道者,以悲悯智慧的声音不停地与世间俗子进行对话,感召着芸芸众生——这即为《新约》的典型叙述形式。与犹太教《旧约》之禁止、惩罚的观点相左,基督教《新约》的精髓在于道成肉身与受难赎罪。基督耶稣舍去了英雄与王的桂冠,化身为社会地位最为卑贱的木匠之子,降临至世间最肮脏秽乱的马槽中(参见《新约·路加福音》2:5-2:7),一生布道救人,直至最终蒙冤入狱,头戴荆冠,被鞭打、虐杀于十字架上(参见《新约·马可福音》15:17-15:25)。由此不难发现,《新约》宣传着“隐忍、忏悔”的赎罪观(妓女、淫妇、小偷、强贼等皆可获得救赎),其教谕的精神内涵已经从他报的报复刑过渡至自罚的教育刑,隐忍与宽恕成为鲜明的价值旨归。

图1-7 《耶稣治愈盲人》(1560年),〔西班牙〕埃尔·格列柯

《旧约》与《新约》为我们诠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宗教世界。前者的恪守、报复、自律与后者的隐忍、宽恕、博爱形成鲜明对立,同时暗示着西方刑法思想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罪罚报应观,向宽恕隐忍思想的变迁——“有人打你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新约·马太福音》5:39),甚至要饶恕他,“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新约·马太福音》18:22)。如此看来,《旧约》倡导严格的报应主义与平等的同态复仇;《新约》则认为“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否认世俗社会对同类的审判,强调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才可操持生杀予夺的刑罚权。《旧约》的平等主义彰显于现世的同态复仇,不分贵贱一律苛求形式上的平等;《新约》的人人平等只存在于来世,只有洗刷罪愆、升入天国者才可获取这种平等,“刑罚谦抑”思想开始萌芽,刑罚价值亦由“恪守、报复”转为“自律、宽恕与博爱”。其后数个世纪,《新约》教谕历经圣·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的归纳与演绎,逐渐发展为规模庞大、逻辑严密的经院哲学;基督教亦获取日益稳固的地位,与崭新的政治格局一统欧洲长达千余年。在经院哲学的渗透与影响下,西方人挣扎在“原罪—赎罪—末日审判”的轮回之中,以宗教理智抑制肉体欲望、否定现世价值、宣扬来世幸福、压抑个体价值、赞美群体责任观,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无限萎缩。

图1-8 《忏悔的抹大拉》(1565年),〔意〕提香

知识链接

《最后的审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于1535年至1541年受命于罗马教宗保罗三世,为西斯廷教堂绘制的壁画,现藏于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

1534年,教宗保罗三世不顾年过六旬的米开朗基罗年事已高,要求“他显示其绘画艺术的全部威力”,在西斯庭教堂祭坛后面的大墙上绘制壁画,这种疯狂的艺术剥削行为令米开朗基罗身心俱惫。当时,米开朗基罗正经历精神与信仰的危机,他选择用《最后的审判》这一主题,来展现其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老艺术家从1535年年末至1541年10月31日止,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幅体现着画家宏伟艺术魄力的群像构图——《最后的审判》,在这块将近200平方米的大墙上,绘出了约四百个等身大小的裸体群像。

1541年圣诞前夕画作揭幕,整个罗马城为之沸腾。艺术家卓越的写实主义绘画才能,使意大利人民为之倾倒,他们似乎听到了真正的上帝惩罚声,他要惩罚那些使祖国忍受耻辱和出卖人民利益的显要人物。同时,画中裸体人物亦引发亵渎神灵的争议,二十多年后,米开朗基罗去世不久,教皇庇护四世突发奇想,下令将所有裸体人物画上腰布和衣饰,受命画家被戏称为“内裤制作商”。1596年,教皇克莱芒八世索性想把这幅壁画全部毁掉,幸被罗马圣路卡美术学院的画家们及时劝阻。

这幅壁画的主题为:上方与天顶画相接处两个半圆形画面是无翼天使,正簇拥着基督受难时的十字架等物,左面一组抱着十字架,右面一组抱着耻辱柱;耶稣下方八个吹号角的天使正在唤醒死者,宣示审判即将开始。

画面分四个层次,最上层是天国天使,中央是耶稣基督,下层是等待接受审判与裁决的人群,最底层是地狱,中心主题是人生具有原罪,注定将不断背离上帝,罪孽深重,但终将得到拯救。构思上,画作立意于基督来临那一刻情景,他将对所有生者与死者进行审判,被他赦免之人将得到永生。为了将约四百个人物安排于同一空间,艺术家画面构图采用了水平线与垂直线交叉的复杂结构,显现出如旋风般中心吸附四周的力量,将整个空间结合成一体。

画面正中央的云端闪电中,站立着身躯高大、神态威严的救世主基督。耶稣复活后,在天国的宝座上开始审判凡人灵魂,此时天和地分开,世间一览无余,他正举起有力的右臂,宣称审判开始,大小幽灵都聚集到耶稣面前,听从他宣谈生命之册、辨别善恶。凡罪人,被罚入火湖,作第二次死,即灵魂之死;凡善者,耶稣赐他生命之水,以求灵魂永生。耶稣十二门徒和圣母玛丽亚环绕在旁边,圣母玛丽亚正蜷缩在耶稣身旁,用手拽紧头巾和外衣,不敢去正视这场末日审判。

在耶稣的左侧(即画面右侧),有体形高大而年迈的使徒彼得,他拿着天堂钥匙正要交给耶稣。最右边还可找到背负X形十字架的安德烈,拿着一束箭的殉道者塞巴斯蒂安,手持车轮的加德林,带着铁栅栏的劳伦蒂。在耶稣左侧的下面,有十二门徒之一的巴多罗买,手提着一张从他身上扒下来的人皮,这张人皮的脸就是米开朗基罗自己被扭曲了的脸形,这是米开朗基罗有意这样添加上去的。这些人物都拿着生前折磨自己的刑具,诉说着自己的痛苦。

在耶稣的右侧(即画面的左侧)也有许多历史与神话人物:那个左手背小梯子的通常被认为是亚当,后面围头巾的女人即是夏娃。另一个体格壮实的裸体老人即圣保罗。在这些使徒的下面,是一些被打入地狱的罪人,有的在下降;有的因为生前行善,正在渐渐上升,画面左侧下部地面上有几个呈骷髅状的幽灵,由于他们的善良,骨骼上重新长出肉来。

在耶稣的中央下部,有一小舟上载八个天使,他们受圣命之差,驾云来到地狱,吹起号角,召唤所有的灵魂前来受审。在这只小舟的右边,有一个头身倒置、身带钥匙的裸体形象,人们认为这是教皇尼古拉三世的权力下坠的象征,因他生前实行僧侣捐卖制,出卖教职,理应受到惩罚。在画面的右下角,是长着驴耳朵,被大蛇缠身,周围还有一群魔鬼的判官朱诺斯,这里暗指教皇的司礼官,他曾在教皇面前攻击米开朗基罗的这幅壁画。

米开朗基罗于作画期间不断从赞美诗《最后的审判日》和但丁的《地狱篇》中汲取灵感,整个构图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形成了一个律动的圆形的以基督为中心的统一体,使得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显得统一、和谐。这幅气势磅礴的大构图,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人文主义思想,艺术家以超人的勇气,将人物全部创作为裸体形象,意在表现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每个人都要面对上帝公正裁判的主题,这又一次证实了其所秉持的敢于肯定人、赞美人的人本主义思想。

图1-9 《最后的审判》(1535—1541年,局部)

〔意〕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