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何以育人
——科学家纪念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一种有益尝试
(代前言)
钱学森图书馆[1]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纪念对象,身处具有128年辉煌办学历史、“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的上海交通大学。作为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单位和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之一,钱学森图书馆是代表学校文博事业最高水准的“旗舰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家精神培根铸魂的思政课堂,是面向青少年学生以科学教育推进科学普及的科普殿堂,也是加强科学文化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文化殿堂。自2011年12月11日开馆以来,我馆秉持致力于开好校外校内“两扇门”并将馆藏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理念:一扇门对外,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社会教育,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扇门对内,面向学校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工作。为此,我们基于开馆13年来的工作积累和研究积淀,结合开展空间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尝试将钱学森这位当代中国科技史上“百年难遇”的“一代宗师”[3]身上体现的科学家精神,通过本书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一、本书基本定位
作为新时代“大思政课”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主题如下:将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发掘钱学森这位上海交通大学杰出科学家校友身上蕴含的丰富厚重的育人资源,及其在提升大学生精神素养、培育时代新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钱学森作为历史人物的符号价值与标杆意义,以及教育的一般属性和普遍价值使然,本书秉持现实情怀、面向社会需求、呼应时代关切,旨在更好地发挥钱学森身上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的教育功能。诚如钱学森本人所言,他所代表的是那个集体、那一代人,“钱学森”这个名字已经不完全属于他自己,因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4]。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纪念馆的基本坚守与使命担当。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这是一份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政策文件。《意见》首次提出科学家精神[5]并进行内涵界定。其中指出,要“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建设科学家博物馆,探索在国家和地方博物馆中增加反映科技进步的相关展项,依托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等设施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6]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七部委分别于2022年5月30日和2023年5月30日共同发布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共140家)和第二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共147家)。中国科协为此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建设和服务工作,旨在从国家层面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命名工作规范化,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学家精神弘扬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因此,弘扬科学家精神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时代主旋律,也是科学家纪念馆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本书书名“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走进钱学森图书馆”采用主副标题形式,既“大中见小”,以呈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成果为本书传播目标和价值旨归,以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多维空间育人的经验与案例,揭示钱学森身上体现的科学家精神;又“小中见大”,从钱学森这位“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7]身上“透析”他卓尔不群的科技人生所诠释和体现的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内涵的崇高精神品质,由此窥见中国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群体镜像,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历史镜鉴和现实启迪。
“空间育人”是博物馆的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安市博物院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作为面向公众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具有开展社会教育的资源优势、职能优势和阵地优势。2022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发布信息,正式公布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由此可见,通过教育推动文化(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传播、为公众提供具有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文化产品,服务于观众的多样化体验需求,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和社会责任所在。对大中小学生而言,博物馆是他们接受文化洗礼、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精神素养的第二课堂和重要阵地。
本书着眼于发挥博物馆文化育人功能,以“大学校”和“大思政”为导向,以钱学森图书馆建好博物馆“大学校”、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多元化个案实践为基础,努力做到社会教育与课堂教育的衔接与呼应,由此期待为科学家纪念馆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本书主体受众为科学家纪念馆相关工作者,兼及思政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科研管理人员等不同职业群体,以期拓展“大思政课”受众边界与主客体转化。
二、本书编写理念
本书通过文本认知、视觉感知与心灵感悟交汇的形式,引导读者从文本中读懂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从场馆沉浸式场景中感悟科学家精神的本质特征,从藏品中窥见科学家精神的鲜活样貌,从传播中接受科学家精神的力量感召,以多角度、多感官、多样态、多场景触摸科学家精神。
形式上,文本风格“四性一体”。本书融可读性、思想性、专业性、代表性于一体,尽可能做到读者喜好、思想品位、学术保障、集体智慧的统一。为体现可读性,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严肃与活泼并举,生动性与规范性交融。书中选取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主题展览、馆藏文物、社会教育、文化活动等不同主题的代表性图片,以增强本书的视觉美感与阅读体验。为体现思想性,本书注重形式(主题)升华与内容(文本)落地相结合,对不同工作条块的空间育人实践进行理论提升,尝试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经验与实践相互支撑,增强文本说服力。为体现专业性,本书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牵头,指定专人负责组织编写与全书统稿工作,最大限度动员全馆学术力量撰写本书,因此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编研过程采用工作例会、定期研讨、专家咨询等形式进行,做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组织性与自主性的统一。本书编写组执笔团队由13位员工组成,涵盖全馆5个业务部门,代表了本馆主要研究力量和整体学术风貌,既全面体现了不同业务部门参与空间育人的工作实践,又兼顾了内容的工作关联性及人员研究基础。
内容上,空间界定“五维一体”。本书核心理念设定为“空间育人”。为此,我们超越传统意义的具象化物理空间,以“大空间”为话语指向,结合钱学森图书馆历年工作实践,主要聚焦陈列展览与社会教育两个教育载体,梳理出文本空间、物理空间、文化空间、虚拟空间、社会空间五种空间育人形态。其中文本空间包括制度文本、政治文本与学术文本三个次生空间维度。制度文本主要为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这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指导性、权威性制度依据;政治文本为毛泽东同志与钱学森的交集,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钱学森在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群体乃至中国科技事业中独特的地位;学术文本通过揭示钱学森这一“独特个体”身上呈现的科学家精神,为钱学森图书馆空间育人提供主体支撑。在物理空间方面,我们以钱学森图书馆建筑实体、基本陈列、社会教育品牌项目为基本承载,以跨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鲜活案例,呈现我馆丰富多彩、亮点突出、效果鲜明的空间育人鲜活景象。在文化空间方面,我们聚焦钱学森图书馆文化实践活动和代表性馆藏,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对内)和公共文化建设(对外)两个方面,通过文艺活动、文化出版、馆藏活化等,释放文化育人的内涵和价值空间。在虚拟空间方面,我们以钱学森图书馆网络育人实践和全媒体视域下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为切入点,以主体作为与客体反馈彼此呼应、工作探索与媒体响应相互关照的形式,向读者传达融媒体时代博物馆空间育人的“钱馆经验”。在社会空间方面,我们走出钱学森图书馆所扎根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这个固态阵地,走向社会(走出去)与开门办馆(请进来)相结合,从知识输出等方面,呈现“流动的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形象,以期实现科学家纪念馆社会形象的积极建构。
上述“五维空间”涉及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非物质空间)、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网络空间)、显性空间与隐性空间,旨在揭示钱学森图书馆作为科学家纪念馆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四种“代表性”——代表性人物(钱学森)、代表性馆藏(藏品和展品)、代表性活动(社会教育)、代表性话语(归纳、总结、呈现),引导读者以可知、可感、可悟的方式,触摸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体和以钱学森精神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场馆育人、空间育人的社会功能,拓展钱学森图书馆社会认知边界。
功能上,精神感召“四位一体”。本书以“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结构”谋篇布局:以科学家精神开篇收尾、统领两端,呼应社会关切;以钱学森图书馆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方法与实践为主体,对本馆空间育人进行具象阐释、经验输出与价值表达。全书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需要和科学家精神的制度文本出发,旨在充分发挥钱学森这位在当代中国科技史乃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的“精神价值”,揭示钱学森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呼应与契合,实现钱学森精神的内涵揭示、价值激荡与当代传承。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一般性与特殊性、群体属性与个体特质、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统一与结合,力图做到在四组属性、“四个结合”中以小见大、首尾呼应、相互关照。在价值导向上,本书以钱学森图书馆的空间育人理念与实践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大思政课”等不同教育维度为价值旨归,通过心灵触摸引发思想激荡、催生情感共鸣,从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身上窥见中国科学家的群体特征,见人见物见精神,更好地发挥本馆作为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的文化育人功能。
三、本书体例设计
关于结构框架:空间育人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发挥社会职能、履行社会责任的集中阐释。如何拓展社会教育空间以实现教育场景多元化,如何不断实现空间育人方式方法创新以深化教育效果,是广大博物馆人共同面临的“时代之问”“教育之问”。面向“大思政课”建设开展博物馆空间育人,本质上是突破教育的固化理念和空间壁垒,实现社会教育与课堂教育的有效衔接与有机统一。
对身处高校的大学博物馆而言,开展空间育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教育资源)、区位(身处高校)、知识(智力聚集)、行政(隶属高校)等多重身份优势。钱学森图书馆建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是一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自开馆以来,本馆在守住社会教育“基本盘”、筑牢基本陈列“主阵地”的同时,一直在空间育人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拓展社会教育边界,不断提升社会形象与综合影响力,形成了馆内馆外并重、线上线下同步、校内校外兼顾、理论实践转化、一级二级[8]联动的“五位一体”空间育人格局。本书结构依此设定,分“跃然纸上——从文本中读懂科学家精神”“石破天惊——在场馆中感悟科学家精神”“文物有声——在藏品中走近科学家精神”“云端守望——在网络中传播科学家精神”“润物无声——面向大众弘扬科学家精神”五个主体章节,形式上参照书名体例,做到上下呼应、前后一致,保持逻辑通畅性;内容上涵盖本馆各业务部门历年来参与空间育人的主要业务工作。为增强读者对我馆开展空间育人工作实践和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与实感,本书最后设立附录“媒体之声”,供阅读参考。
关于语言风格:对普通公众——无论观众还是读者——而言,科学家精神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话语框架,既高山仰止、仰望星空,又近在眼前、触动心灵。为使科学家精神可被触摸,增强科学家精神的显示度和可接受度,引导公众走进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并从中接受思想的洗礼、精神的净化和知识的熏陶,本书一方面以榜样叙事促进科学家精神的具象化和可及性,另一方面力图做到理论性、知识性、教育性、鲜活性等多重文本风格的统一,让读者于深邃处窥见生动叙事,于平实处感悟精神力量。本书编写组既有潜心科学家精神研究和钱学森研究的专职研究人员,也有投身社会教育、陈列展览空间育人实践的一线员工,还有从事藏品征集、博物馆管理等支撑性部门的工作人员,从而在整体上确保了本书内容呈现和案例遴选的可靠性。
最后,衷心希望我们的努力和尝试能够增进广大读者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尊重、对科学家精神的热烈共鸣,以及对科学家纪念馆的价值认同。作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纪念地的工作人员,我们认为,无论作为政治话语、媒体话语,还是作为职业话语、学术话语,科学家精神都来自中国并属于中国,蕴含着中国科学家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心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
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是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讲好中国科技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一环,能够引发全社会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功能的集体思考。同时,如同每一位科学家都属于他所处的时代、是时代之一分子,科学家精神亦属于其所处时代,具有鲜明耀眼、光彩夺目的时代特质。无论是之于时代对科学家个人科学成就乃至全景职业生涯塑造与定义的人生意义,还是之于科学家对推动国家发展、支撑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每一个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都与时俱进、与国同行,折射出科学家们所处时代的主旋律和科学主题。科学观照时代,科学家将科学报国之志融入时代洪流,科技事业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这是国家和时代之召唤,亦为国家和时代之幸运。若然,这本书的出版权当我们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建好科学家纪念馆这所“大学校”,为文博事业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注入的一点微薄力量。大而言之,我们要将科学家精神植入广大公众尤其是新时代青年的心灵世界,让科学家精神化育心灵、薪火相传,让中国科技事业“后浪”奔涌、后继有人。
本书编写组
2024年1月30日
[1]本书中“钱学森图书馆”均指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教育部会同8部门联合公布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共453家单位入选。
[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710研究所(北京信息与控制研究所)科技委原主任于景元研究员在《从系统思想到系统实践的创新——钱学森系统研究的成就和贡献》一文中指出:“一代宗师,百年难遇,钱学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4]涂元季,顾吉环,李明整理. 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N]. 人民日报,2009-11-05(11).
[5]2021年国庆之际,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科学家精神成为入选其中的46种精神之一。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8):20—24.
[7] 2001年12月,为纪念钱学森90周年诞辰,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同举办“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宋健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科学技术的巨擘 中国人民的骄傲》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钱老90年所走过的充满艰辛、奋斗和辉煌成就的历程,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的缩影。钱老是20世纪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卓越代表和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8]钱学森图书馆行政上归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是学校的二级直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