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徽商,纵横四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3章 穿越有三宝 肥皂少不了

此时不但没得手机、电视可看,连电灯也没有,一到晚上,全靠蜡烛、油灯等明火照明。

窗外的院中也是漆黑一片,就连想就个景色下饭都是奢望。没有电与各种现代科技产品的生活,此时一想,还是让他不禁大是头疼与各种不便。

所以在这种古代世界,哪怕身份高贵如皇帝,万万人之上,论起生活之便利,也是远不如一个后世的普通老百姓。

在江河前世的时代,哪怕再偏远的山村,至少也做到了通电。不仅如此,还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

所以说,他那个时代才是真正的盛世。古代无论哪个朝代的盛世又或治世,都免不了还是有许多底层百姓食不裹腹、衣不蔽体。

就这,还有人经常抱怨国家这个那个的。真应了网上那句话,国家让他们吃太饱了,没事闲的。

就跟这个时代的许多文人士子议论针贬朝政一样,都是不用为温饱发愁的有钱人。普通底层百姓更多只会为生活打拼,为下一顿能不能吃饱饭而发愁,不会太多关心朝政这些。

真关心,也是关心朝廷会不会再加税与摊派徭役。

一边胡乱想着些事情,一边吃罢了饭后,江河将空碗筷收拾了放到食盒里。然后便重新走回书桌旁,把自己钱袋里面的那几锭整块银子放进盒子里,再把盒子里的一些散碎银子装进钱袋里。

所谓“开源节流”,他现在暂时没处开源,就只好先节节流,最近花钱省着些,不能再像前身那般大手大脚了。

装好之后,他重新把箱子上了锁,然后改为放在书架的中层,方便拿取。他如果开始练兵的话,这里面的银子很快就会用到,也不用再想着存起来束之高阁了。

收拾好银子后,江河便取过那套《纪效新书》,从封装的硬书壳里取出,打开第一本,把烛台移近些,从头看起。

看了不到一行,他便不由立即皱起眉头。首先是这时的书写顺序与排版与他前世大为不同,古代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竖排书写与阅读,而他前世则是从左到右的横排。

其次,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到此时的明末,仍然没有发展出使用标点符号。所有字全都密密麻麻地紧挨在一起,没有分句,读起来不知在哪儿停顿,看起来就实在让人头疼。

所以古代读书,认字之后,最先要学的就是句读,也就是如何去断句。这点也必须有老师教,否则你断的不准确,多一字少一字的,整句话的意思就会变了,理解的全是错的。

句读也称为句逗,“读”字在这里是念“逗”。后世逗号与句号的称呼,其实就是来源于这个词。

除了排版习惯与标点符号的问题外,剩下的简繁体不同,倒是小问题了。

许多简繁体他都能够从字形上推断出来,更别说还有原身的记忆在,就更不是问题了。

不过句读这方面他没法靠原身记忆,因为原身并没读过这套《纪效新书》,也同样不知道该在哪儿停顿,他就只能靠自己去读地判断哪处是逗,哪处是句。

一边读,一边还要去断句,就大费功夫了,读起来甚慢。

江河看了不到一行,就立即放下书,然后从挂笔的笔架上挑了一杆最小的小毫,又磨了些墨,一边读,一边自己加上标点符号。

通读语句后,对于意思的理解也很简单,因为戚继光写的《纪效新书》用的全是时下的大白话,并没有满篇之乎者也的高深,就像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这种白话文小说的用词用句一样,相对很浅显易懂。

《三国》其实还高端些,算是半文半白,《水浒》就全是大白话了。当然,是相对古代的文言文而言,算是大白话,与现代的白话文还是有区别的。

江河前世便读过四大名著的原著小说,也都能看懂,所以要看懂《纪效新书》也就全无问题。

戚继光之所以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来写《纪效新书》,不是他水平不够,实际上戚继光的文学水平相当不错,也是能做诗的儒将。

他之所以用大白话来写,是因为这本《纪效新书》里有很多内容是直接让普通士兵看的,考虑到底层士兵的文化水平,所以他才选用了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来写,就是为了要让士兵们能够理解。

让底层士兵也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懂的战阵纪律的配合,这点跟现代军队的练兵要求也是不谋而合。

江河才读了两页,并标了两页的标点符号后,书砚敲门进来,说是已烧好了热水,请江河前去沐浴。

厨房旁边专门有建了间浴室,可以方便就近添加热水。而且都不用进去添加,浴室中专门在墙上打了个洞,然后穿上打通的竹管,以竹管当做水管,一端连到浴桶中,一端则连到厨房,可以直接通过这根竹制的水管添加热水。

原身的江河沐浴时,还会让人服侍,帮忙搓背之类。但眼下的江河却不习惯,便只是自己一个人进去沐浴。搓背虽然稍微有些难,但也不是做不到。

走进浴室内后,江河先伸手拭了下水温,发现正好合适,便脱了衣服跨入浴桶中。

浴桶旁边还放置了胰子、皂团、澡豆等各种洗浴用品,都可以算是古代的香皂。

古代早期都是用皂角、无患子这些天然的洗剂植物来当作洗浴用品的,时下的街市上便有专门卖天然皂角的。

不过早在汉朝时,就有人发明出了澡豆,是用猪胰腺晒干后研磨成糊状,与豆粉、香料等混合,然后制成豆子状,所以叫澡豆。又因为是用猪胰制作的,所以也叫“胰子”。

哪怕是在后世的现代,还有很多地区把香皂、肥皂称作是胰子。

到此时的明朝,也有人改进了澡豆的制作工艺,在其中又加入了糖与动物脂肪,并以草木灰等天然纯碱取代豆粉,同时也添加入各种香料,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

最初的肥皂就是有人意外下混合了猪油与草木灰而成,此时明朝的胰子已经相当于是早期的肥皂。

但古代的养殖业不发达,所以无论是猪胰脏还是猪油,都做不到大量提取原材料,更做不到化学合成。因此无论以前的澡豆,还是现在的胰子,都是价格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只有少量提供给有钱人。

眼下的香皂,也即胰子,是以南直隶应天府六合县出产的最为有名,行销大明两京一十三省。

而皂团则是用皂角加工制作的,把皂角捣碎研细,再混合各种香料制成,被叫做肥皂团,同样也不便宜。

《金瓶梅》里就有出现西门庆让丫环去取茉莉花肥皂来洗脸的情节,潘金莲听到后还调笑西门庆说,“怪不得你的脸洗得比人家屁股还白!”

江河洗澡的时候,看到这些洗浴用品,也立即想到了要靠制作肥皂来赚钱。许多穿越前辈可都是可制作肥皂来发家致富的,肥皂与水泥和玻璃,在网络上被称为是“穿越三宝”。

原料容易获取,制作技术也相对简单,并不复杂。水泥主要是烧石灰石,玻璃主要是烧沙子,肥皂主要是炼猪油。

但说起来简单,其实也并不容易。尤其烧制水泥和玻璃,都需要达到一千四百度以上的高温才行,这就不是简单的林子里捡些木柴烧火能够得到的了,必须用碳或煤,最低也得用木碳。

哪儿弄煤,哪儿弄碳,这些也得花钱买,若是自己做木碳或挖煤的话,那更费劲,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炼猪油虽然相对容易,但买肉可也得花钱,而且肉并不便宜。

所以这三样,其实都不是白手起家就可以去制作的,必须得有一定的本钱才行。

三者里面,相对来说,还是肥皂更容易些,成本也较低,江河决定回头便试试。虽然眼下这时代已经有了早期的土肥皂,但制作工艺与流程还是相对较复杂,价格也比较昂贵。

江河想尝试下,看能不能制作出物美价又廉的。不过也不可能弄出太便宜的,毕竟成本在那儿,猪肉也是要花钱的。

再加上限于这个时代的养殖业,也做不到大规模的获取原材料。他倒还是听说过植物油也能用来制作肥皂,就是不知道真假了。

如果用植物油也行的话,那成本就能相对降低了,也能够把价格给打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