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心理疏导有方法
心态决定一切。
——米卢
现在的高中生身上背着“三座大山”,一是学习负担,二是经济负担,三是心理负担。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中考高考的压力,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都会在这些可怜的中学生心里沉淀发酵成心理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有时我们想象不出中学生的心理有多么脆弱。
走出心理阴影
说说我们班一个男生的故事。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备课,门不声不响地开了。我一抬头,看到一个男生站在我面前,一副发呆的样子,也不说话,吓我一跳。过了一会儿,男生突然开口跟我说:“活得没意思!”
这位男生是从外地转来人大附中的。刚来时,可能因为不大适应教学方式,学习成绩不好。后来他写过一篇短文,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
记得2000年校庆的时候,我回到家累得厉害,母亲一言不发。我不知为什么,就试探着问她,当时她说出的话是我从未听过的:“我去过学校了,看成绩,你大概属劣等生吧。以后学校的那些事情,你还是少做些吧!”
我愕然且无言以对。以前父母对我的学习少有评论,经常只是淡淡的一句“好好念书去吧”,就把我打发到里屋了。现在我又是班级里的倒数第一,对他们来说更如当头一棒。
期中的成绩大抵还算理想,侥幸进了年级前50,班主任对此也大感吃惊,劣等生自然是不该如此的。之后的二试,我就考得一塌糊涂了。每天下午的考试,我总是心不在焉,几次考试全没及格,可也都不是倒数第一,但出乎自己意料的是,这次我却以300多分的总分,稳居末席了。
获得倒数第一的考试分数,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心理科学认为,人人都有心情沮丧的时候,这也是正常的。可是长期心情沮丧,就会导致忧郁,导致绝望,那问题就严重了。
这位男生说:
我自幼体弱而生性优柔,且喜静恶动,体育尤不擅长,又愿和弱势群体接触,对世事都很敏感和在乎,无论受什么委屈,总会暗自落泪。后来我渐渐不再爱哭了,也许那就是成熟吧。以前的朋友曾说:“明明很痛苦,却偏要大叫大喊,似乎要告诉所有人,他很坚强很勇敢和无所谓。”这对我真的是再好不过的写照了。再后来,我面临新的环境,不断受到外界的挫折,心境总是很压抑的。尽管偶尔好不容易处在领跑的位置,却又不断地在怀疑自己,也感觉累得喘不过气来。我为人偏执,常怀着雄心壮志,不太计较后果,混到崩溃的边缘……
这个学生平时就不苟言笑,性格有点孤僻,老是一副深沉的表情。他还有个特点,就是经常缺课,动不动就从教室里蒸发了。用同学的话说:“高中三年,无论何时,你若是朝他的座位瞥上一眼,能看见他的概率,和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等同,并且绝对随机。上午第一节课看见了他,谁也不能肯定第二节能否看见他;下午可能不见他,没准统练前又出现了,真可谓行踪飘忽。”
而这位男生说:
我出没的习性,大多不为人所知,又懒于奉告他人,所以常出现于人意想不到之时,现身于人不可预料之处,但与人并无恶意,如是来无影去无踪,于是在同学中得名“幽灵”。又以王京老师的形容尤为著名——“你仿佛是在飘呀。”2001年美国“9·11”事件前的教师节(9月10日),我从学校失踪半日,次日恐怖惨剧传来,我在班中辩论时观点又较为偏激,大概还因为我与拉登的脸色相仿,我又招致另一外号曰“拉登”。
这位男生有一个强项,就是他特别喜欢参与学校的一些科技活动。可是,我从这位男生口中得知,他的家长反对他参与这些科技活动,因此他就觉得自己参加也不是,不参加也不是;而老师呢,安排他也不是,不安排他也不是。学生有特长却得不到发挥,无所适从,心情郁闷。
了解到这位男生的苦闷心理,当时我非常生气。学生走后,我就给他父亲打电话,请他到学校来。一般来说,遇到学生问题,我很少给家长打电话,但是如果学生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我绝不含糊。过了一个小时,他父亲就来了。我对他父亲毫不客气,质问道:“你们知不知道怎么培养孩子?你们的孩子本来很优秀,也有强项,可是孩子现在的心理状况这么令人担忧!你们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行不行?你们想一想,是学习成绩重要,还是一个健康的身体重要?!”
他父亲默默地听着,流泪了。其实,这个孩子的家长很优秀,很有学术造诣,为孩子也煞费苦心。他父亲推心置腹地跟我讲了他做家长的一些苦衷。我说:“我们是成人,我们不承担谁承担?”我就与他父亲商量,最后达成共识,鼓励这位学生,适当参加那些自己喜欢的科技活动,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孩子摆脱心理重负。
之后,我又找这位男生谈,希望他能多理解父母的难处。我对他说:“我也是家长呀,站在学生角度看是一回事,站在父母角度看又是另一回事了。在目前这种教育现实面前,孩子压力大,家长压力也大;学生难,家长也难。而家长的苦衷和付出又有谁知啊!”
这位男生点点头,他也承认有时对父母的付出太忽略了。他后来记叙过这样一件事:
2002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初赛在郑州举行。去郑州那天晚上,我动身赶往北京西站,突然天降暴雨,淋得我透心凉。在列车上我裹在被子里,却一夜没有睡着。抵达郑州的时候就开始生病,又熬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参加理论考试的时候,我已是晕乎乎的了,父亲一直跟在后面,承担着随队教师的角色。以往每次参加竞赛,他无论有多忙,总会抽出时间,把我送到考场,为我筑起一道隔绝喧嚣的屏障,让我能静下心来。时间就快要到了,我真的不敢再看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为我无端而忙,已使他更加疲惫不堪。我甚至不敢去告诉他我头痛的感觉,真怕他再替我无谓地担心。
“不早了,进去吧!”父亲平静地说。我点点头,和他说再见。
我从三楼教室的窗户往下看,他还站在那里,好像在等着什么。我看到天又下了雨,而唯一的伞却在我包里。考场上我毫不在状态,在一道题上耽误了好多时间,结果那道题我得了零分。
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我走回了住地。父亲问我考得如何,我只是一个劲地摇头,我想他会懂的。他就再也没有问,只是劝我想着明天。
第二天考实验。就在我要再进考场的时候,父亲忽然想起来什么,赶紧跑上来把保温杯塞给我:“喝点儿茶吧,会清醒点儿的。”
清香而和暖的气流在空中飞散,熏在瑟瑟秋风中,熏在我的脸上,我脸颊上仿佛有泪珠淌过的痕迹……
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这位男生与父母沟通起来就比过去顺畅多了,也能够经常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科技实验活动,还拿过全国性奖项。2002年,中国和日本两国中学生举行远程教育交流活动,从人大附中12班选出了15名学生,其中就有这位男生。
男生发挥了自己的长项,就变得越来越有自信,也慢慢摆脱一些无谓的心理压力,性格也开朗了不少。而他的学业更是后来居上。他先后获全国中学生北京赛区物理、化学一等奖,并多次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后来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
2005年春天,北京大学爱心社组织了一次捐助活动,资助贫困地区学生。爱心社负责人就是这位男生,他把自己做家教挣的一万多元钱,赞助了一批贫困学童。“六一”节前夕,又把这些学童请进了北京大学参观,我得知后非常高兴并给予了一些赞助。
前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她曾经联合15位政协委员递交一份提案——《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教研与咨询中心的建议》。刘校长在这份建议中指出: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公布的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显示,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0个方面:
1.学习有很大压力。
2.偏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
3.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暴力倾向。
4.人际关系敏感。
5.抑郁。认为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
6.焦虑。心里烦躁。
7.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
8.适应性差。
9.情绪不稳定。
10.心理不平衡。对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
学生心理问题,可以说是严重的。据我观察,即使在人大附中这个优秀学生汇集的学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概率也不低于1/3。
我的反思
一个废品可以回炉,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是难以回炉的。学生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受到了伤害,受到心理打击,心理上的伤害是难以愈合的,甚至可能导致其一生都碌碌无为。说真的,有时候当老师、班主任时间越长,越觉得有点儿后怕。
2005年“五一”节,山东沂水一中的一个班搞20年班庆。我带这个班带了3年,从1982年到1985年毕业。班上同学老是给我打电话,一个劲儿让我回去。当时我想赶回去,又有些犹豫。
为什么?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这帮学生。那时我刚带班不久,年轻气盛,有时控制不住情绪,也不大在乎学生的心理感受,不大考虑他们个人的想法,只想把这个班抓好。虽然这个班学生在各方面也挺好,但是我那时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还是有所忽略的。
这个班班庆那天回去了50多个同学。20年后回去这么多同学,你想多不容易。而他们一直在等我,我不回去,大家就都等着。这样,我就回去了。当时同学们让我讲话,我本来想讲点儿别的,但我站起来说的却是完全没有准备的话:“不瞒你们说,今天见了你们,我就觉得很愧对同学们。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再带你们班,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相信你们也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我今天见到你们既高兴,也有一种愧疚。”
学生们说:“老师,我们对你只有‘感激’两个字。”听他们这样讲,我内心真的是百感交集。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我说带学生亦如烹小鲜。学生就是学生,可塑性很强。如果你不精心研究他们的心理,不精心采取适当的办法,一件看似不大的事,就可能把他们推入心理的歧途。当然,人人都会犯错。我也不能保证以后就不出错,但经历多了,错误也会越来越少。现在,我在学生面前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往往都得想了又想。
我上数学课,有学生在看小说,这也是常有的事。我发现了,走到他跟前,我不会问:“你为什么看小说?”因为如果这样问,他没法说,就只好说“我没看”,这样就不好处理了。我会这样说:“不瞒你说,我也非常喜欢看小说,但我可是考完大学了,你还不行。你先把这个小说借我看一段时间,等你考上大学了,我再把小说还给你,行吗?”
你说这个学生还说啥?他非常不好意思,大家也哈哈一笑就过去了。这很给学生面子。
心理问题重在疏导
有一天课间,我们班里两个男生,本来还在互开玩笑,不知是谁有一句话没有说到点子上,两人就打起来了。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几个同学上前拉都拉不开。当时我在教室里阅卷,抬头看着他们俩那个斗公鸡的样子,我就笑了:“看看你俩,多有男子汉气概啊!拉架的同学松开手,看他们怎么打!”
拉架同学松手了。那两个同学也住了手。我又说:“你们打啊,怎么不打了?”
我说完,其他同学都笑了。大家一笑,他俩情绪放松下来,反而不打了。
我当时的心态是很平和的,我觉得我这么说,反而会让他们的情绪平缓下来。
我说:“你们不打了,这个事就得听候我发落了,你们两人先出来。你们先考虑考虑,问题到底先出在谁身上,先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说。”
其实我这么说,也是给同学解释的机会。他们就互相承认了错误,就和解了。我对他俩说:“要学会让理智控制感情,不能自控的人,不会是有出息的人,对不对?”
那两个学生都冷静下来,流露出愧疚之情。我又问:“你们两人敢不敢手拉着手上讲台上去,给同学赔礼道歉?”他俩属于那种外向性格的学生,真的就手拉手走上讲台,说很对不起大家,给大家赔礼道歉。
你想,这俩男生打完架彼此本来就处于一种对抗心理状态之中,如果老师再处理得强硬一些,那他们下节课甚至一天的状态会怎样?可想而知!
其实,一个学生心情舒畅了,他会全神贯注地学习,学习也变得容易一些。而学业不好大多是源于心理因素,是心理出了问题。
学生抗议我支持
有一年春天,人大附中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我带的5班同学齐心协力、斗志激扬一路杀进决赛,但在决赛时出现了问题。由于决赛时间通知不到位,当我们班拔河队赶到比赛现场时,已经超时了。而对方以迟到为由,退出比赛。结果,校方有关组织者做出决定:对我班拔河队按弃权论处。
得到这一评判结果后,全班同学愤怒了,他们集体向学校提出强烈抗议。
事发后,学校领导找到我,对我班学生的行为大为不满,而我却笑了。这位校领导不解地问:“你的学生闹成这样,你还笑得出来?”
我说:“在事关班级荣誉面前,如果我的学生无动于衷,你们觉得这个班的学生还有希望吗?你们希望学生都是这样的吗?其实正是学生的这种举动,才使我看到了他们强烈的团队荣誉观念,这也正是这个班的希望所在。而当学生受了委屈时,应该允许有一定的发泄方式,他们发泄出来了,心里也就轻松了。至于他们在发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过激行为,我觉得,学校应该在肯定他们动机的前提下,给予适当引导。”
当时那位学校领导听我说出这一番话后,也有了新的感悟。我不是包庇学生,我确实认为他们热爱班级的心情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采取压制他们的做法显然是不适当的。而他们也正处于青春期,产生了情绪,就应该给他们宣泄的方式和机会。
5分钟忘掉烦恼
我在人大附中接管过的5班是个普通班。高二期间,年级举行篮球比赛。初赛阶段,我们5班败给了11班。11班是实验班,学生素质好,他们班篮球队球技也高,在高一比赛时就是冠军。
因为这次比赛是循环赛,按照规则,初赛败了仍有希望进入复赛。我想,我们5班是个普通班,我得帮助他们打好这场比赛,建立起一种自信。于是我就开始做他们的教练(我曾是大学排球队的主力队员,篮球也还不错)。比赛前的一段时间,每天下午,我都领着他们练球,训练他们。
后来到了比赛时,一场一场地拼下来,我们5班篮球队一场没输,打进了决赛,而决赛的对手还是11班。
决赛是在中午进行的,很激烈。一直到半场比赛开始,双方的比分咬得都很紧。我是下半场开始时才到场的,观察了一会儿,就知道我们5班该怎么打了。
在这场比赛中,我们5班有两个主力队员的能力很强,但是其他几个队员的能力相对弱一些。于是,我就调整了5班的战术,主要围绕两个主力队员来打。由于战术得当,决赛结果是我们5班以8分优势战胜11班,夺得冠军。
我是5班的班主任,也是11班的课任数学教师。下午第一节课,正巧是11班的数学课。我一进11班教室,就看到他们班学生很难受,好几个同学都趴在桌子上哭了。这课就要没法上了。
这时我说:“你们11班是实验班,你们赢得的比赛已经很多了,你们赢了只是锦上添花。但5班是个普通班,这场胜利对他们来讲太重要了,是雪中送炭。你们在初赛期间赢了5班,即便在决赛期间输了,大家也并不觉得你们是弱队啊。”
我接着说:“人的一生,什么事情都不能一帆风顺,有的时候甚至会突发意外,面对这些,就看你们怎么样调整自己的心态了。现在就是对你们心理调整能力的一次锻炼机会,看看你们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心态调整好,开始进入听课状态,我现在就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忘掉中午比赛的烦恼,开始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我再开始讲课,行不行?”
我这么一说,这些学生还真就擦干了眼泪,抬起了头,不到5分钟就进入了听课状态了。
那年寒假之后,学校安排我任职人大附中网校校长兼人大附新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样,我只能教一个班的数学课了,于是不得不把11班的课给辞了。11班学生听说后,集体送给我一个礼物,是一个笔记本。11班50多个学生,每人在本子上写了一首诗或词,因为他们知道我喜欢诗词。而我一直保存着这个本子。以下是其中的两首:
蝶恋花·赠恩师
逆水挥楫有几年
有缘同舟
飞鸿领群雁
蜡炬成灰塾室明
诲人不倦桃李艳
欢笑渐弱离别至
两桨相错
不舍盼相逢
回首起航望征程
荆棘路上踏歌声
浪淘沙·祝东风
把笔祝东风
尝共从容
并肩作战题海里
总是当时粉灰中
情谊浓浓
聚散苦匆匆
思念无穷
今载心比去年勇
祈盼今后事亦卓
荣与君同
学会放松神经
如果留心,你就会发现,在同样艰苦的环境下,能坚持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天性乐观或者有幽默感的人。这样的事例很多。为什么?
因为身上多一点放松,多一些幽默感,就能缓解一下心里的紧张压力。所以,对一个人来说,苦中求乐,多点幽默感,是生存的一种本领。乐观的环境可以感染人形成乐观的情绪,而在乐观情绪的支配下,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容易获得成功,所以说,乐观是一种精神财富。
我喜欢跟学生开玩笑,也喜欢他们身上的幽默感。在我看来,12班多数同学都是有幽默感的。有个同学叫庞观,心地宽厚,以冷幽默著称于班。他说话做事,一举一动,自己不笑,但总逗得别人哈哈大笑。在12班有25个同学,这个班拿过全国学科竞赛一等奖,并有13名同学以保送资格进入了清华、北大。庞观同学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前五名,可是他多次参加学科竞赛,拿的一直都是二等奖,被同学戏称为“二等奖专业户”。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庞观同学仍不失其幽默感。
高三后半学期,班里填报毕业生登记表,其中有个栏目是“自我鉴定”,需要学生预写一下。当时12班团支书李峥同学负责收同学们填完的表,我跟李峥说:“每张表要看一下,再交到我这儿,你要是觉得不过,就不用交给我了。”
李峥同学做事认真,看到庞观写的“自我鉴定”,就对我说:“老师,这篇你看看。”我看了一眼庞观写的东西,还看到李峥在后面写了评语。
那天正式填表的时候,班里来了好多个学生家长代为填表,因为有些学生没来,出去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了。我就讲了填表的要求。然后,我就问庞观同学:“庞观,你那个‘自我鉴定’,敢不敢就那样往上填啊?”
庞观说:“不敢。”
我说:“不敢你瞎折腾什么?”
他说:“我写着玩儿的。”
我说:“你敢不敢读一读啊?”
他说:“敢。”
我说:“那你就读一读。”
庞观就开始读了: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自盘古开天地来,世间出三位圣人。其一震古烁今,孔丘是也;其二惊天动地,孟轲是也;其三尚在成长而前途无量,即敝人也。吾上明天文,下晓地理;粗读兵书,博览史籍;略通琴棋,不谙书画,所长者德智,所短者体美劳也。爱好宽泛,兴趣广博。电脑游戏所玩无数,样样精通;足球明星所见不少,倒背如流。幼年在老家,人称“庞新楼”神童;今日在班里,人称“状元队”队长。志存高远,以建功立业为目标;忧国忧民,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如此人才,是非圣,孰非不圣?事实40%、吹牛30%、狂妄30%。后人(指李峥同学的评语)诗云:为什么周围这么黑,因为牛在天上飞;为什么牛在天上飞,因为你在地上吹。
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而庞观同学也不笑,一本正经的。他一直保持着一颗乐观进取的心,后来考入了清华大学电子系。所以,有时候失去某些机遇并不可怕,只要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去努力,在竞争中就能够抓住新的机遇。
我们希望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但也不必天天盯着课本。一个学生,如果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整天盯着课本,盯着学习成绩,头脑那根弦绷得紧紧的,也许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但也会失去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健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