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1978年,我从养猪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诗人重阳 上

赵东阳的话提醒了戴凯。

文人的武器。

是笔。

手中有笔。

不平之事皆可言。

不过,戴凯对自己的文笔功力是不太认可,想要有震撼力,文章必须要尖锐,文学功底必须要扎实,而他更善理科,数学什么的,文科功底,一般般。

“东阳,不如你替我们这些知青,写一篇文章吧!”戴凯抬头,目光真挚的看着赵东阳,说道。

“什么?”

赵东阳闻言,愣了一下,很诧异:“你让我给你们知青写一遍文章?”

他靠近,摸了摸他的额头,自言自语的说道:“没发热啊,怎么说糊涂话了。”

“我是认真的!”戴凯说道。

“我看你是糊涂了!”

赵东阳没好气的说道:“我高考的时候,语文才考了多少分啊,那作文都是不及格的,你觉得我写的文章,能让人拜读吗!”

“你作文及格不及格,我不知道,但是……”

戴凯说道:“你写的诗,很有名气!”

“我啥时候写诗了?”赵东阳有些自嘲的笑了起来:“我能熟读唐诗三百首,就已经不错了,还写诗,当诗人,没这才华啊!”

“双栀船!”戴凯突然吐出了一个名字。

“双栀船?”

赵东阳有些回不神来。

“不对!”赵东阳听这个名字的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王初夏,他就给王初夏写信的时候,剽窃了一下,两小夫妻之间的情趣而已,戴凯怎么知道的。

“你咋知道双栀船的啊?”赵东阳严肃的问。

“估计不仅仅我知道,应该是天下很多人都知道!”

戴凯拿出一份杂志,递给了赵东阳,道:“这是十一月初刊登的,首版,双栀船,现代朦胧派,作者,重阳,这个重阳,是不是你?”

“燕京文艺?”

赵东阳仔细的看了看这本杂志,上面的确把《双栀船》给登出来了,作者写的是重阳……

“你先让我缓缓!”

赵东阳这时候,他已经有些懵逼了。

《双栀船》是他剽窃的,这个没错,但是他发誓,他绝对没有想过用这首诗来给自己扬名立万的,他就是剽窃一首诗,来讨好王初夏这个文青性格而已。

想要把这首诗登在燕京文艺这本杂志上,那是鞭长莫及的事情,肯定不是自己干的,至于作者重阳。

重阳,重阳……

还真和他有点关系。

他是农历的重阳节生日的,小时候就让人叫小重阳小重阳什么的,长大就很少了,要么叫小七,要么直接叫名字东阳,东阳这名字也好听。

这王初夏是知道自己有重阳这小名的。

王初夏登的?

还用了重阳这个笔名?

“咱先捋一捋!”赵东阳拿着杂志,问戴凯:“首先,你哪里来的燕京文艺的杂志啊!”

“初夏给咱们寄的!”

“王初夏没给我寄杂志,反而给你们寄杂志?”

“这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可都是革命战友,当初我们是一起上山下乡,从渝都来到了向阳大队,一群年轻人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当然抱团取暖的,唯有同进退,方能不受欺负,虽然我们内部难免互相之间有一点争执,可也我们的友情还在啊,她考上大学了,回城了,富贵了,可不代表她就忘记了我们,她在燕京很多时候,也会给我们寄点考试资料的!”

戴凯理所当然的说道:“顺便也会寄一些杂志!”

一起上山下乡的情义,那绝对革命友谊了,那自然是铁了,除非特别龌蹉的人,交不了朋友的人,不然这种知青关系的,几十年之后,都能聚在一起。

毕竟这段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很多人心中不可磨灭的一种记忆。

“好,就算是杂志她寄给你的,你怎么知道,这个重阳是我?”赵东阳冷笑:“别说你猜出来的,你没这脑子!”

“的确不是我猜出来的,冬青猜出来的!”戴凯讪讪一笑。

“陈冬青?”

“嗯!”

“她脑子这么好使吗?”

“也不是脑子好使,她就是比较了解王初夏,初夏一般给我们寄点学习资料就不错了,杂志很少,这一次寄了杂志,还圈出了这首诗,让我们读,再加上,王初夏以前就有几次把你叫成重阳,这样一想,那结果就出来了,不过我们都不相信……”

戴凯那眼神表达出来的意思特别多,多到赵东阳都无法理解。

他们一开始,实在不敢相信啊。

他们眼皮下,一个读两年县城高中,高考和他们一起落榜的农村小子,不管是知识底蕴,还是眼界,都应该不如他们,可偏偏就如此才华横溢。

这一首《双栀船》,不知道让多少人掉眼镜了。

他收回眼神,继续说道:“所以陈冬青写信问了王初夏,王初夏承认了,你就是重阳,那《双栀船》是你写给他的,所以我一直都非常好奇,我想要问问……

他目光炙热的看着赵东阳:“你到底是用一个什么灵感,写出了《双栀船》啊!”

赵东阳嘴角抽搐了一下。

你这问话的语气。

就差问。

自己到底从哪里剽窃了一首朦胧诗。

的确,我是剽窃了。

但是我的时间顺序来说,现在这首诗我才是原作啊,如果舒婷大神写出了同样一首《双栀船》,那么,她就是剽窃,自己的才是原创。

“不告诉你!”赵东阳傲娇的说道:“这杂志,送我了!”

“那文章的事情!”

“考虑考虑!”

赵东阳起身,写文章,他是这块料吗?

不过……

文笔不够,观念来凑。

也不是不能写的。

他对于知青,对于未来发展,有更好的观念,更加契合时代的一种观念。

赵东阳翻着《燕京文艺》这本杂志,心里面有些痒痒的,比较好奇,王初夏是以一个什么样子的心态,让自己名扬四海的……

时间回到十月中旬,秋风凛凛的燕京大学。

一个女生宿舍。

六人寝。

王初夏的床位在进门左手边上床,现在是没有上床下桌这样先进了,两排,一排三张的上下床,中间就摆着几张大桌子。

相对于男生宿舍的脏乱差,女生宿舍布置的还是比较温馨一点的,桌子上面,还铺着餐布,粉红色的。

“初夏,你的信!”

一个年纪显得比较大的女孩子,扎着两个辫子,推开门走进来,手中拿着一封信。

“大姐,放在这里吧!”

王初夏正在写作业,她是新闻系的的,燕大的新闻系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学系,人才辈出,这让她显得压力比较大。

“初夏,你的家人不都在燕京吗,怎么有渝都的信啊?”

旁边一个小胖脸的女孩好奇的问。

“二姐,你忘记了,我从渝都来的!”王初夏抬头,只是淡淡的笑了笑:“我丈夫还在渝都呢!”

“初夏啊,你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你已经结婚了!”

宿舍之中,六个人之中,年纪最小的就是王初夏了。

年纪最大的,二十九岁了,大多数都是二十六七岁了,在这七七,七八两级的学生之中,二十多,三十岁都不是很奇怪的。

只有王初夏显得太年轻,二十岁出头。

可全宿舍,就她和大姐,两个已婚的。

其他人,以前有没有结婚不知道,但是现在,基本上都是宣告单身的。

“二十岁结婚,法定年龄到了,那时候又在乡下插队,当知青的,和当地人结婚有什么奇怪的吗?”王初夏甜甜一笑,她从来在学校就没有隐藏过自己结婚的事实。

她本身就是知青,从来没想过隐藏这一部分历史。

多少知青选择嫁给了当地人,就是为了日子好过一点点。

这才造成了,大回城的时候,被抛下的,一箩筐一箩筐。

后来有一个电视剧。

我来自美丽的西双版纳,揭露了知青回城,抛妻弃子,抛夫弃子的那种无奈和事实,比比皆是啊。

“初夏,不是大姐说你啊,你上了大学之后,眼界会越来越广阔,看到的事情,看到的未来,都和一个农村的村夫差距太远了,你们之间的话题会越来越远,还是早做打算吧,大姐我的丈夫是城里面的,同一个厂,还是一起长大的,现在我们还有了两个娃了,可上大学这小半年,我和他写信交流,都已经觉得和他,话题是越来越少的,有时候我都怀疑,这日子还能不能过下去,不过为了孩子,怎么也要努力一下!”

大姐叫陶玉莲,来自齐鲁,二十九岁了,她不是下乡知青,是工厂的工人,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她觉得年纪大了,不想考了,第二年,想了想,还是闯一闯,这一闯,直接闯进了燕大,成为他们厂走出来的知名人物。

她丈夫也是她们厂的工人,还是技术科的,结婚八年了,孩子两个了。

这个年纪。

这个家庭环境。

能考上燕大。

绝对是天赋加上她坚毅的努力。

她很看好这宿舍里面的小妹,要相貌有相貌,要气质有气质,新闻系的大校花,而且不是花瓶,更是有能力,有才华,入学不到两个月,大放其彩,她的新闻稿已经是上了两次报纸了,妥妥的新闻系大名人啊。

“初夏,大姐说的对,有些事情那是一辈子的,咱们不是那些农村愚妇,慢混雅加达,闭上眼睛,就可以是一辈子了,读了这么多书,看了这么广阔的世界,你可还有信心,能安安分分的在农村度日?”

二姐司徒慧,来自东北,一个彪悍的妹子。

“大姐,二姐,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是……”

王初夏写完了手中的一份新闻稿子,这拿起了桌面上寄过来的信,看着信封上的字,她的俏脸上浮现了一抹舒心的笑容。

这家伙,总算是遵守诺言,愿意给自己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