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烈马长风我乃汉王朱高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5章 查封军器局

大明立国之后,太祖朱元璋为了切实保障武器装备能够达成标准化生产这一关键目标,在中央朝廷尚未成功建立起统一的武器制造机构的特定情况下,秉持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允许各地卫所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制造武器。

直至洪武十三年,朝廷经过审慎的考量和精心的筹备,才在工部虞衡清吏司的架构之下,设立了军器局和鞍辔局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部门,其核心职责便是负责武器装备的制造工作。并且,在设立这两个部门的同时,朝廷展现出了高度的战略眼光和严谨的管理态度,进一步强化了对各地制造武器,特别是对于火器制造这一关键领域的严格控制与精准管理。

不久之后,太祖又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决策智慧,在内府当中设立了兵仗局,同样赋予其武器生产的重要使命。

至此,大明中央的武器制造体系呈现出一种二元分化的格局,分别隶属于工部和内府这两个系统。这种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又相互制衡的架构,旨在确保武器制造的高效性、质量的可靠性以及战略资源的合理调配。

工部尚书宋礼起初对于汉王口中所提及的匠作坊究竟位于何处,可谓是一头雾水。然而,凭借着多年为官的敏锐直觉,他猜测这很可能指的便是军器局。于是,他一边有条不紊地向汉王介绍着相关的情况,一边亲自引领着汉王向军器局的方向进发。

当众人终于抵达军器局时,眼前的景象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军器局的规模堪称庞大,据宋礼颇为自信的介绍,这里大约有一千多名工匠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为大明的军备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朱高煦在聆听宋礼介绍的过程中,心中原本勾勒出了一幅宏伟壮观的画面。他满心期待地以为,这被视作中央第一军备制造中心的地方,应当是一座气势恢宏、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的所在。这里应当充满了先进的工艺、高效的管理以及热情洋溢、技艺精湛的工匠。

然而,当他真正踏入军器局的那一刻,眼前的一切,包括那些忙碌的工匠在内,给他的第一印象便是三个字——脏乱差!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境的肮脏不堪。地面上堆积着各种废弃的材料和工具,角落里散发着令人作呕的异味,墙壁和屋顶也被岁月和尘埃侵蚀得斑驳陆离。

其次是管理的混乱无序。工匠们似乎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流程,各自为政,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质量参差不齐。

最后是设施的简陋破旧。那些本应先进的制造设备早已陈旧老化,缺乏必要的维护和更新,严重影响了生产的进度和质量。

而那些明明掌握着核心技术的工匠们,更是让朱高煦感到无比的震惊和痛心。他们个个衣衫褴褛,那破旧的衣物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他们的面容蜡黄消瘦,眼神中透露出的不是对工作的热情和自豪,而是深深的无奈和麻木。这些工匠的模样,看上去甚至还不如金陵城里那些在街头流浪的乞丐!

这哪里是大明最为顶尖、最为核心的兵工厂?这分明就是一个令人不忍直视、充满绝望和困苦的乞丐窝!

朱高煦望着这些诚惶诚恐、神情麻木的匠人,内心深处瞬间燃起了熊熊怒火。这怒火犹如即将喷发的火山,炽热而强烈。

“我说老宋头,你们工部就是这样对待匠人的吗?”朱高煦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质问,那语气犹如雷霆万钧,直击人心。

宋礼听闻此言,先是一愣,整个人仿佛被一道突如其来的闪电击中,瞬间愣在了原地。他的大脑在那一瞬间陷入了一片空白,完全无法理解汉王为何会突然发出如此严厉的指责。

“汉王殿下,微臣实在不明白,这究竟是何意?难道微臣在对待工匠的问题上,真的有何过错?”宋礼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困惑和委屈,他试图从汉王的表情和话语中找到答案。

在宋礼的传统认知当中,士农工商,这是千百年来社会阶层的固有划分。工匠的地位向来卑贱,仅仅只是比那些唯利是图、被人鄙夷的商人稍微高出了那么一点点。

在他看来,能够让这些工匠得以解决温饱问题,有一份能够维持生计的工作可做,就已经算是仁至义尽、颇为不错的待遇了。他实在不明白,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以至于让汉王如此大发雷霆。

“敢问汉王殿下,臣究竟何错之有?”宋礼再次开口,声音中多了几分急切和不解。

“太祖定制,我朝继承元朝匠籍制度,军匠属于军籍,专门负责武器、军装、仪仗等的制造和修理工作,子子孙孙,世代承袭……”朱高煦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感慨,他深知这一制度的弊端和不公。

朱高煦的这番话,犹如一道闪电划过宋礼的心头,让他瞬间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又是因为大明这备受争议、饱受诟病的户役制度!

大明立国之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出于种种复杂的考虑,选择继承了元朝的“诸色户计”户籍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完善。将户籍细致而明确地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不同的类别。

民户作为国家的基础,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肩负着向国家缴纳农业税、服徭役的重任,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军户则承担着保卫国家、维护边疆安宁的神圣使命,他们的义务在于服兵役,时刻准备为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挺身而出。

而匠户,则肩负着为宫廷、官府以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的重要职责。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技艺,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独特的力量。

并且,朝廷为了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各类户籍的传承,制定了严格的规定,禁止户籍类别的随意变更。各色户籍世袭其职业,不容更改。这意味着农民的子弟世世代代都将从事农业生产,工匠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将从事手工制造,军户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将投身军旅。

这也就意味着,祖父从事何种职业,子孙后代也必须沿袭这一职业,世世代代都是如此。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辈子几乎都没有变更职业、改变命运的机会。

太祖朱元璋企图借助这样一种看似稳定、实则畸形的制度,来维系整个大明帝国的长治久安、千秋万代。他明确而坚定地规定了所有人的身份和职业,并且这种身份和职业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不得有任何的变动和逾越。

其本质上,依旧是“士农工商”传统阶级划分的延续和强化。

工匠们原本的社会地位就极为低下卑贱,还需承担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的繁重任务,然而所获得的报酬却微薄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此一来,他们的日子过得极为艰难清苦,捉襟见肘。甚至远远比不上那些凭借商业活动积累了巨额财富、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

别说是过上吃饱穿暖、安居乐业的生活了,就连维持基本的养家糊口都成为了一个难以跨越的巨大难题。更令人绝望的是,他们的子子孙孙都会如同自己一般,在这无尽的困苦和卑贱中挣扎,这辈子几乎都没有翻身的可能。

望着眼前这群如同乞丐般落魄、困苦的军匠,朱高煦的心中犹如有一万匹狂野的草泥马奔腾而过,掀起了惊涛骇浪般的愤怒和无奈。

实在是难以想象,在这样严苛、不公的制度大前提之下,眼前的这些匠人们,究竟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咬紧牙关、苦苦支撑,艰难地苟延残喘下来的。

指望这样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活得如同乞丐一般的工匠,去缔造一个繁荣昌盛、工业发达的国家,那简直比大明称霸地球、征服星辰大海还要遥不可及、困难重重。

这些原本应当是大国重器、支撑国家脊梁的顶尖匠人,随便放置在后世任何一个重视工业发展、尊重技术人才的国家,每一个都理应是如同国宝般备受尊崇、地位崇高的存在。

但是在这煌煌大明,在这所谓的永乐盛世之中,他们的生活状况却如此悲惨,甚至连富贵人家豢养的宠物狗都不如。长此以往下去,从他们手中制造出来的军备,又怎能有质量可言?又怎能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军事发展?

绝无可能!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其子孙后代也同样没有了改变命运的希望,那么这个人就会逐渐变得麻木不仁,对生活失去热情,对工作失去责任感,毫无进取之心,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宋礼依旧在滔滔不绝地侃侃而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犯下了何等严重、何等愚蠢的过错。

朱高煦冷眼看着他,内心深处顿时对这位曾经声名远扬、备受赞誉的名臣大失所望。

这个宋礼倒并非是那种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奸臣,而是以思维敏捷、办事干练、执法严格、手腕严峻而闻名朝野的贤臣干吏。

老宋头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便是成功地疏浚了大运河,为永乐迁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交通和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不过这老家伙终究是个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文人,骨子里深深地刻着对工匠这一阶层的轻视和不屑,对他们的疾苦和困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正如史书记载的那般,对工匠毫不体恤。

想着想着,朱高煦便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果断地打断了宋礼继续喋喋不休、毫无意义的话语。

“老宋头,你口口声声说让他们吃饱穿暖了,可是你现在睁大你的眼睛好好看看,这些匠人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怎么还有脸说出这样的话?你所谓的让他们吃饱穿暖,难道就是这样的结果?”朱高煦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讽刺,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宋礼的内心。

宋礼听闻此言,又是一怔,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犹如被一层厚厚的乌云所笼罩。

“汉王殿下,这些匠人们虽然辛苦劳役,但工部也会按照朝廷的规定拨给他们应得的俸禄,微臣实在不知他们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宋礼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慌乱和辩解,试图为自己的管理不善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话音未落,宋礼陡然转身,怒目而视着那个大腹便便、油光满面的军器局大使!

朱高煦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只见这个军器局大使是个肥头大耳、脑满肠肥的家伙,挺着一个硕大无比、仿佛怀胎十月的肚子,那模样让人看了就心生厌恶。

一瞬间,朱高煦便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还能因为什么?

贪腐呗!

军器局大使这个职位,在旁人眼中就如同后世采购部门的肥差,充满了无尽的诱惑和利益。

朱老四是个对战争充满狂热、雄心勃勃的皇帝,动不动就挥师北伐,试图开疆拓土,建立不世之功。在这样的背景下,军备辎重自然就成为了关乎国家存亡、战争胜负的极为紧要的战略物资。

工部军器局与内府兵杖局掌控着军备的制造和供应,这个军器局大使想要从中贪污舞弊、中饱私囊简直是易如反掌!

比如说,将用于制作精良兵器的珍贵铁料偷偷倒卖出去,就能获取一笔数额不菲的非法收入。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更是严重影响了军备的质量和供应。

眼见众人目光不善、充满质疑和愤怒地紧紧盯着自己,军器局大使李文辉瞬间面色惨白如纸,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血液和勇气。他的身体开始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嘴唇颤抖着张了张口,却是支支吾吾地半天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能够为自己辩解的话来。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今日汉王殿下会突然前来视察,而且还对这些向来被人轻视、地位卑贱的匠人如此关心和重视。他原本以为自己的贪污行为可以一直隐藏在黑暗之中,不被人发现,如今却被当场揭穿,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绝望之中。

朱高煦见状,根本懒得跟他这种贪赃枉法、败坏朝纲的败类废话,冷哼一声道:“聂兴,抓人,将军器局封了,揪出所有的蛀虫!”

聂兴这家伙自从摆脱了过去的污点,成功洗白之后,很快便适应了锦衣卫那威风凛凛、令人敬畏的身份。他内心深处对于那些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更是痛恨至极,恨不得将他们一网打尽,为国家和百姓除害。

得到汉王的明确命令,他毫不犹豫地直接带人上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李文辉牢牢制住,并果断地命令手下查封了整个军器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着贪污证据的角落。

宋礼见状,面色瞬间变得极为慌张和焦虑,他深知此事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殿下,万万不可啊!”宋礼的声音中充满了急切和担忧,“眼下北伐在即,朝廷急需大量的精良武器和充足的辎重装备。您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查封了军器局,那将会严重延误北伐的重要大计啊!”

“对啊,汉王殿下。”夏元吉见状也不由地深深叹了口气,赶忙出面劝解道:“军器局倘若因为此次查封而陷入停摆,那就无法按照预定计划为明年的北伐打造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武器辎重。北伐将士们手中如果没有趁手的武器和充足的装备,将会在战场上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这必将严重影响到皇上的北伐大计啊!”

“臣恳请汉王殿下以大局为重,不要冲动行事,查封军器局并非上策。只需除掉首恶,严肃整顿内部管理,便可解决问题,恢复军器局的正常运转。”夏元吉的言辞恳切,目光中充满了对国家利益的担忧和对大局的考量。

聂兴听闻两位尚书的话语,不由得停下了手中正在进行的查封动作,转头看向了汉王爷,等待着他的进一步指示。

朱高煦冷冷地扫了宋礼和夏元吉二人一眼,目光中充满了坚定和不容置疑的决心。

随即,他毫不犹豫地一脚狠狠地踹在了聂兴的屁股上。

“愣着干什么?抓人,查封军器局!我意已决,任何人都不得阻拦!”朱高煦的声音如洪钟大吕,在空气中回荡,彰显着他的坚决和果断。

两位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