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走出
道阴的“丧事”,整整持续了半个月,连杨家村的村长,都带着村民的人来吊唁了一番。
丧事一结束,杨巨马上组织动工,将后院的大坑改建成了一个池塘。
从山顶引山泉水灌入,水深十丈,取名为“银剑池”。
同时,他让几个护卫都搬进了中院居住。
随后不久,杨巨将乌家宅更改为乌家堡,杨巨选拔六年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收人,周边各州府,选根骨优者十六人为二代弟子,赵甲三人为第一代弟子,以开启乌家堡的武道传承。
等一切安排妥当,杨巨离开了乌家堡,将其认真托付给了陈武三人。
回到杨家村后,杨巨也不再到小山顶上打坐练功了,而是整日陪伴在双亲左右。
一到晚上,便会拿出那块令牌,来回揣测。
道阴极为看重的血炼魔典,玄衣青年手中的银色小剑,都让杨巨心中挥之不去。
还有那个青色小袋,杨巨几次试着打开,都没成功。玄衣青年在打开后的喜悦表情,杨巨就觉得那青色小袋中一定也有重要的东西。
越是想不明白,就越感到神往。
玄衣青年说,让杨巨立秋前到毫国秋棠山下,落枫镇找叶员外,时间还是比较紧迫的,必须要快点拿出主意来。
最后,杨巨觉得,无论怎样,自己也要去一趟。
一日夜晚之后,杨巨到了大哥的小院,在门外喊了声大哥的名字。
大哥很快就出来了,手里还拿着近两个月的账本,他以为杨巨要查看这些。
不想,杨巨直接把他带到了自己的房间。
两人进了房间后,杨巨也没有说话,拉开了房间东北角的一块地板,一个向下的石梯显露了出来。
杨巨惊地张大了嘴,跟在杨巨身后,走了下去。
两人下去后,杨巨点上了里面的油灯,忽地一下,大哥拽住了杨巨的胳膊,很是受惊。
只见,那密室之中,一排排的全是四通的立柜,而那些立柜上,整齐地排放着一盘又一盘的金银珠宝。
灯光映射之下,分外亮眼。
“大哥,这里面有白银五万六千两,黄金五千两千两,以后这些,就由你来保管了。”杨巨道。
“二弟,这...”大哥有些说不出话来了。
“你听好,以后你要孝养母亲,勤俭持家,绵长治业。”
“我要出一趟远门,可能几个月就回来,也可能几年,也可能...”
“二弟,你要去哪儿,我陪你去。”
“不不,我要去的地方,前路未知,福祸未定,只能我自己去。”
“我离开后,如果双亲问起,就说我出外远游,不日便会回来。”
我走以后,家里就靠你了。
“以后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多和村长商量,遇到解决不了的难事,去乌家堡找陈武和赵甲,他们会帮你。”
“明天一早我就走。”
……
第二天,天未亮,杨巨便收拾妥当了。
一身青色劲装,一顶武人斗笠,一把精致铁剑,还有一个装了些衣物细软的包袱。
那个两本书,被杨巨藏进胸口中。
打开门后,看到大哥正在外面等着自己。六年前,杨巨离家去谢桥镇时,没有让父母送。而这一次,他让大哥陪自己翻过了那小山丘,直到再也看不到自家宅院和杨家村的身影。
让大哥回家,杨巨自己上路了。
一路上,他走得不快,回想起小时候父亲带着年幼的自己上山打猎的时候,也想起小小年纪,翻山越岭砍柴的时光,想把这片山林记在自己心底。
等到了那间山神庙前,杨巨又走进去看了看,还是塌了一半的庙顶,还是只剩下台面的神像。
依稀还记得,六年前在庙中的那个晚上,遇到的那看不清的女子和大胖狐狸,还记得她嘀咕的那句话:
“真是白瞎了一副好根基,可惜却无运道!”
微微摇头地笑了笑,杨巨离开了那山神庙。
等到谢桥镇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杨巨没有进镇子,也不打算再去乌家堡中过夜。
直接绕到了镇子北头,租了一辆马车便准备上路。
刚付完路资,正要上车时,看到平安药铺的李掌柜,正从一辆马车上下来。
两人都看到了彼此。
“少侠要出远门?”
“嗯,出一趟远门。”
“何时再回来?”
“不知期。”
李掌柜点了点头,随后极正式地向杨巨鞠躬作揖道:
“黄昏辞朋去,
天涯路渐遥。
愿君安且乐,
归日再相邀”。
杨巨也马上恭敬回礼。
黄昏古道,杨巨坐上了西去的马车。
……
谢桥镇是颖州最西北的镇子,颍州又在沈国的西北部。
而那秋棠山,位于毫国的最西部,和东面的云国交界。从谢桥镇到秋棠山府,路途遥远,正常情况下,也得需要五十多日才可抵达。
杨巨动身时已是六月初,如果路上再遇到些意外,还是很有可能会耽误立秋期限的。
六月间颖州一带还不是很热,地方又山多,但雨水很是频繁。
杨巨租乘的那辆小马车,整整用了六天时间才赶到颖州府城,路上走了五天,停车避雨了两天。
到了颖州城后,杨巨也就没有再多耽搁。
早上进的城,在门口胡乱吃了几口,以路人的身份,去看了看自家的几个铺子,生意还都不错。
到了中午,便又租了一辆马车,匆匆上路了。
而且,这一次租的是双驾大马车,一位车夫,两匹骏马。车厢也足够大,可以在里面躺下睡觉。
马车出了颍州城之后,便在沈国官道上飞驰了起来。
四天之后,进入了浑州地界。混州境内河湖交错,杨巨又不断地换车乘舟。
如此舟车劳顿之下,一直到了七月初,杨巨才抵达了沈国皇都安州城。
安州城背靠安山,南临汁水大河,既是皇都,也是沈国最大的水陆交通要冲,南来北往的商贸极为繁兴,人口富有百万。
遥看着安州城,杨巨心中也不禁感叹,如果能在这里封侯拜相,也真的算不枉此生了。
跟在一个马车商队后面,杨巨从北门进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