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7章 “云霄”空间站
另外两架“鳐鱼”号造好还需要一段时间,好在有些训练科目不用飞到93000米的高空也可以训练,所以“蝠鲼”号还有一些用武之地。
等100名宇航员全部完成6轮飞行训练,“玄鸟”号就可以真正的脱离“鳐鱼”号,飞向太空。
不过这就没有于洋什么事了,在大气层内和大气层外飞行完全是两个概念,不可能让于洋上去的。
至少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王馨和于洋的家人不允许,集团也不允许,府院那边更不允许。
就像这次在大气层内两机组合式飞行,也最多允许于洋参与3次,再多就不行了。
弄得于洋郁闷不已,好在他上一世去过太空和月球很多次,也不是很羡慕这批宇航员上天,只是单纯的想过过太空瘾罢了。
第一代“玄鸟”穿梭机有500公里近地轨道的飞行能力,这个高度也是空间站的运行高度。
所以,第一代“玄鸟”穿梭机除了技术验证、宇航员培训,其主要目的就是往返太空近地轨道,运送人造卫星和建设空间站。
按照现在太空上漂亮国主导的大型空间站为例,理论上以“玄鸟”穿梭机的运输能力,飞行16次左右就能运送完空间站的所有舱段和设备。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有些舱段和设备尺寸大小能占据“玄鸟”穿梭机货仓的全部空间,但是重量就不一定达到30吨。
按照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先发射一两枚试验型太空舱,等都完成技术验证之后再进行正式的空间站建造。
夏国自己的空间站就是这么来的,现在已经进行第二枚太空舱在轨试验,按照于洋上一世的记忆,两年后会发射正式舱段开始建造空间站。
不过因为于洋这只大蝴蝶的存在,这一世夏国的太空实验室(空间站)会提前建成,而且规模会更大一点,但是总体结构因为是设计好的,没有大的改变。
于洋这边向夏国宇航部提供了很多技术合作,也早已做了自己的规划,必然会建造一座属于一元科技集团自己空间站。
混沌研究院航天部已经完成空间站大部分设计,只等“玄鸟”飞天之后就开始发射一两枚试验舱。
重型运载火箭发射一枚太空实验舱,这是做给外人看的航天项目,正式空间站建造的时候,会使用“玄鸟”穿梭机偷偷的将舱室运往太空组装。
如果外界有人问空间站怎么样了,原则上是不承认也不否认搁置,只等被发现之后再说。
总之一元科技集团的航天活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虚虚实实,一是过于先进不便展示,二是于洋为了掩盖捕捉外星飞船的真实目的。
于洋规划的空间站,不仅仅当做太空实验室使用,还有太空港和宇航员的太空训练基地等等一些功能,代号“云霄”。
关于“云霄”空间站,于洋计划集团将投入1000亿元夏币的资金,建造周期2-3年,可长期在轨15-20人。
除了科学实验,将来登陆月球或者火星的时候,这里将作为太空中转站、补给站,宇航员的太空训练基地。
为了降低宇航员长期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引发的身体健康问题,一元科技集团的这座空间站,一开始于洋就亲自参与了设计研发。
于洋参考了上一世漂亮国的第三代空间站的一些技术和设计,将“云霄”空间站建成像一个巨大的“丰”字型。
空间站“第一横”是人造重力装置舱,说白了就是像车轮一样的舱段,通过不停的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在太空中模拟产生重力。
人造重力舱在空间站的一端,由4段直径6米长32米的弧形舱段组成一个圆环,圆环内是4座柱形舱段成十字型,联接中轴舱段所组成(圆环直径40米左右)。
中轴舱段像笔盖一样卡在空间站核心主舱段上(中轴主舱段长125米,由4节主舱室,5节联接舱室组成),既可以保持联接,又可以不停旋转,只需要解决两个舱段之间摩擦的问题和密闭的问题就可以了。
整个人造重力舱不停旋转产生约0.8倍的重力,宇航员不工作的时候可以在重力舱休息、锻炼。
空间站“第二横”是实验舱,用来做科学实验,从中轴主舱段上向四周伸出4个长20米的舱段。
空间站“第三横”是太空港和宇航员训练基地兼仓库,也是从中轴主舱段上伸出4个长26米的舱段,可以同时接驳4架“玄鸟”号穿梭机或者“苍穹”号飞船。
太空港舱段的其中一个接驳口还可以变型调节,用来接驳夏国或者其他宇航机构的飞船,十分人性化、国际化。
中轴主舱段的末端是飞船燃料舱和主推进器,用来推动空间站的变轨,其他舱段还有小型推进器,用来调节空间站的角度,空间站重力舱一端突出的主舱顶端是一座大型逃生舱,可容纳10人。
实验舱和太空港舱分支末端也各有两座小型逃生舱,以备不时之需,除了太空港舱和重力舱,其他舱段还都安装了“小翅膀”--柔性太阳翼发电。
全部发电展开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是混沌研究院金乌实验室最新研发的柔性太阳翼,光电转化率达到50%左右,配合固态高能电池矩阵,可以让空间站随便开展各种高耗能的实验。
这么大面积的柔性太阳翼,另一个作用就是遮挡视线,就算地面上有人发现了空间站,也可以解释为低轨道的“太阳花”太空发电站,空间站的舱体都在太阳翼的后面,不抵近观察根本发现不了。
整个空间站由33个舱段(室)组成,初期设计的时候计划由“扶摇”中心火箭发射,后来因为“玄鸟”穿梭机问世,该有“玄鸟”穿梭机运送至太空轨道,预计2-3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建成。
于洋和一元科技集团不需要刷名声,所以这座空间站虽然是集团明面上的太空计划,但依然不主动对外公开,什么时候被别人发现再说。
集团其他可以对外公开的航天项目,除了火箭、卫星、传统型宇宙飞船之外,还有“种太阳”计划。
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太空项目,设想是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实行只是最近几年时间。
很多海外的科学家都有提出过,为了解决蓝星的能源问题,向外太空发射大量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转化为微波束发回地面,重新转化为电能。
之所以还没有大规模开始实现,只是一些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一元科技集团不存在这些问题。
光电转化率达49%的柔性太阳翼,固态高能聚合电池矩阵,重型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微波收发装置,统统都有。
如果还不上马太空发电厂,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而且有了这些太空发电厂还可以用来掩盖一元科技集团其他隐藏的太空活动,一举两得。
于洋在来西北宇航员基地之前,第一座试验性太空发电站已经在琼州基地制造完成,完成地面测试之后,预计下月就会发射到太空轨道。
这也是于洋亲自参与设计研发的项目,由银河集团和金乌集团共同参与,未来也是共同运营。
太空发电站是由柔性太阳翼和轨道舱组成,第一代的太空发电站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超大型。
试验型号的大小和小型发电站差不多,柔性太阳翼展开约1000平方米大小,后面连接着一段长18米,直径6米的轨道舱,轨道舱中部是微波发射器,末端是推进器,用来改变发电站轨道。
轨道舱内部是固态高能聚合电池阵列,用来存储柔性太阳翼产生的电能,再由微波发射器发回地面或太空其他航天器。
关键时刻,微波发射器可以用作武器,攻击其他太空中的物体或者地面物体,虽然当年发明这个太空发电站的人也有这方面的设想,但是,呵呵,于洋想的是打死也不能说,也不会承认有这个功能,否则就会成为世界公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