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一念(壹)
小沙弥是这庙里土生土长的小童子。
幼时被人遗弃在庙口,唯一的和尚本不想收留,奈何雨夜雷声阵阵,暴雨如注,和尚实在不忍。
这一遭,庙里便就有了两个和尚。
庙里的大和尚号慧慈。
慧慈,会慈,存一份善意,意欲普度众生。
小沙弥法号一念。
一念之间,思绪万千;可辨善恶,可分苦乐。
小和尚三岁时,大和尚慧慈把他抱在怀里,盘腿坐在佛像前讲故事:
慧慈的师父法号纳海,已经圆寂四年多六个月了。
这个小桃花庙是纳海师父一砖一瓦和工匠们一起建起来的。
“师父,为何要取名叫‘小桃花’?”
慧慈笑笑,告诉他因为纳海喜欢桃花,别的寺庙名字太隆重了,受的供奉香火也络绎不绝。
他偏要做个散人,他只是谢谢这座庙宇让他有留身之地不至于露宿街头。
我佛慈悲,纳海给众佛和各路神仙都塑了小小的金身,全部放在这个殿里,满满当当,却井然有序。
每每上香都一个一个、全都拜拜。
纳海乐在其中。
这是个小村子。
人们喊这个地方叫做“山拐子”,因为这附近有好几个山头,一座比一座高,团团围绕,只一条前后蜿蜒的路。
起先是几个村民来到这座山上采药草,遇到了小桃花庙,燃了几个线香在庙里头拜了拜。
一次两次,来的不算勤快,但偶尔也会送上些许野菜。
村民和村民聊天说,看着纳海一个人待在这庙里,怪心疼了——每每瞧见纳海,就想到自己的孩子,他害怕自己在外务工的娃娃也艰苦。
“那这个村民是好人吗?”
一念好奇的仰歪着头看着慧慈的脸,小眼神亮晶晶的。
“是,这里的村民都很好。”
村子虽然窝在山沟沟里,但也是繁荣的。
村里小道边上也会有孩童嬉戏,也有妇人或夫妻经营铺子。
有的年轻人选择出去,去了更繁荣热闹的地方去;有的人选择继续生活在这里,与烟火气相伴,舒适惬意。
“那纳海师父呢?”
纳海师父偶尔也会从山头的小桃花庙里下来,他走走停停,看看田里的庄稼,又或者和路边孩童一起玩闹一会……
他也出去的,他从这头走出去,出门一两个月,然后再从另一个出口回来。
有时候带回来一本又一本的书册,有时是一些甜果,分给孩童而食。
有一天,他回来的时候抱着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已经瞧着五六岁了,纳海泪眼婆娑,用那熟睡孩子的衣衫擦泪。
几个年长些的老婆婆帮忙照顾着那个孩子。
但那个孩子胆大,在山拐子里混熟了以后,便天天跑到小桃花庙里头找和尚。
我只是喜欢小桃花庙,才不是心疼庙里的和尚一个人呢!
孩子心想。
纳海没有办法,收拾了个厢房作孩子的住所,取名为慧慈。
“呀!是师父!”一念笑道。
慧慈朝一念做了个鬼脸,又缓缓说起以前。
慧慈认识纳海的时候,纳海已然而立。
这期间,纳海把书册上的东西一点一点教给慧慈,告诉慧慈要心怀天下,体谅苍生困苦。
有时候也会带着慧慈一起出远门,带慧慈见识山拐子外的生活。
可善,但不可愚善。
可贪,但贪而有度。
纳海一路行走,也教导着慧慈许多道理。
慧慈陪伴着纳海到了不惑的年纪。
纳海说,慧慈应该出去看看走走,给了引荐信和许多盘缠,添了个樊樊村学子的名头,叫回了从前的名字——刘学义。
慧慈,不对,刘学义有些恍惚,叫了那么久的山拐子,原来还有个不算难听的名字。
再后来,这个名字挂在了二甲的红榜上。
不算太起眼,但也是衣锦还乡。
村民们簇拥着挂了红花的骏马,马上的人面容清秀,身着村里的人不曾见过的锦衣富贵。
他们欢呼着,脸上都是有与荣焉的笑容。
刘学义也是高兴的。
他回了小桃花庙,纳海正煮好一顿晌午饭。
相较于平常也丰富些许。
两个人吃了一顿惬意的饭菜。
纳海恭祝学义前程似锦,学义祈愿小桃花庙平平安安。
可是朝堂尔虞我诈,刘学义从纳海那学的好多东西都与之相悖。自此苦恼不已。
日头一年年得过去。
刘学义也一日比一日顺风顺水。只不过,迷了心。
不说是一手遮天的权臣,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也娶了和亲的公主,有了一双儿女和两房小妾,日子风光无限。
只是人上人做的久了,生了许多不该有的心思来。
他谋反了。
当今坐在高堂的人,是他和其他拥护者一手送上去的。
刘学义在一日突然想到,自此一生,除了儿时的天灾以外,好像一切都太过顺遂。
许是造化弄人,他的妻子一族,为了些许蝇头小利,竟攻打我堂堂泱泱大国。
不自量力。
这一场战役,那小族惨败,被高堂之上的人全部赐了毒酒,再一把烈火焚烧殆尽。
刘学义的妻儿亦不例外。
唯独落下了刘学义,他有些恍惚。稚子何罪之有!未曾沾染分毫的老弱妇孺究竟何罪之有!
他失了圣心,亦对圣心失望了。
这一生的大喜大悲皆浮现眼前,最后定格在小桃花庙。
罢了罢了,了然拂衣去。
他想小桃花庙了。
再见到纳海时,慧慈不惑有余,纳海已经古稀之年。
两位年长的人手谈了整整一夜。
化作了一阵阵叹息。
纳海眨巴着闪烁着的泪眼,唤了一声又一声的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