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学的世界
一、经济学的三大问题
面对资源稀缺性的制约,所有生产者都面临着选择,即如何用既定的稀缺性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和服务,并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的问题。这些选择构成了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
问题一:“生产什么”(what),即将稀缺的资源用于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而资源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选择生产哪些产品、各生产多少、满足人们哪些欲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例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可以用来种粮食,也可以用来盖房子,这些都是人们需要的,那么究竟多少土地用来种粮食、多少土地用来盖房子?这是人们要进行选择的经济问题之一。
问题二:“如何生产”(how),即用什么方法来生产产品。生产的过程是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的过程。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得到的产量会存在差异。例如,同样是生产电脑,可以采用智能控制的机械手臂来组装,也可以人工组装,前者投入的机器设备多(资本多),而投入的劳动少;后者投入的资本少,而投入的劳动多。究竟选择哪种方式最有经济效率?这是人们要进行选择的经济问题之一。
问题三:“为谁生产”(for whom)。资源是稀缺的,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是有限的,那么这些产品如何分配给社会中的个人和集体、依照什么原则分配?这是人们要进行选择的经济问题之一。
上述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是任何经济社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涵盖了经济活动的所有基本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我们全部的经济学原理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个体所做出的选择、这些选择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以及政府对个体选择的影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经济单位,比如单个企业、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市场等的选择行为,重点是研究消费者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服务以获取最大效用(满足);生产者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服务以获取最大利润。其核心结论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就可以自动地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不仅可以实现单个经济单位的利益最大化,也能达到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在这里,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的运行及其规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总体经济,即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比如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和失业率等的变动。在长期内,经济是不断增长的,因而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在短期内,经济运行有可能背离长期增长的趋势,出现经济波动,因而宏观经济学也要研究短期经济波动问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宏观政策对经济总量变动有重要影响,因而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设计、实施及影响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解释经济事件、设计经济政策。
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我们在观察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总是需要用一定的方法描述我们看到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应该是什么类型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前者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是描述性的,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例如,甲企业在2017年雇用工人多少人,使用电力多少千瓦时、水多少立方米,生产饮料多少瓶;我国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等等。这些实证是对经济现实的客观描述,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
规范分析是命令性的,做出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例如,某年某国国民收入应该增长6.5%,失业率应当控制在4%以内,等等。规范分析方法重视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伦理基础,关注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对人们福利的影响与评价,强调关于条件、状况、事物和行为的价值判断。
这两种方法在我们后面的学习中都会涉及。例如,需求曲线本身就是一种实证分析,它描述人们根据产品价格而需求多少数量的产品。又如,说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是实证分析,但是政府说收入差距应该缩小,这就是规范分析。在以后的学习中,请大家自行判断我们提到的各种分析究竟是实证分析还是规范分析。
四、学习中要避免的几个错误
经济学中有很多的障碍与陷阱,即在对经济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中,需要注意避免下列可能产生的推理谬误。
1.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在经济学分析中,我们大量使用的一个假设就是“其他条件不变”。经济学推理中,为考察众多影响经济问题的因素中的某一因素的作用,一般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判断该因素单独变化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如果忽略“其他条件不变”的假设,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鸡蛋的价格比20年前上涨了很多倍,但是人们购买的鸡蛋数量却比20年前增加了很多。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推导出鸡蛋价格越高,我们买的鸡蛋越多的结论。但这可能不是真的,因为在这个分析中,还有除了价格和数量之外的其他因素,比如人们收入的变化、人们对吃鸡蛋偏好的变化、养鸡户数量的变化、鸡蛋市场交易环境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买多少鸡蛋这个选择。
因此,为了分析鸡蛋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假设收入不变、养鸡户数量不变、偏好不变、市场交易环境不变等,这就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分析方法。
2.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是指对于个体来说是好的事情,就认为对整体来说也是好的。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对个体来说很好的事情,对整体来说可能就是噩梦。
例如,你发现清晨6点前出门开车上班时,城市道路一点都不拥堵,开车的感觉如此美妙。如果你认为对个体来说清晨6点前出门开车就不拥堵的事实是对全北京市所有开车者都适用的法则,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如果大家都在那时候出门的话,结果只不过就是将拥堵时间提前到6点以前而已,所有人只能在马路上遭受拥堵的噩梦而不是顺畅的美妙。
再比如,如果某个农民发现今年他种植的香蕉的市场价格比较高,收入比较好,那么他就推论大家都来种香蕉吧。结果是,如果海南省的所有农民都大量种植香蕉,第二年市场上出售的香蕉数量就会大幅度增加,而人们吃香蕉的数量可能并不会增加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香蕉价格只可能下降,而农民的收益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可能因此减少,这就是中国古话说的“谷贱伤农”。
3.后此谬误
后此谬误是指在考察因果关系时,因为事件A发生在事件B之前,就简单地认为事件A引发了事件B。事实上,观察到事件A在事件B之前发生的事实并不一定能够证明事件A为事件B的原因。认为“在此事件之后”便意味着“因为此事件”,就可能犯了后此谬误。
例如,某歌星来北京开演唱会,然后北京就下雨了,因此你得出结论,这位歌星的到来是下雨的原因。再比如,你看到“小年”之后蔬菜、肉类和水果等价格都上涨了,然后过了几天就到春节了,那么你就直接认为,食物的价格上涨引起了春节的到来,这也犯了后此谬误。
在经济分析中,我们经常需要找到两种或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什么引起了什么变化,如果犯了后此谬误,分析结果肯定就是错的,而你据此为自己或为别人提供的建议可能也是错的,因此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