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腰椎的正常CT表现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腰椎CT检查临床较常用,CT能较好显示腰椎及附近软组织解剖关系,熟悉腰椎正常解剖对解释该部位CT所见很重要。
一、骨性结构
1.椎体 腰椎椎体由外部骨密质和内部骨松质组成(图1-6),以骨松质为主。良好骨窗图像可清楚显示椎体边缘致密骨密质及椎体内骨小梁结构,椎基静脉位于椎体中线后部中1/2,椎体因负重关系,在所有脊椎骨中体积最大。椎体横径大于前后径,椎体呈肾形,上下扁平或稍凹,前缘凸。

图1-6 正常腰椎体CT横断面
2.椎弓 为椎体后方半环形骨板,它与椎体共同围成椎孔,整个脊椎椎孔连续起来为椎管,椎弓与椎板相连比较狭细处为椎弓根。它起于椎体两侧上部的后外方,椎弓根构成椎间孔的上下缘及椎管的侧壁。椎弓根主要由骨密质组成,上部较下部宽。CT横断面可清楚显示每个椎弓根的7个附属突起,即1个棘突,2个横突和4个关节突。
3.椎板 为较扁平的骨结构,两侧与椎弓根相连,后部延伸至棘突底部。因椎板向后下方有一倾斜角度,椎板上部较下部偏前,故CT横断位图像未完全通过椎弓根平面时,椎管呈不完全环形。椎弓根层面可完整显示椎管环形结构,此层面显示棘突全貌。腰椎椎板相互不重叠,下腰椎相邻椎板之间间隙较上腰椎宽,下腰椎椎板可呈弓形,凹面向椎孔方向。
4.棘突 由椎弓向后稍向下走形,位于正中线,腰椎棘突呈板状,中部薄后缘较厚,棘突末端膨大,含少量骨松质。
5.横突 由椎弓根与椎板联合处向外并稍向后延伸,外形似烛芯状,横突骨松质多。
6.关节突及关节突关节 每一椎骨上下各有一对,上下关节突由关节柱发出,关节柱是椎板与椎弓根联合处的骨质,下关节突凸面正好与下一椎体上关节突凹面相吻合形成关节,在椎间孔下部,上关节突与下面椎弓根相连形成侧隐窝后缘,关节间隙正常为2~4mm,黄韧带重叠于小关节前部,CT上两者不易区分。
7.椎间孔 由相邻的上下椎弓根围成。上界为上位椎弓根下缘,下界为下位椎弓根上缘,前界为上下位椎体后缘和椎间盘后外侧缘,后界为关节突关节。该孔内含有短而薄的一段黄韧带、硬膜外脂肪、根静脉、脊神经及背侧神经节,脊神经位于椎间孔的上区,故椎间孔下半部狭窄并不压迫脊神经。
8.椎孔 形态自上而下由卵圆形逐渐变为三角形,上部椎孔腰1、腰2多呈卵圆形,横径大于前后径,中下部腰3、腰4呈三角形,尖向后,基底部在前,横径大于前后径。腰5椎孔呈三角形,各椎间孔相连成椎管,前界为椎体,椎间盘纤维环后缘及后纵韧带,后界为椎板,棘突基底部及黄韧带,两侧为椎弓根,后外侧为关节突。CT可直接测量椎管前后径,自椎体后缘中点至棘突基底部中线部位,即椎管前后缘最大距离,正常15~25mm,横径为两侧椎弓根内缘之间最大距离,正常20~30mm,腰4、腰5两径线较腰1、腰2、腰3大。
9.椎管侧隐窝 椎弓根与椎体后缘间夹角为侧隐窝,呈漏斗状或矩形。腰4~骶1侧隐窝较长,外壁为椎弓根内方,后壁上关节突前面,椎体后外缘及邻近椎间盘形成侧隐窝前壁。侧隐窝两侧对称,是椎管最狭窄部分,前后径(椎体后缘到上关节突前缘距离)正常大于5mm。侧隐窝为神经根通道,内含离开硬膜囊后穿出椎间孔的一段神经根(脊神经根水平段)和脂肪。
二、椎管内结构
高分辨率CT可清楚显示椎管内结构。
1.硬膜外间隙 位于硬脊膜与骨性椎管间,内填充丰富硬膜外脂肪、神经、韧带血管,腰段脂肪较多,位于硬膜囊前外方,中后部脂肪位于两侧椎板韧带之间,硬膜外脂肪含量由上到下渐增,硬膜外脂肪CT图像上呈低密度,低于60HU,硬膜囊CT值30HU,椎间盘70~130HU,神经根30HU。神经根位于硬膜囊前外侧,呈圆形,直径2~3mm,两侧对称,出硬膜囊进入椎间孔,每一根神经根通过同一椎体椎弓根之下的椎间孔,背侧神经根节位于椎间孔平面,两侧各一,呈卵圆形或圆形,长4~6mm。联合神经根系先天发育变异,约占1%,最常见于腰5/骶1。它表现为两个神经根同时出于同一层面的硬膜囊,走形于同一椎间孔内。椎管内占位,椎间盘膨出和椎体骨质增生可使硬膜外间隙变形,不对称,密度增高,致该间隙内神经根移位。
2.鞘膜 由硬膜和蛛网膜构成的腔,脊髓表面包着三层薄膜,从外到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正常硬膜囊为圆形,对称,边缘光整,囊内有脊髓圆锥、马尾和终丝。硬膜主要是密集的纤维结缔组织,上端附着于枕大孔边缘骨膜,下端终止于第二骶椎水平,在第二骶椎层面以下硬膜与终丝融合,止于尾骨,硬膜与蛛网膜形成神经鞘,出硬膜走形于椎间孔。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为硬膜下腔,正常时硬膜下腔为一潜在间隙,硬膜下占位可使该间隙增宽。
3.蛛网膜下腔 位于蛛网膜与软膜之间隙,鞘内注射水溶性造影剂为一边缘光滑锐利高密度环形影。脊髓位于蛛网膜下腔内,正常圆锥CT特征:圆锥末端多位于腰1~2平面,圆锥平面发出的腰骶神经根(马尾),前后四根,呈蜘蛛足样,正常脊髓圆锥密度均匀,造影显示清楚,前后径5~8mm,横径7~11mm,圆锥以下马尾神经根表现以层面不同而异,神经根由粗变细,马尾神经根位于硬膜囊后部,沿盲囊弯曲可呈新月形、V字形及不规则形,腰4水平马尾神经根可均匀分布于蛛网膜下腔,呈多个点状充盈缺损,腰骶部终丝及马尾较细,分布稀少,脊髓圆锥及神经根位置不随体位而变。
4.椎间盘 由纤维环、髓核及透明软骨板构成,纤维环为完整环形结构,它起着髓核包膜作用,能抵御放射状张力及扭转和弯曲时的压力,纤维环是椎间盘维持负重的组织,与上下软骨板和脊椎前后韧带紧密相连,紧密附着在软骨板上以保持脊椎稳定性。软骨终板为椎体的上下软骨面,形成髓核的上下界,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部偏后,并不绝对在中心。髓核是一种富有弹韧性、半液体的胶样物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纤维化。髓核占椎间盘切面的50%~60%,随外界的压力而改变其位置和形状,正常诸椎间盘形状相似,与邻近椎体形状相一致。横断面呈肾形,年轻人后缘略凹陷(图1-7),这与后纵韧带走形有关,随年龄增长,椎间盘后缘由凹变平,反映了年龄增长所造成的椎间盘轻度退行性变。退变的椎间盘后缘可平直或轻度膨出,如不压迫邻近硬膜外脂肪、硬膜囊及神经根,则无临床意义,正常腰5骶1间盘后缘平直并可稍隆起。CT图像椎间盘边缘密度较中央高,这是纤维环与邻近椎体的软骨板相连的部分容积效应所致,减薄扫描可完整显示纤维环所固有的相对较高密度,椎间盘CT值50~110HU。

图1-7 正常椎间盘CT横断面
5.韧带 与CT有关的韧带主要有黄韧带、后纵韧带和前纵韧带。黄韧带为衬在椎板间隙前面的弹性韧带,上起自上一椎板下缘前面,外至同一椎骨的下关节突根部,直至横突根部,向下附着于下一椎板上缘后面及上关节突前上缘的关节囊。在正中线,两侧黄韧带之间有许多脂肪,在外侧与椎间关节的关节囊相融合,并参与椎间关节囊前部的构成,它的侧缘作为椎间孔的软性后壁。黄韧带厚度3~5mm,止于骶1椎板背面。黄韧带CT值与肌肉相似。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椎体后面,由枢椎延伸至骶椎。后纵韧带较前纵韧带窄,宽窄不齐,与每个椎间盘的纤维环紧相连,使椎间盘后部得到加强,但不能完全遮盖椎体的后外部和椎间盘,且两侧部分较中部薄,故该结构可解释椎间盘向后外方突出的原因。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面及前外侧面,由枕骨延伸至骶1,除非前、后纵韧带骨化,否则CT上很难区别两者与椎体、椎间盘的分界。
6.脊椎静脉 包括椎基静脉、椎内静脉、椎横静脉和椎后静脉丛等。它们之间互相连接,椎基静脉由椎体内放射状静脉湖汇集而成。它们与前内椎静脉在中线相连,这些静脉湖结构在CT上为透亮影呈低密度,不要误认为骨折或溶骨性破坏。椎基静脉在CT横断位上位于椎体后缘正中,呈一条状低密度影或在椎体松质骨上呈Y形低密度影(图1-8),在它上或下方可见一小骨性突起称为“骨帽”,突向椎管,勿误认为骨折片、骨赘或后纵韧带骨化。前内静脉位于硬膜囊前外侧,神经根鞘的内侧,静脉增强扫描易显示。静脉一般较神经根小,密度与硬膜囊近似,偶尔在神经孔内可见椎横静脉。它较神经根更偏外侧,走形更趋向于水平。

图1-8 椎基静脉管CT横断面(箭头示)
(张天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