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和实验室为核心内容的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导师指导学生,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学生可以在实践基地或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及时学习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将高校与企业的协同研究与创新能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大致有以下两类:
一是“以企育校”的基本理念。“以企育校”的方向性是行业引领,与专业方向相融相通,行业企业、专业形成“三重奏”,以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流程、优质产品的先进性指导专业的“教与学”。它与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模式、“订单式”对口合作模式等传统的产教融合模式不同,有其独具一格的特色:企业和学校是地位同等的双元育人主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双方密切合作、携手共进和相向而行,追求同步同频,开展全程的、广域的系统性合作,达成企业反哺学校发展、学校哺育企业成长的目的。
二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基本理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基本理念要求人才不再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做到将理论知识能很好地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产业相结合,人才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我国的发展尚未成熟,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需要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从现有的典型案例来看,其大都以政府、高校和企业作为突破口,由此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1.政府层面
(1)构建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政府在产教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一个完善且科学的制度保障体系,将对企业和高校开展产教融合工作大有裨益。政府建立制度保障体系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保护好企业与高校彼此间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提高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有利于鼓励企业和学校建立生产性和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因此,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建立一个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政府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制定高校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具体细则,让高校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能够向更深的层次开展。
二是政府要做好对产教融合的积极引导工作,协调相关参与者的关系。政府要出台措施指导产教融合的利益分配、技术共享、资金投入、职称评定政策等方面的工作,保证产教融合各参与方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之中。
(2)构建严密有效的监管体系。当前,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建立产教融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以解决高校产教融合过程遇到的难题。只有构建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高校和企业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才能最终达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对此,政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要合理利用行政手段,成立各种地方行业协会、教育协会、产教融合协会等,有效指导产教融合。
二是政府要当好“裁判员”,为高校、企业提供指导、咨询、协调,以解决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纠纷。
(3)增加教育经费的保障和投入。高校产教融合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经费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还需建立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增加产教融合经费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重。针对产教融合经费投入,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政府要适当增加高校产教融合的投入比重,使高校能够有更多的教育经费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政府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资金资助政策,对产教融合成效突显的高校、行业企业予以嘉奖,鼓励更多高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
三是政府要采取其他手段,如通过建立专项资金资助、财政转移支付、银行贷款免息等手段来实现产教融合资金保障的多元化。
2.高校层面
(1)开发具有实践性的优质课程。校企双方想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价值最大化的有利条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来说,课程建设内容与质量是前提。因此,高校应该将重心放在课程开发方面,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一线优秀管理人员的建议,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企业需求对学生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并且在岗位分析及社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系统的、能够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的课程标准。在课程设定时,高校要把握因需设课的理念,摒弃冗余且对学生毫无用处的课程。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确保企业能够按照协作计划进行人才培养。同时,高校应当建立系统的监督和考核体系,提高学生在企业的实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实践的含金量,监督和考核体系的制定不仅有利于实习生在企业的实习生活,还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加快学生的角色适应速度。
(2)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目前,高校学生实习实践较为分散。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建立专业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配备齐全的仿真模拟实训基地,比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实训室、财务会计手工账实训室、财务综合实践教学(VBSE)实训室、会计与税收手工模拟实训室等。这些专业的实训室可以让学生真正提高实践能力。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实习实践基地,或者根据高校的具体特点,建设校办工厂。这样,既可以满足高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实习,又方便高校对学生实习状况的监督。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实行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效果。高校应注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鼓励教师多关注、多参与职业相关的实践培训机会,包括各项论坛与会议,让教师充分把握专业的整体发展趋向和最新动态;可以为教师提供校外挂职顶岗的机会,让教师在工作中提高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进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高校可以分批选派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班,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高校应拓宽专业教师招聘渠道,不仅仅局限于招聘实践经验不足的高学历人才,还应该吸引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技师加入教师队伍中,不断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3.企业层面
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提高企业参与度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转变观念,深度参与产教融合。企业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参与者,可以推动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企业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等相关制度和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这样做有助于大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企业,并及时将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中。
二是改变人才挖掘的通道。企业通过积极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尽早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既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又能为高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实现高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