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股份制经济的几点认识——兼谈股票证券市场问题
(一)股份制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股份制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通过发行股票证券、组织股票证券的承兑交换,来调剂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个人之间的资金盈余短缺,推出新的融资手段,搞活资金的横向流通,鼓励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渗透投资,正是股份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最显著的作用。
另外,部门合伙办企业、地方合伙办企业、农民合伙办企业,以及部门、地区、企业、个人,全民与集体、集体与个体、全民与个体之间的资金协作关系,客观上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组织股份经济的要求,以确定合资企业的产权和必要的资金转移。
股份制经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股份企业,即马克思所说的“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在我国,由个人集资建立的股份企业,大体上是属于这种性质的企业。我们绝不能因为它的私有性而限制它的存在和发展。相反地,我们应该支持、鼓励、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但不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危害,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
另一种形式是大的托拉斯股份企业,即马克思所讲的铁路运营这类股份企业。在我国,由部门、地区、企业之间联合投资及跨部门、跨地区投资所创办的企业,大体上属于这种形式。这类股份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各部门、企业的资金,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的部门、企业股东所有。那种认为建立股份制经济,通过发行股票证券创立的股份企业,会改变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是没有任何理论根据的。况且,我们并不主张对所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如果说,实行股份制经济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带来某些变化的话,也只不过会扩大集体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企业生产资料在不同的企业主体之间转移,绝不会使私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二)股份制经济利大于弊
有一种意见认为,建立股份企业会分散建设资金,影响国家重点建设,造成盲目建厂、重复建厂,使投资规模不易控制。因而主张用银行金融去替代股票证券市场的作用。诚然,我们不能否认银行在积聚和再分配社会资金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能抹杀股票证券市场有着其他信用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也没有把银行制度作为信用制度的唯一形式,而是将两者并列论述。他写道:“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把社会上一切可用的、甚至可能的尚未积极发挥作用的资本交给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支配”。信用制度包括哪些形式,他没有解释。笔者理解,当然包括股票证券市场这种信用形式。那么,因建立股份制经济所形成的股票证券市场会不会使投资规模不易控制,造成盲目建厂、重复建厂,形成投资浪费呢?
现行银行融资是间接融资方式,即由银行通过储蓄积聚资金,或将财政资金拨付银行,再由银行贷放。这种融资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三权分立”,即资金所有权、资金投资权和资金经营权相分离。资金所有者将钱存入银行,银行给资金所有者支付利息,国家投资企业,然后交给企业经营。经营企业对投资主体——国家的责任是依法交纳税利。在这里,银行充当资金所有者和资金经营者的中介人。“三权分立”的弊端在于:资金使用经营效果与资金所有者的经济利益没有直接联系,资金经营风险由国家承担。银行只是通过资金存贷利息差获得收益,资金所有者也只是享受存款资金利息的既得利益,资金所有者和资金经营者都不承担资金使用效果的任何风险和责任,也不享受资金使用效果好所带来的高额利益。也就是说,资金使用效果如何,对资金所有者和经营者既没有经济利益的诱惑力,也没有承担风险的压力,这就不能促使资金所有者和资金经营者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去关心资金的使用效果。
与此不同,股份制经济所形成的股票证券市场是一种直接融资方式,“三位一体”是这种方式的显著特征,资金所有权、投资决策权和资金经营权结合为一体,资金所有者既是投资的决策者,又是企业经营者,它既享受资金使用效果好的巨额利益,也承担资金使用效果差的风险。企业通过按股分红方式,把资金的使用效果与各个股份所有者的切身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股份所有者为了将资金经营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投资决策时,他们不能不谨慎从事,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投资浪费。从这个意义说,实行股份制经济,有利于控制投资规模,医治投资饥渴症,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
实行股份制经济,通过发行股票证券来筹集建设资金,会不会使银行存款来源减少,加剧银行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掌握银行信贷资金、股票证券所筹集的资金的正确使用方向,银行存款资金的减少不会加剧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因为,不论是银行包揽信贷,还是银行信用与其他信用共同存在,资金总需求量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企业通过采用股票证券等方式筹集到了所需要的建设资金后,必然会减少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相应地也就缓和了银行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
因建立股份制经济所形成的股票证券市场,会不会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争投资、争物资,造成建设资金的分散使用呢?也不会。购买股票证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闲散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只要通过合理的方式严格规定购买股票证券的资金来源,引导其使用方向,不但不会导致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资金的转移。相反,国家也同样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证券,筹集国家重点建设所需要的建设资金,将大量的国家预算外资金积聚到国家手中,这反而会促进重点建设的发展。
建立股份制经济,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择优汰劣的良性循环。股票的特点是待机取利,股份企业只有经营效果好,经济效益较高,才能确保股东获得较多的红利,它的股票证券才能在市场上有较好的销路和较强的竞争力,对购买者具有吸引力,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生存和发展。而那些技术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可能筹集到建设所需要的股金,只能会被淘汰、被吞并以致破产倒闭。
股票证券市场的建立,还有利于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抑制消费饥渴症,缓和市场压力。在物价上涨速度高于储蓄利率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对消费品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居民手中的待购货币,一有机会就会从银行抽走,而投入消费市场,潜在的购买变成现实的购买。实行股份制经济,建立股票证券市场后,资金所有者能够直接投资于企业,并且按股份的多少参与企业盈利部分分红。这样,资金的可盈利性对资金所有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当资金用于入股投资获得的收益高于存款利息和物价上涨幅度时,资金所有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将会抑制暂时的、近期的消费欲望,将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建设资金。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与股份制经济相联系的股票证券市场会派生出投机、诈骗等消极现象,危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是,只要有相应的法律约束,措施得力、管理有方,这些消极现象是可以避免或减少发生的。即使出现了,也能够将其危害作用压缩到最低程度。
(三)建立股份制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创办股份企业应具备的基本客观条件有两条:
第一,要有创办股份企业,购买股票证券的社会资金来源。我国用于购买股票证券的资金来源不可能是国家预算内的资金,而只能是预算外资金和居民个人的储蓄资金,至少在近期的情况是如此。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已经有了购买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充足的社会资金来源。首先表现在预算外资金方面。据统计,1981年到1984年预算外资金收入达3560亿元之多,预计“六五”时期预算外总收入近50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3%(同期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只有12.5%)。在预算外总收入中,国有企业及主管部门管理的各种专项基金占82.1%,预算外收入相当于国家预算收入的78.3%。“七五”期间,如果预算外资金仅保持10%的增长速度,1990年预算外总收入将达到2250亿元。其次是居民储蓄存款。从1978年到1983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210.6亿元,增加到892.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3.5%,其在信贷资金来源总额中占的比重,从10%左右增加到20%以上。据估计,居民储蓄存款中用于当年发放的基本建设贷款,1984年约124亿元,1985年约157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可用于技术改造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部分,1984年约有850亿元,1985年约有1000亿元。根据预测,到199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将至少达到2760亿元,乐观地估计将达到3500亿元,比1980年增加7~8倍。“七五”期间,居民储蓄存款中可用于发放的基本建设贷款约1480亿元,可用于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贷款的部分约有7000亿元。居民储蓄存款足以形成一个购买股票证券、创办股份企业的巨大的资金流。
第二,建立股份制经济,要有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各企业处于统一的起跑线上。这里所讲的平等的竞争环境和统一的起跑线,主要包括企业的法人地位、价格的合理性和资金盈利率的均等性。只有平等的竞争环境和统一的起跑线,才能保证各股东资金的投向不致涌向少数几个行业,也不致因外部条件的制约而影响各股东的经济利益。目前,我国基本上具备了这方面的条件:
1.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同时,企业对企业行为后果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企业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在生产、分配、流通领域具有法人地位。
2.各种商品的价格不断趋于合理。随着价格体制的深入改革,商品价格的不合理状况将有较大的改观。同时,由于实行了税制改革,由价格的不合理所带来的收益分配的不合理,得到了调整,在相同经营水平和技术装备条件下,各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3.资金盈利率的均等性,是商品经济的一个原则,也是建立股份制经济的一个必备条件。由于进行价格税制改革,除了少数行业外,我国各行业之间资金盈利率的差距不断缩小。1981年,资金利润率,全国工业生产企业为15.4%,其中重工业部门为12.1%,轻工业部门为23%,轻工业部门比重工业部门高出1.6倍;而1983年,全国工业生产企业资金利润率为14.6%,其中重工业部门为13.8%,轻工业部门为18%,轻工业部门较重工业部门约高37%。与1981年相比,轻、重工业部门资金盈利率的差距已大为缩小。
(四)几点具体设想
为了保证股票证券市场活动正常进行,促进股份制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管理股票等有价证券发行、承兑,交换业务的专门机构,如股票证券管理委员会。这个专门机构应该是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所辖的专设组织,与各专业银行是平行关系,但在专业业务上不能交叉经营。股票证券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是:1.对股票证券发行者的资格进行审查并定期检查公布股份企业的经营财务情况。2.履行股票证券交易经纪人的职能。3.履行股票证券发行、交易公证人的职能。
其次,需要制订股票证券市场管理法和系列条例,从立法上对以下内容加以明确规定:1.规定股票证券所筹集的资金只能用于短线产品、短线行业和有盈利的项目的投资,严格禁止用股票证券进行买空卖空的非法活动。2.规定购买股票证券的资金来源,禁止用银行贷款资金和应交纳国家财政的税利进行股票证券交易。3.规定股票证券的最高贴现率和最低贴现率,应根据银行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银根松紧程度,规定股票证券的买卖价格,限制信用膨胀。4.国家应规定年度股票证券发行量,有计划地发行股票证券。确定合理发行量的依据:一是根据上年度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额和分配情况,当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而财政收入增长较慢时,表明国家财力分散程度较大,预算外资金数量多,因而可扩大股票证券发行量,以吸收较多的预算外资金和居民储蓄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二是银行信贷银根松紧程度。当银根抽紧时,减少股票证券发行量;银根放松时,扩大股票证券发行量。5.制订股份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利用税收、价格、工资等经济杠杆对股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以引导和控制。
再次,实行股份制经济,建立股票证券市场大体上可以为两步走:第一步为一级市场。第二步为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半开放型的市场,有三个基本标志:1.变短期资金为长期资金,而不允许将长期资金变为短期资金。即只允许发行股票证券筹集社会游资用于建设投资,建立新企业,而不允许将现有生产企业折成股票,拆零出售。2.股票证券的发行、交易限于乡镇(村)企业、城乡居民、集体企业和国营小型企业。3.股票证券的发行流通范围限于国内市场。
二级市场是完全开放型的市场,也有三个基本标志:1.允许变短期资金为长期资金,同时也允许变长期资金为短期资金。就是说,既允许发行股票证券,筹集建设资金;同时也允许将现有某些企业折成股票,拆零出售,组成新的股份企业。2.股票证券的发行、买卖者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3.股票证券的发行流通范围包括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建立股票证券市场分两步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逐步探索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股份制经济的经验,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必要准备阶段,第二步是第—步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入。
(原载《投资与建设》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