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的话
一
我于1982年初大学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建设银行总行,自此走上工作岗位,到现在已是33年有余。这33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3年,是国家持续发展、日益强盛的33年,是我国金融业持续深化改革发展的33年,也是建设银行管理体制持续改革、不断完善调整的33年,是建设银行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33年!我作为金融行业的一员,作为建设银行大家庭中的一员,33年经历其中,33年身处其境,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耕耘着本职工作的田园,分享着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为此深感自豪!也深感人生之幸运!——这种自豪感与幸运感,不仅仅是因为我自己,也为着与我有着相同经历的一代同龄人。
在建设银行工作的33年中,我所从事的都是具操作性特征的业务工作——无论是行业调查、项目评估、贷款审批、风险管理或是内控管理工作。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我满怀着尽心尽力做好的愿望与热诚去对待,不敢懈怠。以无愧于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
因为热诚与愿望,30多年间,我在力争做好各项具体业务工作的同时,主要利用工余时间,对于一些与本职业务工作有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的投资金融理论、实务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欲求究竟。每有所得,喜悦之情形于色、溢于言,有时也落于笔端,记录于纸上,或落于键盘,录入电脑,形成文章,并发表于报刊杂志。日积月累,数量也有120余篇之多。获“挺”获“赞”,也有一些。
二
农夫对粮食总是很珍惜的,也是很有感情的。因为每一粒粮食都融入了他们的汗水。同样,我对于自己的“120余篇”文章也是很珍惜,很有感情。于是,两前年,产生了将其结集出版的想法。念头屡屡出现,又屡屡自我否定——这些过去的文章,写作与发表的时间跨度长达30年(1983~2013年),对于现今的工作是否还有参考价值?是否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近来有闲,将过去30年间陆续发表的“120余篇”文章进行了整理,选取其中的86篇,按选题内容,将其归类为“大力发展金融产业”、“科学评估投资项目”、“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正确选择信贷资金投向”、“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投资管理史话”和“他山之石”七部分,结集成书。我再次阅读其中各篇之后,体会出“将其结集出版”之必要。至少有以下五点:
(一)有的内容仍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现实参考价值。不论写作时间的早晚,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是决定本书是否有出版之价值的首要标准。细细读来,这类文章真有不少。譬如,发表于1986年的《加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一文中所分析指出的当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过境迁近30年,同样的问题不是还存在吗?有的问题,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变得更加突出了;文中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天如能采用,将会使许多问题得到解决。又如,发表于1997年的《认识特色 把握特点 把好固定资产贷款投放第一关》所阐述的观点,对于今日之商业银行如何认识并防范贷款风险,其价值并不亚于当年。
重复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难以治愈的痼疾。发表于1997年的《如何正确判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复建设》一文,我所提出的判别建设项目是否属于重复建设的“四条标准”,对于今天我国正在实施的淘汰过剩落后产能、调整经济结构、避免重复建设等工作,其指导作用仍有一些。再如,发表于2000年的《剥离不良资产热中的“冷思考”》一文中,我所分析指出的对制约和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诸多消极因素,至今仍然存在着。读完此文后,你将会认为,今天,我们对制约和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诸多消极因素,仍然有必要进行“冷思考”,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如此等等,还有一些。
(二)知古鉴今,启迪来者。收入本书中的七部分文章的内容都是与我所从事的业务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或者说,对这些选题内容进行研究思考,是我做好本职业务工作所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其中的不少研究成果,有的直接转化为业务工作中制度方法,有的成为建立新机制体制的理论参考,有的则引发业界人员对这类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因为此缘故,这些文章所记录的,不仅仅是我本人对该问题的思考研究所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业界对该业务领域所探讨思考的理论与实务问题之所指。
读完这类文章,再回顾30多年来我国投资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发展历程,回顾建设银行信贷经营与风险管理工作改革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在现在看来多么浅显易懂的问题,在当时的起步阶段,却是那么使人难以抉择。过去研究所提出的结论和主张,在今天看来有的也许是行不通的,有的甚至是可笑的。但从当时的条件和环境看,却又是十分需要的,很有意义。举两个例子。譬如,“金融业是否是个产业”、“银行是否是企业”这类问题,今天已经无人质疑。但在20多年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革的情况下,我国金融业是作为政府行政管理机关而履职的。有关“金融业是否是个产业”、“银行是否是企业”的问题,在当时,绝不是一个实务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尔后,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产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不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发展我国金融产业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所研究提出的10点建议内容吗?
又譬如,对于今天从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从业人员而言,何谓“国家参数”、何谓“折现率”、以何数值作为参数和折现率、投入产出物价格如何选取等问题,都是属于ABC类的基础常识性知识。如若将时间向前推30年,那时,我国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工作还刚刚起步,方法制度建设还处于初期研究探索阶段,这些问题都是属于理论性和学术性很强的问题,是项目评估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发表于1984年的《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的价格问题》、《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国家参数问题》和《如何选定基准投资收益率和折现率》三篇文章,正是我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思考的成果。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纳入了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银行贷款项目评估方法中,并以此推动了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工作。再譬如,发表于2000年的《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文,在阐述分析金融风险六个主要特性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文中的内容对于随后进行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舆论导向和宣传启示作用。
从以上举例中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从事业务工作的同志也要注重进行理论思考和探索,要善于从实务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升业务理论水平。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工作,要懂得实务工作背后深藏的理论奥秘;对于在日常工作中所执行的制度方法,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论研究探索,尤其是与有关业务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探索,不仅仅是专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事,也是从事实务工作的同志应具备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才能提高遵循制度方法的自觉性,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能。
第二,机制、体制、方法制度的创新,首先源于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将革命导师的名言作进一步的引深理解,在金融工作中,没有理论的探索求新,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机制、体制和方法制度。一种新的体制机制的建立,一个方法制度的制订,乃至一条业务标准的确定,不可能是凭某个当事人,或某个大人物的一时灵感而形成的,它总是在业界(包括理论学术界和实务操作领域)大量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辨析的过程中,在认知度逐步深化,并大体取得共识后而孕育形成的。这个孕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忽悠”而成。它有时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有如婴儿之“十月怀胎”。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种理论的探索辨析,是与之相关联的机制、体制、方法制度形成的必经之路,不可省略。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还会是这样。
(三)求之以鱼,不如求之于渔。不用讳言,早期文章的天生缺陷是:资料已显陈旧,依此作为论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有的已经过时。譬如,本书第四部分《正确选择信贷资金投向》中的各篇文章,都是依据当时的有关统计数据和经济金融现状进行研究的。其中,不少文章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商业银行当时如何选择经营策略、把握发展机遇、抉择信贷资金投向、防范贷款风险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而对今天的实际工作已无指导价值。即便如此,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后,读者仍然会有所得。读者从这些文章中仍然可以悟出、归纳出一些研究问题的有用方法和路径,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譬如,发表于2000年的《我国房地产行业:现实问题多,发展前景广》一文的研究结论,近15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行业所采取的信贷经营策略不是与之很吻合吗?但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我国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哪里,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文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思考房地产行业的未来改革发展的趋势还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再如,“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势及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策略,与发表于2001年《“十五”期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策略应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势相适应》一文的研究结论也是基本一致的。“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商业银行应采取怎样的与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势相适应的信贷经营策略,需提早进行研究探索,作出预判。阅读这类文章,仍可以从中找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同类问题的方式方法。
不知哪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可以说,在现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在投资金融工作中,我们并不缺少对经营管理决策工作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缺少的是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的方法和行动,并得出科学结论,以供经营管理决策参考。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真理的探索比对真理的占有更重要,掌握探索真理的方法比占有真理更有价值。求之以鱼,不如求之于渔。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第七部分“他山之石”的各篇文章,是在考察或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介绍了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在投资项目管理、银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一些做法。由于没有进行后续的考察和文献研究,这些20年、30年前的做法,不知今天他们是否还在使用。合理的判断应是:即或还在使用,也会有了很大的改造。“与时俱进”嘛。即使是这样,这些资料,对研究改进我们今天的工作仍会有某些参考价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五)重温历史,诱发“乡愁”。中国古代学者王充对古今关系有精辟见解:“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知盲瞽。”本书取名为《投资金融纵横谈》,所谓,“横”即是指所谈内容而言。因为是“横”谈,它不是专著,谈的内容宽泛而零散。所谓“纵”,则是指书中文稿的写作发表时间延展,也包括对投资金融领域的某些历史的记述。就时间延展而言,这些文章的写作与发表时间跨度为30年(1983~2013年)。书中的第六部分“投资管理史话”,从新中国成立后至1987年长达39年中,作者撷取了与投资金融有关的23个话题进行了漫谈式的记述,以求反映不同年代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探索的内容,给读者以历史感。不论当初这种探索研究的结论如何,但在今天看来,却是一种财富——历史是一种财富,经历也是一种财富。
对任何个人而言,生年有限,而日月常新、事业常新。历史愈久远,愈是清晰,正所谓“时间是最好的老师。”读了这些文章,读者将会对书中各项内容所涉及的零星历史有所了解,对思考今日之工作也会有所裨益。对于曾经身临其境的读者而言,读了这些文章,重温过去,将会勾起一些尽管是碎片化的、但却是美好的回忆。这种回忆也是一种“乡愁”吧!一种有厚重历史感的工作“乡愁”!
三
在编选本书的过程中,使我回想起每一篇文章写作形成的过程,其时其境,历历在目。其中的不少文章,尤其是早期写作的文章,其中有不少都是在当时我的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有的是相互切磋、斟字酌句修改而成。对于他们,我更乐意于尊称其为“导师”:导者,领导也;师者,老师也。在工作中,他们是我的领导;论年龄,他们有的是我的长辈,有的是我的兄长;论学术和业务水平,他们是我的老师。他们的学品人品,令我景仰。因为此原因,在写作文章、研究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我总是乐于请教,而他们也总是诲我不倦。这些都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对这些导师们,我充满了感谢之情。时光荏苒。这些导师们如今大都健在,却白发霜鬓;而有的已仙逝。对于健在的导师们,我衷心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对于逝者,我深切地怀念着他们!
后期的一些文章,有的是与我的同事合作完成,在文章末尾处已一一注明。如今,他们正值壮年,并在工作中担负着某一方面甚至某几个方面的领导责任。我祝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书对我个人来说,凝聚多年心血,今日能付梓出版,当是十分高兴。在此,对中国计划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们给予本书的出版机会和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由衷的谢忱!
忆述至此,不胜感慨,意忧未尽,试填词一首。
满庭芳·《投资金融纵横谈》编后感赋
纸笔“沙沙”,键盘“答答”,泛舟书海寻津。雄姿英发,忘却九衢尘。多少陈年往事,长回首,甘苦芳辛。惊人句,千修万改,灯下细推甄。求真。当此际,惟欣国盛,岂望名存。贵文墨怡情,德业修身。此话当何解也?纵览古,也看今人。终赢得,人生何憾,有事业常新。
李敏新
2014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