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财报:读懂财报中的逻辑与陷阱(新准则解读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2 分期确认问题:现金流量分类与非付现成本

我们将模型再复杂化一点,引入跨期使用资产与非付现成本。

【故事2】小邹上年年末开了一个工厂,初始现金50万元,均为自有。本年年初用现金购进100万元机器,其中自有现金占30万元,贷款占70万元,机器使用寿命为5年。年内购进50万元原材料,支出工人工资30万元、管理人员工资10万元,原材料全部消耗变成产成品,将其中80%以200万元售价卖出,年内收到150万元货款,全年利息费用为10万元,原材料价款及工资支出年内全部结清。所得税税率为20%,年底净利润分红50%。

简单计算可知,工厂本年的净现金流为负,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工厂本年的经营情况很差,因为本年最主要的支出是买了一台能够使用5年的机器;同理,本年还从外面借了70万元,如果再多借点,现金流就转正了,但是也不能说明工厂的经营情况变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现金流量表进行改造,即将现金流归类。

100万元的机器并不计入本期经营活动,而是作为投资性现金流出,直接以资产入账;70万元贷款作为筹资性现金流入,以负债入账。同时与利润表衔接,100万元的机器在使用年限内,逐年分摊进入利润表,本案例中我们简化处理,使用最简单的直线折旧法,每年计提折旧20(100÷5)万元,折旧是最主要的非付现成本。

与产品直接相关的工人工资计入生产成本,管理人员工资算作管理费用。生产成本不等于营业成本,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挂钩,需要进行配比。全年生产成本为100[20(折旧)+50(原材料)+30(工人工资)]万元,但是本年度只卖出了80%的商品,营业成本为80(100×80%)万元,剩下的20万元记为存货[1]。可以看到,期末20万元存货里包含10万元原材料、6万元工人工资和4万元折旧。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折旧并不必然进入利润表,只有卖出去的才算营业成本,没卖出去的一律算存货,由此解释了为什么在公司扩张过程中,资产负债表中计提的折旧,往往都比利润表中的折旧稍微大一点,有一部分折旧仅仅是资产负债表内部的挪移。

其二,管理人员工资100%进入利润表,但是工人工资只有80%进入利润表,可以利用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模糊空间,通过存货价值调节利润(详细讨论见4.5.1节)。

落实到财务报表,如图1-2所示,本年度的净利润为80[200(营业收入)-80(营业成本)-20(期间费用)-20(所得税)]万元,按照50%分红率,年底分红40万元。利润表中的每一项都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果影响所有者权益,利润表的形成过程影响资产和负债。

资产负债表的每一项变化,如果不连接利润表,也一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另一个地方。如果不涉及现金,如固定资产折旧,不进入利润表的部分直接影响存货;如果涉及现金,如长期借款,需要连接到筹资性现金流入上,通过现金流量表影响期末货币资金。

图1-2 故事2中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只标注了部分科目)

故事2总结:三张报表是一个相互嵌套的闭环,单独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没有必然联系,营业收入先影响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变动值才影响现金流入;同理,营业成本先影响应付账款,应付账款的变动值才影响现金流出。重温会计恒等式(不考虑增资扩股):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等式两边同时取边际变化量,可得:

本期资产净增加=本期负债净增加+本期所有者权益净增加

对等式两边项目进一步拆解,可得:

本期资产净增加=现金净增加+非现金资产净增加

现金净增加=收现收入-付现成本-投资净支出+借贷净流入-实际分红

本期所有者权益净增加=本期净利润-宣布分红

本期净利润=收入(含未收现收入)-成本费用(含未付现成本)

通过上述等式,三张报表不仅解决了跨期收付问题,还解决了现金流分类及投资成本跨期分摊问题。一方面,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连接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表,权益端连接权责发生制的利润表,由于资产中还有非现金资产,因此无论经营行为是否涉及现金,只要报表配平正确,权利和义务交换的结果都会如实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另一方面,消耗性资产通过经营性现金流进出,直接与利润表挂钩;长期资产通过投资性现金流进出,先与资产负债表挂钩,然后通过折旧摊销原则,以非付现成本的方式分期进入利润表,从而解决了成本跨期确认问题;资本性负债通过筹资性现金流进出,本金部分与利润表严格区分,从而极大增加了财务舞弊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