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的颂歌
下面是一个古老的神话:
汉画像石中羿射日图像
碧空万里,没有一丝浮云,十个火红的太阳竞相把炽热的光焰倾泻到大地上,江河干涸了,土地龟裂了,满目是枯死的草木和焦萎的稼禾……老百姓遭受了极大的苦难。看,羿来了,他大步跨上山冈,仰起头,直视苍穹,张开了他那红色的强弓。弓弦响处,只见白色的箭羽像流星一样疾速地划破碧空,一个太阳被射中了,它那炽热的光轮爆裂了,流火乱飞,散落出一片片金色的羽毛,随着坠落下来的是一只长着三只脚的硕大的金色乌鸦,羿发出的箭正好射穿了它的头颅。别的太阳看到这个情景,在天空中四散奔逃,划出了一条条火的轨迹,但是羿却不停地射出了支支利箭,第二支、第三支……第九支,每一支都准确地射中了目标。只有最小的那个太阳,聪明地躲藏进扶桑木浓密的枝条中,全身战栗,不敢露出头来。凉风拂面,明月高升,月光下的大地显得分外洁净,人群欢呼着拥了过来,他们看到散乱的丛丛毛羽中,躺着九只中箭的三足金乌,羿站在中间,安详地抚拭着他那神奇的长弓……
峙峪旧石器时代石镞
这则奇妙的古代神话,实际上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曲颂歌,也是对弓箭——人类最古老的兵器之一的一曲颂歌。没有弓箭,羿是无法完成他的丰功伟绩的。在另外一些古代的传说中,还把发明弓箭的光荣,也归功于这位英雄的神射手——羿。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中,就是如上叙述的。虽然这些古史传说中尽量把弓箭发明的时间定得相当古老,但是看来还远远不够,因为弓箭真正被发明的时代,比古史传说中羿的时代更为古老。在山西省朔县峙峪村附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里获得的一枚石镞,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箭镞,那处遗址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为距现在28900多年。那枚石镞,是用燧石的薄长石片制成的,两侧经过很仔细的敲击,并修成颇为锐利的前锋,全长只有2.8厘米。看来人类最初懂得使用弓箭的年代,要比能够制出像峙峪出土的这种制作已较精细的石镞的时代还要早得多,至少也应该是距现在3万年以前的事。在这以后,人们又不断改进打制箭镞的技术,这种努力的结果可以从在山西省沁水县下川遗址的发现得到证明。在下川获得的石镞,主要原料是黑燧石,形体比峙峪发现的稍大些,3-4厘米。制作的方法很一致,都是将一块石片从两侧修出边刃,前端形成锐尖,尾端修薄以便于扎缚在箭杆上,并且有两种不同的样式,一种制成圆底,另一种制成尖底,以圆底的数量多一些。这些都说明在下川生活的史前人类比峙峪的打制石镞的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制造工艺,所以制出的成品较好而且数量也较多,据1973年采集的资料,共获得13枚石镞。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下川遗址大约距现在23900-16400年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在制造石镞方面这一点微小的进步,人们竟花费了至少5000年之久的岁月,这在今天看来是惊人的,但是从原始技术发展的角度去观察,这一过程并不冗长。难怪有位学者过去说过:“人类自有生命以来,十分之八九的日子只是胡乱过了,东跑到西,西跑到东,拿着石、骨、贝、木做器具,打些野兽,掘些芋薯度命。人类的进步可以比作一个老大的生徒,大半生消磨在幼稚园里面,然后雷奔电掣似的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这个比喻是极为贴切的。从打制石镞技能上一点微小的演进,竟然需要耗费多达5000年之久(而中国古文明的历史一般也认为只有5000年),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下川旧石器时代石镞
不过在遥远的史前时期,弓箭确实是划时代的重要发明,值得人类花费大量时间和艰苦的劳动。它的使用,可以说是成百倍地延长了人的手臂功能,从而获得过去难于猎取的飞禽和猛兽,极大地扩大了食物的来源,也能更有效地防卫自身免遭猛兽的锐牙利爪之伤害。这一发明,也是人类懂得利用通过机械储存起来的能量最早的例子。弓身选用有弹性的木材,能弯曲变形但不折断,再用坚韧的弦把它牵紧,当用力拉弦时,就迫使弓身改变了形状,也就把能量储存了进去。如把弦猛然松开,于是那被压迫的弓身得到了复原的机会,就在它急速复原的同时,也把刚才储存的能量释放了出来,由于这释放的过程是极其迅速而猛烈的,就把扣在弦上的利箭有力地弹射到远方。精良的弓箭,帮助史前的猎手射获了丰盛的猎获物,自然会引起在篝火旁围坐着的同伴一片欢腾,优秀的猎手情不自禁地抚摸着心爱的弓,当他触动绷紧的弓弦时,忽而发出悦耳的低沉的嗡嗡的声音,弓弦的音响和心弦的欢乐应和在一起,于是本来出自无意的触动,引起后来有意识的弹拨,用来抒发狩猎归来高兴的心情,可能就是这样促成了原始弦乐器的产生。当然我们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弦乐器的出现能早到弓箭开始出现的时期,恐怕那还得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才能发生。但是却可以断言,由于弓箭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丰盛的食物,使人们生活得更好,也就有利于去进行更多的创造发明,也有可能有时间去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那么让我们再回到周口店龙骨山的篝火旁边来看一看吧!
山顶洞人骨针
时间已经流逝过了几十万年,在距现在18000年前的周口店龙骨山上,围绕着熊熊篝火的已经不是毛长遍身、赤体的北京猿人了。这时篝火旁活动的人,体质形态似乎与今天的我们颇为相近,躯体上有的还裹着用兽皮缝制的防寒物,也可以说是“衣服”的前身。那是因为发现过他们遗留下来的一枚骨针,上面有用石制的尖状器刮挖出来的针眼,从而推知当时已懂得缝制衣物了,不过当时并无裸体为羞的观念,因此还应与今日世界上尚存的原始民族一样,衣服仅供御寒,主要仍旧是裸体作息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们的身上佩挂着成串的装饰品,有白色石灰岩磨成的小石珠和微绿色的穿孔小砾石,还有穿孔的狐或獾或鹿的犬齿、刻出沟纹的骨管,以及穿孔的海蚶壳和青鱼眼上骨等,串组上列饰物的带子还用赤铁矿染成红色。可以想见他们已经萌发了最原始的对美的追求,艺术正是在这种朦胧的原始美感中孕育而成的。这些人就是考古学家称之为“山顶洞人”的“前进智人”或“新智人”,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可以算是真正现代人的远祖了。篝火的光焰仍旧日复一日地燃烧着,围绕着它生活的人群继续繁衍生息,不停地劳动,不停地掌握新的工艺技能,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不停地改变着自身的容貌。他们制出的石器由粗转精,技艺不断提高,由糙劣的打制转向精细的琢磨。随后又在工艺品制造领域里发生了划时代的突破,烧造出了陶器。这种新兴的工艺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面貌,它与精磨石器的技艺一起,成为冗长的旧石器时代宣告结束的标志,迎来了新石器时代的黎明,进一步缩短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里程。
山顶洞人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