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习题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配套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参考答案

一、A1型题

1.答案:B。答案解析:明代《普济方》收载方剂61739首,为现存历史上载方量最多的方书。

2.答案:A。答案解析: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3.答案:E。答案解析:《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大多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4.答案:A。答案解析: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5.答案:C。答案解析:《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由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

6.答案:B。答案解析:《外台秘要》由唐代王焘所著。

7.答案:B。答案解析:《太平圣惠方》成书于公元99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

8.答案:D。答案解析:宋代官修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

9.答案:A。答案解析:《肘后备急方》由晋代医家葛洪所撰。

10.答案:C。答案解析:《伤寒明理论》由金代成无己所著。

11.答案:D。答案解析:“新方八阵”出自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

12.答案:C。答案解析:金代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13.答案:C。答案解析:金代成无己之《伤寒明理论》首开方论之先河。

14.答案:C。答案解析:《景岳全书》由明代医家张介宾所撰。

15.答案:A。答案解析:《医方集解》由清代医家汪昂所著。

16.答案:D。答案解析:《汤头歌诀》由清代医家汪昂所著。

17.答案:C。答案解析:《成方便读》由清代张秉成所著。

18.答案:D。答案解析:《医学心悟》由清代程钟龄所著。

19.答案:D。答案解析:八法的内容为“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不含“宣法”。

20.答案:B。答案解析:明代张介宾在其著作《景岳全书》中将方剂类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

21.答案:C。答案解析:“攻可去实”不属“十剂”的内容。

22.答案:A。答案解析:《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重方。

23.答案:B。答案解析:《医方集解》属于治法分类范畴。

24.答案:A。答案解析:《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属于“治法分类”范畴,《医宗金鉴》和《备急千金要方》属病证分类,《祖剂》和《中医方剂大辞典》分别属于组成分类和笔画分类。

25.答案:C。答案解析:《祖剂》属于组成分类。

26.答案:E。答案解析:《中医方剂大辞典》属于笔画分类。

27.答案:E。答案解析:“在卫汗之可也”由清代叶天士所提出。

28.答案:A。答案解析: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凡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兼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均可用汗法治疗。

29.答案:B。答案解析:“调其气血”属于广义和法范畴。

30.答案:A。答案解析:“缓消渐下”属消法范畴。

31.答案:A。答案解析:吐法主要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与喉痹、干霍乱吐泻不得等。

32.答案:C。答案解析:消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病证,且多虚实夹杂、难以速消者。

33.答案:D。答案解析:同32条。

34.答案:A。答案解析:“补泻合剂”属于和法范畴。

35.答案:D。答案解析: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方法,以解除在里之热邪的一种治法。

36.答案:A。答案解析:下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虫积等病证,且病势急迫、形证俱实者。

37.答案:B。答案解析:吐法主要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与喉痹、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又急需吐出之证。

38.答案:D。答案解析:观点出自程钟龄的《医学心悟》。

39.答案:E。答案解析:调和寒热属于和法范畴。

40.答案:C。答案解析:同32条。

41.答案:E。答案解析:复方是指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

42.答案:B。答案解析:十剂的内容包括“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43.答案:D。答案解析:“八法”由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出。

44.答案:A。答案解析:汤剂变化灵活,是最能体现“方之用,变也”的剂型。

45.答案:E。答案解析: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并有补益和矫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多可长期服用。

46.答案:B。答案解析: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

47.答案:D。答案解析:糊丸黏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溶散迟缓。内服可延长药效,减轻某些毒性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如舟车丸等。

48.答案:A。答案解析:贝壳类、角骨甲类因质地坚实,难以煎煮,应打碎先煎,煮沸后2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同煎。

49.答案:C。答案解析:混浊或对咽喉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或易于粘锅的药物,如旋覆花、辛夷、车前子、赤石脂等,要先用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煎。

50.答案:D。答案解析:某些贵重的药物,为尽量减少损耗,需将其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单独服用或与其他药液合服,如羚羊角、西洋参、鹿茸等。

51.答案:E。答案解析: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化的药物,如阿胶、龟甲胶、鹿角胶、蜂蜜等,应单独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液混合均匀,顿服或分服,以免因其性黏而影响其他药物的煎煮。

52.答案:A。答案解析:《伤寒明理论》是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分析组方原理的医著。

53.答案:A。答案解析:臣药的作用有二,即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和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54.答案:B。答案解析:佐助药的作用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55.答案:C。答案解析:汤剂的不足之处体现在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等方面。

56.答案:E。答案解析:“散者散也,去急病而用之”,其药效发挥不及丸剂等剂型持久。

57.答案:D。答案解析:《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述方剂组方原则的医籍。

58.答案:D。答案解析:佐药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59.答案:C。答案解析: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其在方中之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60.答案:D。答案解析: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61.答案:D。答案解析:反佐药是指因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属佐药之一。减低君臣药之毒性、缓和君臣药之峻、监制君臣药之偏也是佐药的功用,但属佐制药的功用范畴;引诸药直至病所则属使药的功用范畴。

62.答案:A。答案解析:发汗解表类汤剂内服时一般宜趁热服,借其温散之力,有助于发汗。

63.答案:A。答案解析: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有丸剂、散剂、锭剂等不同剂型,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曰“丹”。片剂、冲剂、散剂、膏剂都有其固定的形态。

64.答案:A。答案解析:丸剂因在制作时加入了适量黏合剂,进入胃肠道后有一个崩解、释放的过程,所以相比较而言吸收较慢,故A为正确答案。

65.答案:A。答案解析: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主药。

66.答案:B。答案解析:佐助药是指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若对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臣药的意义未能区分而混淆,极有可能会选择错误。

二、B1型题

1.答案:C。答案解析:《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

2.答案:E。答案解析: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开方论之先河。

3.答案:D。答案解析:《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4.答案:A。答案解析:明代《普济方》收载方剂61739首,为现存历史上载方量最多的方书。

5.答案:E。答案解析:《医方集解》属治法分类范畴。

6.答案:B。答案解析:《伤寒杂病论》属病证分类范畴。

7.答案:A。答案解析:《五十二病方》属病证分类范畴,且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8.答案:B。答案解析:明代施沛的《祖剂》为确切以组成分类的方书。

9.答案:A。答案解析:凡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兼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均可用汗法治疗。

10.答案:C。答案解析:下法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虫积等病证,且病势急迫、形证俱实者。

11.答案:B。答案解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方剂788首。

12.答案:E。答案解析:《太平圣惠方》收载方剂16834首。

13.答案:C。答案解析:《普济方》收载方剂61739首。

14.答案:B。答案解析:关于“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15.答案:A。答案解析:清代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从高层次治疗大法的角度,将治法归纳为“八法”。

16.答案:A。答案解析:佐制药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17.答案:B。答案解析:佐助药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18.答案:D。答案解析: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宜饭后服,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19.答案:C。答案解析:急证重病的服药时间当根据病人状况而定,不必拘泥。

20.答案:D。答案解析:佐制药是指具有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21.答案:C。答案解析:佐助药是指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2.答案:A。答案解析:气味芳香的药物,煎煮时应后下,防止药性挥发。

23.答案:E。答案解析:矿物类药物多质地坚硬,故应先煎。

三、X型题

1.答案:ABDE。答案分析:“固方之制,固而泄之”由张介宾提出,其余皆出自《黄帝内经》。

2.答案:CD。答案分析:《绛雪园古方选注》的作者是王子接,《成方便读》的作者是张秉成,《医方考》的作者是吴崑。

3.答案:ACD。答案分析:十剂的内容是“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4.答案:ACDE。答案解析:《医方集解》属于治法分类法范畴。

5.答案:ABCE。答案解析:《普济方》为明代方书。

6.答案:ACD。答案解析:《普济方》成书于明代,开后世方论之先河的方书是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

7.答案:ABDE。答案解析:程钟龄《医学心悟》云:“论治病之方,则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8.答案:ABCDE。答案解析: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方法,以解除在里之热邪的一种治法,常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清热祛暑等。

9.答案:ABD。答案解析: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凡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兼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均可用汗法治疗。

10.答案:BCDE。答案解析:戴天章《广瘟疫论》云:“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11.答案:ABCE。答案解析:张景岳提出将方剂“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12.答案:CDE。答案解析:《外台秘要》与《千金翼方》均为唐代著作。

13.答案:AB。答案解析:“七方”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成无己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理方原理,其代表著作是《伤寒明理论》,而《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

14.答案:ABCD。答案解析:十剂的内容包括“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利可去壅不属于十剂。

15.答案:ABCD。答案解析:口服液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汇集了汤剂、糖浆剂、注射剂的特点。

16.答案:BD。答案解析:硬膏是以植物油将药物煎至一定程度,去渣,煎至滴水成珠,加放黄丹等搅匀、收膏,涂布于纸或布等裱褙材料上而制成的外用制剂,用时加温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位上。故又称膏药,古称薄贴。软膏又称药膏,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其中用乳剂型基质的亦称乳膏剂。煎膏又称膏滋,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内服剂型。锭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加适当的黏合剂制成规定形状的固体剂型,有纺锤形、圆柱形、条形等。可供外用与内服,研末调服或磨汁服,外用则磨汁涂患处。所以正确答案应是B、D。

17.答案:ACD。答案解析:佐药有三种意义,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选项B、E均有臣佐药功用相兼或佐使药功用相兼之义,不属单纯佐药之义。

18.答案:AC。答案解析:佐药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指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③反佐药,指根据病情需要,配伍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选项A是臣药的意义,选项C是使药的意义。

19.答案:ABC。答案解析:佐药有三种意义,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佐制药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与烈性的药物。减低君臣药之毒性、缓和君臣药之峻、监制君臣药之偏均属佐制药的功用范畴。选项D引诸药直至病所则属使药的功用范畴,选项E防止邪甚药病格拒则属反佐药的功用。

20.答案:BC。答案解析:使药有两种意义,引经药和调和药。选项A、D均是佐药之义,选项E则有佐使药功用相兼之义,均不属使药之义。

21.答案:ABC。答案解析:方剂变化的应用主要有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三种基本形式。

22.答案:BD。答案解析:臣药的作用有二: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和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23.答案:AC。答案解析:使药的作用有二:—是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二是调和诸药。

24.答案:BCE。答案解析: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大青龙汤为麻黄汤重用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其变化已不局限于“药量增减”方面。

25.答案:ABC。答案解析: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四、简答题

1.答案:“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势的缓急,病位的上下,病体的强弱,药量的大小,药味的多少及单、双数目作为制方的依据和方剂的类别。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是指由两方或数方相合而成的方剂。

2.答案:汗法常分为辛温、辛凉两类,其依据为病情之寒热。

3.答案: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通泄大便的方法,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虫积等有形积滞从下窍而出的一种治法,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4.答案: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以解除在里之热邪的一类治法。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脏腑蕴热及虚热之分,因而清法又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清热祛暑等。

5.答案: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病证。

6.答案: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的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温法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三类。

7.答案: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解之法,也称为和解少阳法,主要适用于半表半里之少阳证;调和之法,主要适用于邪在少阳、邪在募原、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失和、营卫失和、表里同病等。

8.答案:方剂的分类主要有病证分类法、病因分类法、脏腑分类法、组成分类法、治法分类法、笔画分类法。

9.答案: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明代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许宏的《金镜内台方义》、吴崑的《医方考》,清代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汪昂的《医方集解》、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张秉成的《成方便读》等。

10.答案:“十剂”包括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

11.答案: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后,依据组方理论,选择适宜的药物,明确用量,并酌定剂型、用法而成的药物配伍组合。方剂学是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核心分析证治机理,以“药力”为依据阐述组方及配伍原理,以中医学的逻辑思维方式详释方解。方剂学重基础而不离实践,重经典而精于权变,重配伍而不离方证,重实效而不忘思辨,方精而条理清晰,义简而不失深刻,由点及面,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中医学理论体系。

12.答案:汤剂又称煎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主要供内服。汤剂是在临证中最能体现“方之用,变也”思维模式之常用剂型。其优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尤其是具有其他剂型所无法比拟的适应“个性化”治疗的优势。其根据病情变化而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切合每位患者及其具体病证阶段的特殊性,尤宜于病证复杂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13.答案:治法与方剂的关系可概括为: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剂是完成和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所谓“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14.答案:配伍对药物毒性、烈性的制约作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七情”中“相杀”和“相畏”关系的运用,即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峻烈之性。另一方面是多味药物配伍运用时,其中药物间寒热、升降等药性之侪,可通过配伍组方以达到针对病证之需。

15.答案: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消除君、臣药毒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某些病证之需,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其在方中之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16.答案: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其在方中之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17.答案:对一首成方在临证运用时,主治病证无本质变化,但仍需针对具体病证的某些变化而进行药味增减的前提是药味的增减不能改变原方的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的地位。增减方中次要药物,目的是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

18.答案: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病人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尤其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汤剂的不足之处是服用量大,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于大生产,亦不便于携带。

19.答案:丸剂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但也有些丸剂药性比较峻猛,此则多为芳香类药物或毒性较大的药物,不宜作汤剂煎服。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

20.答案:内服散剂一般是研成细粉,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的,称为煮散。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

五、论述题

1.答案:①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药理论经典著作。②载有13首方剂,所附数目虽少,但剂型已有汤、丸、散、丹、膏、酒之分。③总结出辨证、治法与组方原则、组方体例等相关理论,并对组方原则之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答案: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通泄大便的方法,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虫积等有形积滞从下窍而出的一种治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病证上有所不同。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证俱实,邪在脏腑之间,必须速除,而且可以从下窍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瘕痞块、痰核瘰疬等,难以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3.答案: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在方中之药力小于君药。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消除君、臣药毒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某些病证之需,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其在方中之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其在方中之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方剂的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其源于《黄帝内经》,是方剂学组方理论中应用最为广泛者,历代医家多有发微。现代学界诸多学者首肯将“君臣佐使”作为方剂的组方原则。历代医家以此法创制出许多行之有效之方,故今人多依此法解析前人之方。然方之所成,不惟君臣佐使一法,其组方理论中亦有性味配伍之法、脏腑用药之法等,遂不可独取君臣佐使一法尽释诸方,当依其制方者所据之法而析之,方能领悟是方之精要。

4.答案:药力是指药物在方剂配伍中才能体现出的功用大小,即自身在方剂中的作用大小。药物在方中的药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影响药力的因素主要有“药性”“药量”“配伍”,各种因素之间并非简单的几何加成,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尚有剂型、服法、调护方法及体质等影响因素。药力是方剂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通过“线性”的表达方式体现“非线性”开放式理念。

5.答案:药力是指药物在方剂配伍中才能体现出的药物功用大小,即自身在方剂中的作用大小。药物在方中的药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影响药力的因素主要有“药性”“药量”“配伍”等。药性即药物自身的属性,中药的性能决定了药物间在等量情况下自身作用的大小。药量,即药物在方剂中的用量。药量与药力多为正比关系,即药物的药量越大,其在方中的药力就越大。配伍指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性地将一味以上药物配合应用。配伍是解析方中药物药力大小最灵活的因素。配伍之后,其药力既能增强又能减弱,可谓“双向性”。

此外,剂型、服法、调护、体质及药材质地等诸多因素均可影响方中药物之药力。

6.答案:方剂变化的基本形式有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和剂型更换三种基本形式。

药味加减的变化,如麻黄汤主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之风寒表实证,若表寒较轻而肺失宣降之咳喘较重者,则去发表之桂枝,是为三拗汤;若风寒夹湿之身重者,则加白术祛湿并减缓麻黄汤发汗之力,使之缓缓微微发汗,而使湿邪随汗而解,是为麻黄加术汤。

药量增减的变化,如小承气汤主治热结里实之便秘身热、腹痛脘痞,重用大黄攻积泄热、通腑导滞为君,以积实为臣、厚朴为佐行气导滞,若便秘是由肠胃气滞所致,则重用厚朴(是小承气汤厚朴的四倍)为君,下气开郁,臣以枳实(量亦加重)助厚朴行气导滞,通降腑气,大黄为佐使通腑以通导大便,是为厚朴三物汤。前方以泄热攻积为主,后方以行气导滞为主。

剂型更换的变化,如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之冷痛呕利,病势较缓,需缓慢温养散寒,故以丸剂。若中上二焦阳气俱虚,里寒凝滞之胸痹,则宜急散其寒,急温其阳,故以汤剂,是为人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