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体制的衰落
在中国,17世纪末,郑氏降清,清朝实现了统一。从此时起至18世纪末这百余年间的商业发展,也让清朝体制出现了裂痕。
中国从很早开始就是由官僚统治国家。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官僚的生活需要货币,最早从15世纪中期(明正统年间)起,政府开始以征收银两的形式征收租税。日本因征收大米为租税,所以武士受到商人压制,而中国征收租税时收取银两,农民不管愿不愿意都需要和商人维持关系,他们因此受到商人压制,土地渐渐集中到商人手中。
明末实行“一条鞭法”,将土地税(地赋)和成年男子所要缴纳的人头税(丁赋)等诸多税目合在一起,根据持有的土地数量征收相应数额的白银。清代康熙末年(18世纪初),清朝政府将当时全国丁赋的总额与人丁数量的增减分离,从此以后丁赋的总额固定了下来,政府将这部分固定的丁赋与地赋合并,按照土地所有的额度征收租税。这便是“地丁银”,是清朝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来源。通过征收地丁银,政府的收入大体稳定,但是农民却要不分丰年荒年,卖掉所收获的粮食来缴纳一定额度的银税。一些小土地所有者为了筹集税金,不得不将土地作为抵押,向商人或当铺借钱,他们渐渐失去土地成为无产农民,大量的土地集中到商人手中。

清代的银块(右为50两,左为10两。光绪年间江西省铸造)
在中国,那些蚕食国库、收受贿赂的官僚积蓄了最多的财富,他们还通过经营以他人名义开办的商店、当铺等,手里掌握着大量土地。
农民因有着现金的需求,所以大量种植棉花、苎麻、烟草、蓼蓝、油菜、茶叶等经济作物,制成棉线、棉织品、麻线、麻织品、丝线、丝织品、茶叶等产品。这些产业开始兴盛,丝线、丝绸、棉织品、茶叶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
在日本的幕藩体制下,农民虽被武士榨取,但武士并不想破坏支撑其生活的农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人肆意剥削农民。但在中国,商人的活动是被放任不管的,所以商人的势力渗透进农村,伴随着人口增加,农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民数量激增。这在华中、华南那些土地生产力比较高的大米种植地带尤其严重。
由于商人剥削而出现的无产化现象不仅发生在农村。那些支撑清朝政权的八旗兵也非常穷困,对他们的救济是清朝政府的一大头痛问题。
如果像英国那样发展工业,开拓殖民地,那么农民无产化问题可以通过工厂劳动者或移民的方式加以消解。但在中国,工业发展远不足以消弭由商业带来的农村解体问题,无产化的农民要么搬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国内的偏远地区居住,要么偷渡到南洋,依靠偷盗、抢掠、走私鸦片和盐等反体制活动谋生。这些人相互帮扶,通常会模仿家族结构组建起上下秩序森严的秘密结社。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华南的天地会、长江流域的哥老会、华北的白莲会。
其中,白莲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2世纪的宋代。自元末14世纪以来,白莲教与弥勒信仰结合,成为一种消灾祈福的民间宗教,在河南和山东等地拥有一定势力。后来,白莲教在流入湖北、陕西、四川三省交界处的山区移民中广泛传播,清朝政府将之作为邪教加以打压,这引发了教徒叛乱。平定这场叛乱需要九年之久,而仅靠清朝正规军八旗、绿营远远不够,为此政府组建了大量的农民临时部队(乡勇),终于平定了叛乱。这正是货币经济发展之后清朝体制开始不能很好运转的表征。
①农民反封建起义的泛称。——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