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动发光显示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4.1 均匀面光源技术

作为面光源,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亮度和均匀度外,还要求在寿命、振动冲击、高温高湿等信赖性方面,以及显示不均、漏光、白/黑点等画质方面满足一定的规格要求。

对于侧光式背光源,把CCFL线光源或LED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需要使用导光板。如图3-19所示,发光体的光进入导光板的比例与发光体与导光板的间距成反比。没有进入导光板的光包括上下漏光、在空气中的损失、周围结构件的吸收等。一般,发光体的光进入导光板的入光效率在80%左右。

图3-19 侧光式背光源的典型结构及光路上各个结构的光利用效率

导光板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光线方向,大部分的光利用全反射向前传导,光线在底面碰到扩散点或微结构后正面射出。利用疏密、大小不同的扩散点或微结构图案设计,可以控制导光板整面均匀出光。扩散点是用具有高反射率且不吸光的材料,在导光板底面用网版印刷印上的圆形或方形图案。导光板本身的透光率一般在92%以上,考虑到底部扩散点或微结构及漏光等因素,导光板的光利用效率会明显下降,但一般不低于80%。

下底漏出的光会被反射片反射回导光板中,以提高光的使用效率。反射片本身的光反射效率为95%~98%,考虑到反射回去的光被导光板的扩散点或微结构吸收,以及周边漏光等因素,反射片的实际光利用效率只接近90%。假设导光板中损耗的20%的光有一半进入反射片,经过导光板和反射片的综合作用后,光的利用效率可以达到89%(=80%+20%÷2×90%)左右。

从导光板射出的光,已经接近于面光源,但是均匀度只有80%~85%。为了提高面光源的均匀度,必须在导光板上方配置扩散片,一般简称下扩。扩散片是含有微粒子的树脂层,光线经过扩散片时会不断在两个折射率相异的介质中穿过,光线同时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的现象,从而产生光学扩散的效果。下扩的光利用率一般在85%左右。下扩将导光板收到的光进行扩散,在提高面光源均匀性的同时,还可以拓宽视角,隐蔽形成在导光板上的图案。

光线通过下扩后,存在严重的损失。为了提高显示屏的亮度,特别是正面亮度,一般在下扩的上方使用棱镜片,将扩散的光在一定角度内汇聚。棱镜片又叫增亮膜,通过全反射,让分散的光集中在法线70°范围内出光,让大于70°射出的光又反射回来再次被利用,可使法线上(正面)的亮度提高150%。如图3-20所示,为了确保LCD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视角一致,进一步提高正面的出光量,往往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各设计一片棱镜片。这时,LCD正面的亮度可以提高到200%左右。LCD亮度指标测量的是显示屏正面亮度,所以从LCD正面看的亮度较高,但从偏离正面一定角度观看,亮度会有明显的下降。

图3-20 背光在各段光路中的出光角度

棱镜片的上表面有一些尖端突起,所以表面很脆弱,容易被磨损。为了避免显示屏磨损棱镜片,一般在棱镜片的上方会设计一层扩散片,简称上扩。上扩的设计要兼顾亮度和均匀度,所以光利用率较高,一般在92%左右。

综合光路上各个结构的光利用效率,可以得到背光源的整体光利用率在89%(≈85%×89%×85%×150%×92%)左右。

直下式背光源与侧光式背光源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异是不用导光板,而是在底部发光体上方配置扩散板。扩散板比扩散片更厚更硬,光利用效率只有55%左右。一方面是为了遮蔽发光体,形成面光源并提高面光源的均匀度;另一方面是支撑上方的光学膜片,因为直下式背光源主要用于大尺寸LCD,所用光学膜片下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