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入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头面部穴位

一、百会

【部位】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

【操作】

用指端按或揉之,称按或揉百会(图5-1)。

图5-1 按百会

【次数】

按3~5次,揉20~50次。

【功用】

升阳举陷,镇惊安神。

【主治】

脱肛、脾虚泻、慢性消化不良、遗尿、烦躁不安等。常与补脾、补肾、推上三关、揉丹田等合用。

二、天门

【部位】

两眉中间。

【操作】

用拇指按天门穴称按天门(图5-2);两拇指交替上推至天庭,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图5-2 按天门

【次数】

按3~7次,推30~50次。

【功用】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醒脑明目。

【主治】

高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精神萎靡不振,惊悸不安等。高热、手足凉,且无汗用按法,与拿风池配用效果显著。体虚汗多、佝偻病者慎用,或先用揉肾顶,继用本穴。

三、攒竹

【部位】

眉头凹陷中。

【操作】

用两拇指掐之,称掐攒竹(图5-3);或针刺之出血。

图5-3 掐攒竹

【次数】

掐3~5次或点刺出血。

【功用】

清脑,止头痛。

【主治】

头痛、头晕。

四、鱼腰

【部位】

在眶上眉毛的中点。

【操作】

用双手拇指掐之,称掐鱼腰(图5-4)。

图5-4 掐鱼腰

【次数】

掐3~5次。

【功用】

清脑,止头痛。

【主治】

头痛、头晕。

五、丝竹空

【部位】

在眼眶上,眉梢外端。

【操作】

用双手拇指掐之,称掐丝竹空(图5-5)。

图5-5 掐丝竹空

【次数】

掐3~5次。

【功用】

清脑,止头痛。

【主治】

头痛。

六、坎宫

【部位】

眉上0.5~1寸,直对瞳孔。

【操作】

用两拇指从眉头向两侧分推,称推坎宫(图5-6)。

图5-6 推坎宫

【次数】

20~30次。

【功用】

疏风解表,醒神开窍。

【主治】

感冒、头痛、发热、烦躁、头晕目眩、无汗或汗出不畅。

【临床应用】

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为治疗感冒的四大手法,小儿、成人均可应用,用于成人效果亦著。

七、太阳、太阴

【部位】

眉后凹陷中。

【操作】

用两拇指揉运之,称为揉运太阳、太阴(图5-7);向眼方向运或揉,为补法;向耳方向运或揉,为泻法。男左侧为太阳,女右侧为太阳。

图5-7 揉太阳、太阴

【次数】

推、运各30次,揉30~50次。

【功用】

疏散风热、明目、醒神开窍、安神镇静。

【主治】

同四大手法。治疗感冒,发热,有汗、无汗头痛,目赤痛等。

【临床应用】

推揉太阳(太阴)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外感表实,用泻法;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八、山根

【部位】

两目内眦连线中点,鼻梁低洼处。

【操作】

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图5-8)。

图5-8 掐山根

【次数】

掐3~5次。

【功用】

开窍醒神。作望诊用,山根青为伤乳食。

【主治】

治疗伤乳食、慢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

掐山根有醒神开窍、醒目定神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掐十宣等合用。本穴主要用于望诊,如见山根青筋横截为伤乳食。在这一点上,临床中不但能正确诊断伤乳食,且连伤乳食的时间也能说对七八成。一般山根色浅为邪入内1~2天,色沉为3天以上;症状重些,治疗时间也稍长。

九、延年

【部位】

在鼻梁骨最高点。

【操作】

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延年(图5-9)。

图5-9 掐延年

【次数】

掐2~3次。

【功用】

掐天庭至承浆,诸穴合用可通经活络,醒神开窍。也可用于望诊,确定是否有继续治疗的价值。

【主治】

治疗惊风、慢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

如果患儿垂危,面色青黑,各部位色泽均差,唯有年寿、准头微黄色,表示此人有土气,即有脾气(脾为万物之母)、有生机,病可治。

十、人中(水沟)

【部位】

鼻唇沟中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操作】

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人中(图5-10)。

图5-10 掐人中

【次数】

掐3~5次。

【功用】

开窍醒神。

【主治】

治疗惊风、癫痫、惊厥、抽搐、口噤不语等。多与掐十宣、掐老龙配用。

十一、承浆

【部位】

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操作】

用拇指指甲掐之(图5-11),或用拇指面揉之,称掐揉承浆。

图5-11 掐承浆

【次数】

掐3~5次,揉20~30次。

【功用】

安神镇惊、开窍醒神。望诊用,青主惊,黑主抽搐,黄主呕吐。

【主治】

治疗惊风抽搐、牙疳、面肿、口眼歪斜、暴哑不语、中暑等症。

【临床应用】

临床上有开窍醒神的作用,可治疗昏厥、惊风抽搐、面肿。配揉合谷、揉地仓、揉颊车可治口角歪斜、暴哑不语等。

十二、天庭至承浆

【部位】

从天庭至承浆包括天庭、印堂、山根、延年、鼻准、人中、承浆。

【操作】

从上往下每个穴位掐2~3次,称掐天庭至承浆。(图5-12)。

图5-12 掐天庭至承浆

【功用】

疏通经络、安神镇静、开窍醒神。

【临床应用】

一般用在急、慢惊风,尤其是慢惊风,每天用1~2次,效果显著。

十三、耳后高骨

【部位】

耳后高骨微下凹陷中。

【操作】

用两手扶患儿头,其余四指揉(以中、食指为主)掐运之,称掐运耳后高骨(图5-13)。

图5-13 掐运耳后高骨

【次数】

运30~50次,掐3~5次。

【功用】

清热息风、镇惊安神。

【主治】

头痛(尤其偏头痛),惊风抽搐,烦躁不安,感冒痰多。

【临床应用】

治疗感冒,加揉大椎,止吐。

十四、风池

【部位】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

左手扶儿头前额,右手拇、食两指按揉之,称按揉风池;或二指对拿之,称拿风池(图5-14)。

图5-14 拿风池

【次数】

按揉20~30次,拿1~3次。

【功用】

发汗解表,祛风明目,止头痛。

【主治】

治疗感冒无汗、头痛、发热、目眩、颈项强痛。

【临床应用】

拿风池常用于全身无汗的实热证。左手扶儿前额,右手先在穴上按揉几次,继快速顶拿1~2次,汗即出;个别出汗不多再配揉小天心、揉乙窝风,揉到手稍似有微汗出即停。如前头痛可加掐攒竹、掐鱼腰、掐丝竹空,揉太阳;后头及项强痛,大把抓拿两大筋而拿放2~3次,一般指风寒头痛,见汗即收。

十五、天柱骨

【部位】

项后入发际1寸处(即风府至大椎成一直线);或从后发际到大椎成一直线。

【操作】

医者左手扶儿前额,右手拇指或食中二指并拢,用指面从风府向下推至大椎,称推天柱骨(图5-15),又称推天柱;或用刮痧板刮痧之,称刮天柱。

图5-15 推天柱骨

【次数】

100~800次,独穴用推8分钟,刮至皮下以出痧为度。

【功用】

降逆止呕,清热止痛。

【主治】

头痛、项强痛、发热呕吐。

【临床应用】

推天柱骨具有祛风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效,一般常与清板门、逆运内八卦配用。但独穴用效果也显著,一般需推8分钟以上。发热、颈项强痛常与拿风池,大把抓拿,提颈项大筋合用。中暑者,用刮痧板蘸清水或肥皂水刮痧,或双手食中二指屈曲提扯,使局部皮下组织呈红紫或黑紫为度。

十六、桥弓

【部位】

在颈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条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揉之,称揉桥弓;用拇指直推之,称推桥弓(图5-16);用拇、食两指提拿之,称拿桥弓;用食、中、无名三指摩之,称摩桥弓。

图5-16 推桥弓

【次数】

揉200~300次、提5~10次、摩100~200次。

【功用】

舒筋活血、通经活络、软坚散结。

【主治】

治疗斜颈、项强及成人高血压。

【临床应用】

常用揉、按、捏、拿、摩、拉、转等手法治疗斜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