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从众的影响因素
以往各类从众实验表明,从众行为发生的外部原因包括情境的模糊性和客体行为或态度的明确性(魏真瑜,2014)。当个体存在于一个模糊的问题情境中时,从众行为的产生概率显著增大。问题情境的模糊性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也可能是人为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当问题情境的模糊性增强时,判断者可能会依赖问题情境以外的决策信息。由于她/他们在模糊的问题情境中不能或很难确定自己的观点或行为,因而她/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他人“确定”的观点或行为作为自己判断的依据或者是准则,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问题情境,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从众行为会受到各类情境因素的影响。通过梳理早期与从众行为有关的文献,我们发现从众行为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群体内部的构成性质。同质性越高的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群体成员就更倾向于保持行为或观点的一致性;群体的同质性越低,群体内部可能就更能容忍群体成员间存在不一致的态度或行为。所以,相较于同质性低的群体,同质性高的群体会给群体成员更多的从众压力(Newcomb,1961)。第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对于个体的吸引力大小及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高低。当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大时,个体做出从众行为的概率就越大(Thibaut and Strickland,1956)。因为,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越亲密、越信任,个体就越倾向于接纳群体成员的观点或行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那么个体的从众倾向就越低。在群体中处在高地位的个体会给其他成员一种积极的印象,同时,其他群体成员更愿意给高地位个体更多的信任与支持。所以,即使高地位个体“离经叛道”,也易于被其他群体成员所接受(Hollander,1958)。第三,决策任务的难度及重要程度。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个体就会更倾向于从众(Blake et al.,1957;Crutchfield,1955;Deutsch and Gerard,1955;London and Lim,1964)。当个体认为任务对群体的利益越重要,他们就越容易做出从众行为(Crowne and Liverant,1963)。第四,群体规模的大小。对于群体规模大小与从众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研究结果。Asch(1951,1955)认为,群体规模达3人时,群体成员的选择对个体的选择影响效果是最强的。Latane(1981)提出,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应该是一条负性加速曲线关系。此外,Stasser与Davis(1981)认为,对于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从众行为分开研究。而后,Tanford和Penrod(1984)认为,当群体规模达到一定数量时,从众效果并不会继续增强。此外,研究者将自我关注作为中介变量来解释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之间的关系(Mullen,1987)。可见,对于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但是,使用的实验范式不一样,对这二者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所以,我们认为,只有将范式进行区分、归纳,才能够更好地解释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之间的关系。
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从众效应也会受到时间长度的影响(Huang et al.,2014)。Huang等研究者们挑选了280张中国青年女性中性面孔图片,让被试对这些女性面孔图片进行吸引力八点量表评价(Huang et al.,2014)。在实验过程中,被试首先观看一张女性面孔图片,持续时间为2秒。而后,被试需要在4秒内对该图片进行吸引力评价,选择自己的答案。之后,被试的选择将会呈现0.5秒。最后,被试会看到其他团体成员对该图片吸引力的平均评分。实验中的自变量包含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为其他团体成员的平均评分与被试的评分一致,第二个水平为其他团体成员的平均评分与被试的评分不一致,包括高于被试的评分1-3分与低于被试的评分1-3分。三个月之后,同样的被试被邀请回实验室,再次对这些女性面孔进行吸引力评分,这次评分过程中则不呈现其他团体成员的平均评分。研究者发现,在严格控制各类回归因素后,三个月之后从众效应已经不存在。为了探究从众效应存在的时间长度,研究者们再次进行了这项实验。他们将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被试在初次评分的一天后被邀请回实验室进行第二次评分;第二组被试在初次评分的三天后被邀请回实验室进行第二次评分;第三组被试则是在初次评分的七天后被邀请回实验室进行第二次评分。结果发现,该实验中的从众效应在初次评分的三天后仍然存在,而在七天后则不存在(Huang et al.,2014)。然而,他们的研究结果与Izuma的研究不一致。Izuma和Adolphs让被试对衣服进行偏好评定(Izuma and Adolphs,2013)。他们发现,被试受从众效应的影响可以持续到四个月之久。对于这两个实验结果的不一致,Huang等研究者们认为,Izuma与Adolphs研究中的从众效应之所以可以持续到四个月之久,是受到个体选择偏好的影响(Huang et al.,2014)。因为Izuma和Adolphs的实验中,被试在初次评定当天需要对同样的刺激物进行两次评价,这两次连续的评价足以让被试形成选择偏好。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倾向于保持自己决策选择一致性,维持自己的选择偏好可达2年之久(Sharot et al.,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