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生儿肝病及先天发育异常
肝脏由胚胎前肠发育而来,在妊娠第3周,前肠末端腹侧的内胚层细胞迅速增生、增厚,继而向外形成一个囊状突起,称为肝憩室。妊娠第4周,肝憩室迅速生长,分头、尾两个膨大,较大的头部称为肝芽,发育成肝脏;尾部称为胆囊原基,演变成胆囊和胆囊管的黏膜上皮。妊娠第8周,肝内胆管开始发育,胆管板形成。最初,胆管板由双层细胞组成,不久胆管板的一些细胞迁移到门静脉周围的间充质形成胆管,而没有迁移的胆管板细胞则逐渐消失。肝内胆管自肝门部离心式地向周边发育,全过程完成需持续到出生后1个月。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肝内见胆管板残留,为正常现象。
新生儿肝炎特征性表现为胆汁淤积、肝细胞巨细胞变和炎症,约30%的病例为特发性,亦可由宫内感染、内分泌因素或遗传因素等引起。
纤维囊性肝病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地扩张、纤维化的一组疾病,与胆管板发育畸形有关。纤维囊性肝病包括胆管错构瘤、孤立性胆管囊肿、Caroli病、先天性肝纤维化和多囊肝。胆管错构瘤又称Von Meyenburg综合征,是胆管板畸形的局限性类型,与多囊性疾病相关,通常无症状,多为偶然发现或尸检时发现。孤立性胆管囊肿被覆良性柱状或立方胆管样上皮,周边围绕数量不等的纤维组织。先天性肝纤维化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很少单独出现,多合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临床上以脾大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组织学上表现为广泛增生的胶原纤维束,内见增生的胆管,管腔大小不一,肝小叶结构正常。多囊肝常合并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但也可以单独发生。组织学发生上,多囊肝与胆管板畸形相关,即胚胎性胆管板残留并持续分节和囊性扩张,与远端胆管不相通,导致分泌物潴留和压力增高,最后形成多囊肝的改变。
胆道闭锁与发育异常常同时出现,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关联。新生儿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提示肝脏疾病,可能由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肝内胆汁淤积或胆道闭锁引起。肝外胆道闭锁是新生儿肝病最常见的病因和5岁以下儿童肝移植的主要指征,超过90%的病例为肝总管闭塞的结果。肝内胆管缺乏分为综合征型(又称Alagille综合征)和非综合征型。综合征型伴有明显的面部特征、肺动脉狭窄、生长和智力发育障碍。非综合征型通常指儿童特发性的胆管发育不良,但亦可由一系列病变引起,包括胆道病变(如胆道闭锁和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感染(先天性风疹和巨细胞病毒感染)、代谢性疾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囊性纤维化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气管和支气管腺体、胰腺、肠腺或唾液腺等,4.5%~20.0%的患者可累及肝脏,多发生于婴幼儿。肝组织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局灶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小叶性肝硬化。
这一章节主要图示新生儿肝炎、纤维囊性肝病、胆道闭锁、肝内胆管缺乏及囊性纤维化等,正确认识这些疾病的特征及异同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