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6年12月
“长出天线的水星!”“水星里的巨大建筑?”……
诸如此类的耸动性标题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媒体上。每家天文台的电话都响个不停。平日对水星漠不关心的民众,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天文台整天都在忙于应付,工作严重超负荷。
担任天文部部长的亚纪也被卷入了这场全民天文热潮中。
一直以来,亚纪都不是那种特别出色的学生,虽说成绩也算过得去,但还不到拔尖的地步。班里的同学若是想找人抄作业的话,候选人名单里她要排到第三或第四位去了。
身为目击者,亚纪自然成为老师和同学追问的对象。每当这种时候,亚纪都会据实以告——看见了什么就说什么,从不加入臆测的内容。
“真的是外星人搞的鬼吗?”
“现在还没有结论。”
“你认为是外星人要来征服地球了吗?”
“还不能断定那是人工建造的,必须要做进一步观测。”
“就连屋顶上的望远镜都看见了那玩意儿,如果使用更大更好的望远镜的话,是不是就会看得更真切呢?”
亚纪否定了这一推测,并做出了细致的解答。
水星距太阳很近,一天之中,只有日出前和日落后的短暂时间才能进行观测。不过,即便在靠近地平线的地方捕捉到水星的身影,如果大气折射十分严重的话,也无法准确观测。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使用主动光学技术(1),但即便如此,也只能观测到水星的轮廓而已。白天,水星的高度会升高,虽然此时也有方法观测到,但由于距离太阳实在太近,对比度的状况相当糟糕。
大半的同学听到一半就离开了,但亚纪还是很快就被大家奉为天文专家。她本来内向怕生,但就在向那些陌生的同学一一解说的过程中,她克服了交流障碍。在向老师做说明的时候,她甚至旁敲侧击地游说起来:“如果我们能像别的学校一样配备摄影器材,就能得出更加科学的观测结果。”
短短几天内,亚纪就发现,在为别人解疑答惑的同时,自己也增加了知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向她提了很多问题,为了能立即回答这些疑问,她努力收集水星的物理数据,了解轨道共振和潮汐力的原理,甚至还重新学习了地外文明搜索的历史。
在图书馆找到水星照片集时,亚纪心潮澎湃。市面上时常能够看见“旅行者”探测器(2)拍摄的彩色行星照片,但人类迄今为止只对水星进行过一次近距离探测,相关出版物更是凤毛麟角。
执行那次水星探测任务的“水手”十号(3),在1973年到1974年间,曾三度飞越(4)水星,拍摄了4165张照片。水星的直径大概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外表看上去跟月球差不多,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但类似月海(5)的暗斑不多,只是一颗满布陨石坑的无趣行星。虽说“水手”十号的拍摄覆盖面不超过水星总面积的45%,但如果那时水星上已有那座巨大建筑的话,无疑会被发现。
也就是说,至少到1973年,水星上都没有出现异变。上一次水星凌日发生在2003年5月,那时候也没有报告说发现异常。这么一来,就只有一个结论了:那个物体是最近三年半之内出现的。
水星凌日后一个月,NASA(6)终于下定决心,准备使用太空望远镜。
太空望远镜造价高昂,原则上是绝对不能对准太阳附近区域的。但NASA解释说,这次的情况是特例。
拍到的照片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那景象跟黄石公园的喷泉类似,但规模却超出黄石公园喷泉的十万倍。在地表附近,“喷泉”看起来是一根柱子,但不久就分散为无数的颗粒,融入太空之中。
水星的磁场只相当于地球的百分之一,火山活动已经终止了。但相同的“喷泉”现象在木卫一上也曾经出现过,所以并不算独特。
不过,令大家惊愕的是水星地貌的变化——它的地表上覆盖着无数的线条。
水星赤道上有一条明显的直线,“喷泉”沿着赤道的切线方向喷入空中。从赤道这条主干开始,延伸出无数条南北走向的线条。这些线条仿佛江河的支流一样,不断分岔,最后形成毛细血管般纵横交错的网络,布满整个星球。
遇到陨石坑和山脉时,这些纹路也不让路,径直延伸开去。它们附近的土壤都变成了明亮的灰白色,看起来就像是琼脂培养基中的菌群。
“喷泉”应该是某种物质投射器(7)。赤道上的粗线条就是线性马达(8)的轨道,宽达五十千米,所经之处,就连陨石坑边缘的峭壁都被尽数削平。
因为水星上没有大气,在轨道上将物资加速后释放,就可以将其投射进太空。在人类未来开拓宇宙的进程中,这是将地面资源送入太空的最有效方法。
质量投射是不间断进行的,多数物质投射器都独立运行,其工程量之庞大令人咋舌。但投射的是什么物资,投射的目的地在哪里,这些都无从得知。物资沿着水星公转轨道的切线方向投射到轨道后方。根据轨道力学推算,物资正在朝太阳方向飞去。不过,它们应该会停留在水星和太阳之间的空间里,而不会落入太阳。
“水星人的露天采掘场?!”
报纸上赫然出现了这样的标题。
太空望远镜的解析力只能精确到千米级,它发回来的照片中并没有发现状如交通工具或生物住所的东西。自称具有通灵能力或者曾被UFO劫持的人趁机兴风作浪,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们与水星人的遭遇,内容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有识之士并不相信水星土著人的存在,但他们并不否认太阳系外智慧生命降临水星的可能,并对此假设展开了认真的讨论。即便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认为,虽然这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但现在事实摆在眼前,也只有这么解释才能勉强说得通。
至于外星人选择水星的理由,显然是看中了那里丰富的金属矿物和太阳能资源。水星靠近太阳系重力井底部,重元素密集,地壳下方很浅的地方便是铁核,太阳辐射将近地球的七倍,是进行那种大工程最理想的场所。
在距离地球仅一亿千米的地方就有智慧生命存在,人类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为了能第一次与地球外生命进行外交沟通,联合国开始着手制定解决方案,但来自各领域的专家面对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挑战,全都束手无策。这时候,有人提起了二十年前的一份文件:PDP(9)。
PDP是国际宇航协会和SETI(10)协会共同起草的,规定了发现地外文明之后的应对之策,其宗旨是“反复核实之后确认地外文明的存在”“通报以联合国为首的相关机构和媒体”“公开观测结果”“保护能够接收外星信号的区域”“不随意发送回复”。
回复的内容应该由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各国政府、非政府机构共同拟定,然后提交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
可以想象,利用PDP解决眼下的问题是相当困难的。姑且不论宗教方面的异议,当今世界还远没有成熟到对地球外文明达成一致见解的程度。
无奈之下,PDP只好增添了一项附加条款,规定回复内容只限于“彼此承认对方是智慧生命”。
换言之,人类与异星文明的对话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我们是智慧生命,你们也是吧?”为了实现通信,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ETI研究所制作了通信“文字”:开头是一组表示单纯素数数列的电脉冲,正文则用记号表明该信号的发送地是太阳系的第三行星。因为自然界并不存在素数数列,所以这是证明自己是智慧生命的最佳证据。
回复信号由阿雷西波天文台(11)和NASA遍布世界各地的深空网(12)发送。
为了避免信号干扰,世界范围内的电波使用都受到了限制。所有可能的频带都开始向水星发射信号。随着地球的自转,发射信号的地点也会相应改换。
可是,等了好几天都没有收到任何回音。如此庞大的工程,照理说怎么也应该有点儿工作通信,但地球方面没能监听到这样的信号。
水星上的质量投射还在继续,人们很快开始用望远镜观测那些被投入太空中的物资。
用望远镜追踪物资的送达地后,人们发现,从水星上投射出的颗粒进入了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半径四千万千米的轨道之中。
只靠重力作用无法解释这一结果。有科学家提出,颗粒之所以排列成镜状平面,是为了通过光压(13)进行轨道修正。这虽然能够解释颗粒的运动,但如果把颗粒看作微型宇宙飞船,那每秒制造八万吨微型宇宙飞船的庞大系统完全无法想象。
当人们还迷惑不解的时候,一个水星年——相当于八十八个地球日——过去了,事情的全貌也终于展现出来。
一个直径八千万千米的巨大圆环出现在太阳周围。
电视台迅速制作了模型,为公众进行说明。
“这个直径十四厘米的发光灯泡代表太阳。”
主持人开始走动,摄像机镜头后拉,拍出了模型的整体构造。不久后,以灯泡为中心,一个直径八米的圆环出现了,圆环相对于地面略有倾斜。
“这就代表问题圆环。模型看起来稍显宽大,并不能反映圆环的实际模样。如果按照真实比例制造的话,那将会是一条细如棉线的环。根据精密观测,圆环宽仅几千米,薄如丝绸。整个圆环相对于轨道面呈垂直状态,就如同围墙一样立在那里。圆环的周围还包裹着一层气状物质。”
主持人钻过圆环,快步走到录影棚尾端,在一张小桌子上放下一个绿色颗粒。
“我现在距离灯泡十五米。看见了吗?这个药丸模样的东西就是地球。”
圆环的模样逐渐清晰起来,很快用肉眼就能看见。
黄昏时分,人们聚集在视野开阔的天桥、楼顶,或者田间小道上,不安地抬头仰望西方的天空。
日落后的一小时,以及日出前的一小时,圆环微微倾斜地耸立在黯淡的天空中,像丝线一样闪耀着光辉。
初看上去,它类似于具有纤维状纹理的木星环和天王星环,但它并不做轨道运动,相对于太阳是静止的。它之所以不会落入太阳,肯定是利用了光压,使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太阳帆。
圆环的内侧是黑的,受垂直射来的太阳光影响,每平方米要承受0.7克的重量。为了利用微弱的光压保持相对静止,圆环极薄,几乎与铝箔纸差不多。
接着,世界又被另一个新观测到的事实震撼了。
圆环的宽度正在以每天约五十千米的速度增加。
人们看不见圆环具体是如何“增胖”的,它就像植物一样,每个部分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着。
照此速度成长下去,五十年后,圆环的宽度将与太阳直径相当,会导致日全食的发生。具体来说,由圆环导致的日全食每年会有两次,分别发生在地球公转面与圆环面相交的五月和十一月。
圆环导致的日全食虽然一天就能结束,但日偏食的时间合计却有两个多月,每年地球的日照量也会因此下降百分之十。
气象学家认为,地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
“根本用不着五十年,其影响就会显现。随着日照量的下降,增加的冰雪将导致地面对阳光的反射率上升,引发全球变冷的连锁反应。只消三年时间,冰河期来临的最初征兆就会明确显现。”
(1)一种应用于地面大型光学望远镜上的技术,通过促动器实时改变主镜镜面的形状,以修正由于重力、温度和风力造成的镜面本身的变形对成像带来的影响。
(2)美国1977年发射的两个太空探测器,任务是探测太阳系的行星,目前它们都位于太阳系的边缘。
(3)1973年11月3日发射,是第一个近距离拍摄水星照片的探测器。
(4)太空探测器飞近天体进行探测。
(5)肉眼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其实是月球上广阔的平原。
(6)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7)又称质量加速器,是一种利用电磁投射原理开发的航天运输器械,能以洛仑兹力将封装好的货物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发射出去。由于瞬间加速度过高,质量投射器一般不能用来发射有人载具。
(8)又称直线电动机,其原理与传统的电动机不同,线性马达直接把输入电力转化为线性动能,分为低加速及高加速两大类,低加速线性马达适用于磁悬浮列车及其他地面交通工具,而高加速线性马达能把物件在短时间内加至极高速度,适用于粒子加速器和武器等。
(9)The Post-Detection SETI Protocol,发现外星智慧生命后行动原则草案。
(10)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搜寻地外文明计划。
(11)位于波多黎各岛的山谷中,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面口径射电望远镜,直径三百零五米,后扩建为三百五十米,由康奈尔大学管理。
(12)一个支持星际任务、无线电通信以及利用射电天文学技术观察探测太阳系和宇宙的国际天线网络,是地球上最大也最敏感的用于科学研究的通信系统。
(13)射在物体上的光对物体所产生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