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与景气动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是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重点资助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国家经济战略转型的重大需求。“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关键时期。转型期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根据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资料,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市场主体数量从1978年49万户,增长到2019年年底的1.23亿户,增长了250倍以上。其中,实有企业达到3858万户,日均新设企业近2万户,中小微企业占99%。中国私营企业在允许登记后的1989年,全国总数只有9.05万户,到2019年年底近3210万户,近30年增长了350多倍;个体工商户从1978年的14万户,增加到2019年年底的8261万户,40年间增长了近600倍。目前,中国各类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格局已基本形成“56789”,即中小企业占50%以上的税收,占60%以上的GDP和技术创新,占70%以上的产品创新,占80%以上的城镇就业,占90%以上的企业数量。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企业群体,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高度战略地位。

但近几年来,受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经济增速减缓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不确定性与经营风险日趋增加,转型升级难度加大。特别是小微企业,总体面临“用工贵、用料贵、融资贵、费用贵”与“订单难、转型难、生存难”这“四贵三难”的发展困境。从沿海到内地,因担保链、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连环倒闭”有多发趋势。可以说,当前这些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这对中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挑战,也是倒逼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战略机遇。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壮大中小企业竞争实力已成为新时代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一大重要任务。本书深入研究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对接当前中国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的重要现实课题。

第二,研究中小企业景气动态为科学评价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数据支持。在经济发达国家,客观地判断企业发展的景气动态主要是通过企业景气指数分析来实现的。在企业景气指数编制方面,世界上自1949年德国先行实施以来已有60多年的研究与应用历史,而中国起步较晚,自1998年起才正式将企业景气调查纳入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虽然在经济景气预警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政府和学术界对企业景气指数研究和应用,受长期以来“抓大放小”的影响,迄今主要以特定行业为对象,而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景气波动过程少有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发展景气预警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

在中小企业管理上,中国长期以来实行“五龙治水”,即工信部负责中小企业政策制定与落实,商务部负责企业国际化,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负责乡镇企业发展,工商管理部门负责企业工商登记,统计局主要负责统计规模以上企业,而占企业总数97%以上的小微企业总体被排除在政府统计跟踪范围之外。这样,各部门数据统计指标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统计方法各异,经常存在数据不全及数据交叉的混乱状况,缺乏统一的数据口径。这使现行数据既不能客观地反映中小企业景气现状,也难以用来做科学预测预警,这影响制定政策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以及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也会影响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缺乏科学的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是当前政产学研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课题。本书及时跟踪研究中小企业景气动态,可以为及时客观判断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提供系统的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系统。

第三,组织撰写高质量研究报告,为新时代的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新思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人多次召开座谈会强调,高校要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多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努力做改革发展决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本书承载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浙江省重点专业智库研究项目,都是聚焦中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与景气动态研究中的重大问题而开展的现实针对性很强的研究。课题组服务国家及地方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深入实际,求真务实地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调查研究报告和实证研究论文,旨在为中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动态景气战略决策提供高端智力支持。颇感欣慰的是,本书中的绝大部分调研咨询报告已经得到国家领导人和浙江省领导人的批示及相关政府部门采用,为政府决策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本书内容由前言和四篇五十四章组成,凝结了课题组近几年来关于中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与景气动态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

第一篇是中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综合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人工智能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数字经济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夯实质量基础设施 打造“质量强国”的研究报告;长三角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报告;完善征信体系 振兴中小实体经济研究报告;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报告;中小企业减负对策研究报告;加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研究报告;推进创建高质量国际海岛旅游免税试验区的研究报告。

第二篇是中国高质量发展若干专题问题研究,内容包括:德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验研究报告;借鉴日本化解两链风险经验 振兴中小实体经济研究报告;对标东京湾区,将杭州湾大湾区建成现代化先行区的研究报告;浙江支持科创企业上市 促进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创新走廊”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案例研究报告;中小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浙江报告;破解中小企业连环倒闭案例研究报告;浙江省振兴中小实体经济政策研究报告;浙江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报告;浙江完善涉侨企业服务“最多跑一次”案例研究报告;创建浙江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政策建议。

第三篇是中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景气动态测评研究,内容包括:中小企业动态景气指数研究前沿理论与方法;2018年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评价研究;2019年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评价研究;2020年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评价研究。

第四篇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基础前沿理论研究,内容包括:国内外中小企业创新政策前沿研究;中小企业渐进式创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小企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浙台中小企业发展与创业环境比较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比较研究;创新要素集聚模式与绩效的实证研究;高科技产业创新阻碍及其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创新资源空间协同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智能制造与中小企业组织变革匹配的实证研究;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体系及治理机制研究;人工智能与企业劳动报酬的实证研究;制造业集聚模式与成长性的实证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淘宝村微生态系统与中小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绩效实证研究;技术引进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研究;知识产权能力构成与企业成长的实证研究;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演化路径研究;科技中介功能与产业集群绩效的实证研究;区域品牌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实证研究;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创业绩效的实证研究;银行业结构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能力实证研究;小微企业融资议价能力实证研究;征信要素赋能中小微企业信用实证研究;软硬信息对中小企业信用影响的实证研究;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对研发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担保与小微企业融资关系的实证研究。

在中国,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的著述很多,但以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与提升动态景气度对策研究为重点,基于中小企业动态景气数据的采集与评价,通过一系列调研咨询报告及实证研究报告展开全面系统深入分析,同时提供全方位参考价值的论著并不多见。本书景气指数研究部分内容,正式发布以后被国内外40多家著名媒体广泛报道,实证研究部分内容被国内外著名一级期刊采用,这也是本书独特创新之处、研究参考价值所在。

全书由池仁勇、刘道学负责总体研究设计并具体组织统撰。具体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有(以姓氏笔画为序):王黎萤、乐乐、卢瑶、吕海萍、朱张帆、刘娟芳、刘道学、池仁勇、汤临佳、严焰、李瑜娟、吴宝、何九、何明明、张飘飘、陈佐昊、陈洁、陈盈、陈衍泰、林汉川、金陈飞、项靖轩、赵依雯、段姗、郭元源、黄学礼(澳大利亚)、梅小苗、曹丹、董碧晨、程聪、程宣梅、傅钰、谢安世、潘李鹏。池仁勇、刘道学对全书初稿进行了编纂。

本书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有幸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基金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教育部社科司、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国家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所、杭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工业与技术研究组织协会(WAITRO)、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国内外有关组织机构、部门与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使本书内容充实,数据准确,资料丰富,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时,还要由衷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济与管理出版中心责任编辑刘晓红、编审卢小生的专业团队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努力,他们精心、细致、高效的工作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出版。

尽管参加本书撰写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部门的工作者都对自己撰写的内容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但由于面临众多新问题,加之时间紧迫,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足。本书中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池仁勇

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