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完善征信体系 振兴中小实体经济研究报告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强调,要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但中国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仍未全面纳入中国现行征信体系,导致中小微企业在信贷业务中沦为“信息孤岛”,特别是小微企业缺失完整的信用画像,小微企业信用服务尚不健全,小微企业信用发展底层技术发展不完善,造成“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等信用问题,从而制约了中小微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课题组基于“信用浙江”建设实践的跟踪调研,提出“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和信用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征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数字立根,生态赋能,构建普惠性融资体系,促进中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急需征信体系支撑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小企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对中小企业建立良好信用关系的要求更为迫切,各类市场主体对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的需求也显著增加。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与服务机制,已逐渐成为构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新生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基础支撑。但根据课题组近年来对浙江省小微企业进入新行业障碍的跟踪调查显示,中小微企业资金满足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设显著落后于中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小微企业与银行等信贷机构之间未能有效打破信息藩篱,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 信用服务不健全,中小微企业成为征信“信息孤岛”
现行征信评价框架仍未摆脱传统金融机构“重实物轻无形”的风控理念,对中小微企业重视不足,中小微信用服务业态不够丰富,导致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因规模、资产等限制游离于征信体系之外,使中小微企业沦为征信“信息孤岛”。
首先,信用服务企业数量不足。据统计,2018年浙江省共有73家信用服务公司(均为内资,占全国比重3.87%),年销售收入为2.6992亿元(净利润0.0452亿元)。而上海共有35家信用服务公司(32家内资、1家港澳台资、2家外资,占全国比重1.86%),年收入为3.4670亿元(净利润0.6108亿元),广东共有118家信用服务公司(113家内资、3家港澳台资,2家外资,占全国比重6.26%),年收入为6.0750亿元(净利润2.0529亿元)。可以看出,浙江省信用服务能力显然相对不足、信用市场空缺仍然很大,无法满足浙江省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发展需求。其次,信用产品的商业应用少。目前,浙江省信用信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行政领域和融资领域,而在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征信、信用惩戒和获益等方面尚存相当大的空缺。特别是目前征信领域市场化程度低,可开发应用的产品和服务少。
二 数据采集不全面,中小微企业缺乏完整的信用画像
目前,依靠以人民银行征信部门为主体的单一行业体系无法实现对浙江省中小微企业信用数据及信息进行有效归集和整理。除去财务等日常运营数据,即使工商、税务、司法等公共政务相关信息因发布周期、发布格式等差异也需要较高的采集成本,数据质量和可持续性维护无法得到保证。
尽管浙江省已建有政务服务网,为金融机构提供小微企业公共信用信息。但根据浙江省《五类主体公共信用评价指引》(2017年版),基于基本情况(登记注册信息、投资项目信息、主要人员信息、年度报告信息)、金融财税(财务真实性信息、纳税遵从信息、金融信息、公用事业信息)、管治能力(产品质量信息、安全生产信息、环境保护信息)、遵纪守法(行政管理信息、司法处理信息)、社会责任(节能减排信息、社保缴纳信息、慈善捐赠信息、荣誉记录信息)五大“硬”信息刻画企业的信用形象,而小微企业在这些“硬”信息上恰恰处于弱势,缺失“软”信息,无法完整刻画其信用画像,违约预测精度从62.69%下降至42.89%,导致现有征信体系不能完全反映中小微企业特征,中小微企业缺乏完整的“信用画像”。
此外,浙江省的信用平台尚未联通长三角地区。目前,浙江省正大力打通32个省级部门的52个系统、11个设区市及所辖县(市、区)的159个系统建设大数据信用信息平台,但缺乏省际联通数据,无法有效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和信用示范区建设,良好信用的获利面尚未能有效突破省域。
三 底层技术发展不完善,中小微企业大数据征信任重道远
首先,缺乏信用服务人才。目前浙江省、上海市、广东省就职于信用服务企业的员工分别有800余人、1000余人和1500余人。此外,浙江省仅浙江财经大学、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学校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方向),近四年约有近600名潜在专业人才进入信用管理服务市场。但是与未来5年中国至少需要50万名信用管理经理、200万名信用管理人员(平均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需1.47万名信用管理经理和5.88万名信用管理人员)的商务部估计数值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其次,现行信用评价模型不适合小微企业。从现有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实际来看,信用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依然重“硬”轻“软”,使小微企业由于其规模、资产等限制长期游离于金融行业主体业务之外。同时,由于尚未开发出最为有效、科学的算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信用评价模型,故而信用信息大数据分析技术尚不能广泛应用在高质量的中小微企业信用监管与信用服务中。
第二节 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的浙江经验
浙江省历来具有“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小微企业大省,部分地区及企业依托自身地域特征及技术优势对推进征信体系建设、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做出了诸多尝试,部分做法及经验对全国推进中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 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
2012年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台州设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经过多年探索与建设,“台州小微金融品牌”在全国已有广泛影响,并于2015年年底升格为国家级小微金改试验区。其主要经验有以下三点。
(一)以打通数据为基础
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信息平台,实行“政府建设、财政出资、人行代管、免费查询”的运作模式,对分散在公安、财税、法院、国土、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公共信息进行整合,有效提升小微企业“透明度”,金融机构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等各环节效率均大幅提高。
(二)以专营机构为主体
积极发展各类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依托产业集群和商圈设立电商特色银行、科技银行、文化产业银行,重点为电子商务、科技创业、文化创意等专业化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全市设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200多家,约占新设网点的80%,有效地满足了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三)以差异服务为核心
针对小微企业轻资产、薄积累的发展特征,将信用评价标准从抵押、利润等硬指标向发展潜力等软指标倾斜,产生了如泰隆银行的“三品三表”、台州银行的“三看三不看”、民泰银行的“九字诀”等行之有效的实操模式,大幅提升了小微企业融资成功率。
二 蚂蚁金服的互联网征信实践
互联网技术为信息的归集和处理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蚂蚁金服依托母公司阿里巴巴所掌握的海量数据,结合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基于互联网的信用描画进行了探索及尝试,为客观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提供新渠道。其主要做法有以下三点。
(一)有效利用信息渠道
蚂蚁金服将自身支付、融资、理财、保险四大平台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的用户信息收录数据库,并依托阿里巴巴业务网络进一步归集诚信通及淘宝中的个人与企业交易数据,从而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高频的数据采集。
(二)深入挖掘数据价值
通过应用Deep Learning等顶尖的大数据技术对所掌握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个人及小微企业的具体形象进行描画。如通过历史交易数据和现金流判断企业实际经营状态,利用沉淀消费数据分析顾客消费习惯和未来行为等。
(三)营造多元应用生态
基于大数据获得的信用情况被广泛应用于贷款、出行、医疗、租赁等多种场景,为服务机构提供重要参考,缩短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而信用主体所产生的交易和行为数据又将被再次收集,用于丰富数据库,以便未来做出更全面、真实、可靠、有效的信用评估。
第三节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的政策建议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所在,在数字经济浪潮下信用对于中小微企业成长的筛选和惩戒作用愈加凸显。建议以长三角一体化和信用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征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数字立根,生态赋能,构建普惠性融资体系,促进中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 以征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问题表面上看是缺钱,实质是缺信息、缺信用。国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还是新兴经济体(如印度、马来西亚)或通过商业盈利驱动,或通过公共部门推动都将发展小微企业征信服务作为扶持中小微实体经济的主流选择。建议结合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提升工程,借鉴“信用浙江”建设的经验做法,以中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助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二 丰富信用生态系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高质量信用服务
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等会员制和商业化应用的企业信用服务发展经验,通过多种手段完善和丰富信用服务的商业生态,为小微企业信用需求提供更多选择和更科学的服务。①提升市场主体多样性。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和制定信用服务公司进入资质标准,根据现实需求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更多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进入信用市场,提供多方位的小微信用服务。同时,开展以“信用服务”为主题的社会专项创业大赛和高校A类学科竞赛,鼓励和吸引更多创业者关注企业信用服务特别是小微企业信用服务市场。②强化信用产品市场化。搭建政务服务网与互联网大数据公司的合作渠道,引入市场力量激发对小微信用市场的关注。关注信用产品商品化应用,利用信用服务平台探索信用服务的会员制应用,准许一定范围内信用产品进行商业化使用。
三 借鉴国际成功模式,优化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大力推动信用发展科学研究,结合中小微企业特征研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建议借鉴美国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Small Business Scoring Service,SBSS)、日本八千代银行SOHO模型等国外较为成功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方法,在兼顾体现当前经营状况的同时,重点突出企业主个人特质、质量安全、守法经营、社会责任等非财务数据(软信息),更为精准反映中小微企业潜在风险和盈利能力,为授信机构及信用监管服务部门提供科学参考。建议以招标课题形式推动中小微信用风险模型、大数据技术基础算法等方向的基础性和应用型研究,培育一批标志性、可落地的成果。特别是可以借鉴德国商业征信机构CreditReform人工收集和评价商业“软”信息的经验,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微企业软信息征信机制。
四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大数据信息归集机制
国内外实践表明,由政府主导的公共部门往往在征信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建议进一步强化省级信用中心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业务联系,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指导制定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标准,全面构建公共部门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协同推进机制。建议探索信用特区建设。基于小微企业受限于现行信用评价体系的现状,在特色小镇、高新科技园区等小微企业集聚地探索信用特区制度,为信用特区内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增信、整体授信、信用修复、信用共享、透明征信等信用服务手段,增强小微企业的信用竞争力。此外,建议探索轮值联席制度。小微企业信用建设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工作协调难度大,在原有领导小组制度下进一步探索相关职能部门轮值联席制度,从各个职能工作角度全局性思考小微信用建设,避免成功的惰性与思维的惯性。当前,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和信用示范区建设为跨区域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实践与应用环境,建议全面归集并适时更新长三角中小微企业信用大数据,动态评价跨区域中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确保中小微企业信用状况不是锚定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信用禁锚工作经验,强化信用的惩戒和筛选作用。
五 强化底层技术研究,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长效机制
建议利用阿里巴巴技术优势加速打造标准化企业云平台,推进小微企业和征信机构共同上云,在降低企业信息系统构建成本的同时,为打通征信机构和小微企业的信息传递渠道奠定硬件基础。建议推广“蚂蚁金服”征信服务模式,引导征信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弥补小微企业财务信息缺失、资产抵押不足等先天缺陷;鼓励征信机构在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服务的同时,向移动端拓展,营造便捷、友好的征信服务环境。为此,首先需要强化夯实底层技术基础。加强信用管理人才的产教融合培养,加强国家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培训,加强社会信用服务能力以及小微企业信用管理能力提升,更好地支撑中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