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大地,永恒的创造之母
秦朔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收在这本书里的文章,是我最近一两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2020年,对中国一些区域调研、观察与思考的结果。特别感谢支持我调研的各个城市,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书中的大多数文章都不会产生。
通过实地采访,我收获了三重教育。
一
首先是对经典性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有了更透彻的认识。
政府和市场、企业、社会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不能互相代替,而应有“一臂之距”(one-arm length),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我们始终要警惕政府不按经济规律,热衷参与到本应由市场主体决定的竞争性行为中。但政府参与是不是“越少越好”(the less, the better)?恐怕也不尽然。
大量采访启示我,政府和市场、企业、社会之间可以互相促进、融合、共济,可以发生一种“嵌入”(in)的关系,而不是“对抗”(versus)的关系。当然,它们之间也有互相制约和博弈的关系。
我还意识到,政府和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是动态演进的。在政府权力高度集中、行政性配置资源非常僵化的时代,就需要“放”,放权,放活,放开,“无为而治”,无事不扰。而逢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增加“有为而治”的成分,就是势所必然。有为而治,不是“收”,不等于管制回归,而是通过响应式服务,加上战略性牵引,引导资源更高效地配置,以提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产业在变,技术在变,商业模式在变,消费者在变,国际环境在变,在变革中,需要服务型政府,也需要有企业家精神的变革型政府。
在我看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也是一种“经济人”。“两个经济人”在中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政府在很多时候同样富有企业家精神。在大数据时代,政府有可能掌握更充分的信息,从而做出更有利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同时,政府不是只要把市场规则和政策定好就万事大吉了,因为政府也是环境营造的主体,而环境营造是进行时,永无止息。招商引资的项目的服务也是进行时,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响应。
在国与国、地方与地方的新时代的竞争中,纯粹靠单个企业的自发创造已经不够,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各种配套条件,培育新的产业形态,促进高质量发展。这对政府行为的一致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要诚信践诺,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从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观察中可以看到,政府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助推者,也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探索者,还是发展质量的守护者。政府对企业也不只是激励,同时还有约束。
二
其次是对社会资本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社会资本就是能够产生社会信任的软性资本,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制更为可信,法人与法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更低,经济社会中的顾客意识、服务意识、规则意识、契约意识更强。社会资本发达的地方,就有信任效应、信任效益的正循环——机会和人越来越多地汇聚,汇聚产生互动,带来更多机会,机会再凝聚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又带来新的需要和新的机会——于是,在以顾客价值和契约精神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良序中,人与人共振,共创,共享。
一个地方的社会资本发育,必然和这里是不是比较早地获得了开放性的经济发展机会有关,但和当地的文化、民风、习俗也有紧密的关联。民风也影响政风,政风又影响政企关系。越是有文化积淀、书香传统,又崇尚知识的地方,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信任就更容易建立。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作为社会资本的文化与信任,不仅不会褪色,反而愈显其价值。充满进取心的市场经济,因为有社会资本的支持和约束,也有可能向着合作、诚信、环境与社会友好的方向演化。
三
最后是对中国发展道路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差不多十年前,我写过《重新想象中国:现代性与主体性的交融》一文,认为对一个民族来说,主体性思维的重要性在于激发自己的思想活力、自由生命力及实践探索能力。那种简单地把某国的今天作为中国的明天的思维,恰恰是主体性思维缺失的表现,它将中国的未来作为别人设定的结果,而看不到属于自己的未来可能。
中国必须走现代化之路,也必须建构和拥有支撑现代化的现代性。与现代性相对立、相排斥的主体性,很容易走到唯我独尊的传统里去。
同时,中国现代性的塑造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既是与世界现代化、现代性演进相联系的过程,也是从自身的精神资源中展开的“内源性生长”和“主体性建构”。不能体现出主体性的现代性,很容易走到鹦鹉学舌、机械照搬的路径上。
而无论现代性还是主体性,都以人的解放、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为依归,都依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勇敢实践来真实地呈现。
上述这些观点是我一直坚持的,而本书中实实在在的案例,让我对中国道路是现代性和主体性的交融的创造之路,有了更深的理解。
今天的全球格局和全球治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道路也在为整个世界提供一种借鉴。历史并未终结,而在重新开始。中国力量为这种重新开始注入了活水。长期以来,非西方世界因为种种的不发达和物质精神的双重贫困,被看作“西方奇迹”的对立面而存在,甚至当自己创造出了进步奇迹之后,仍然无法很好地自我理解,更不用说让世界很好地理解自己。
中国道路是进行时,以全面现代化的标准来衡量还有诸多难题待解,但现实变化的每一步都启示我们,在人类迈向现代化、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条探索之路都可以成为现代化、现代性的活力之源。中国道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生活之树常青,大地,才是永恒的创造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