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古人对《易经》的疏解,多有附会之处,还总喜欢往伦理、政治等大道理上靠,仿佛经书每个字都隐含着微言大义似的。
其实呢,《周易》古经的编纂,更可能是古人在整理占卜档案的基础上归纳而成的。卦辞、爻辞之间有的联系紧密,有的关系松散,有的甚至根本没啥关联。
就说《坤》卦中的“黄裳,元吉”吧,真的跟《坤》卦的总体精神——柔顺、广大有什么联系吗?又如“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放在《乾》卦里还好理解,放到《坤》卦中就不好解释了。不是说“牝对牡为柔,马对龙为顺”(《周易正义》)吗?怎么一会儿工夫马又变成龙了呢?
弄明白《周易》只是一些占卜实例的整理归纳,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说到底,《易传》的价值并不全在占卜上;许多解经文字中包含着道德、哲学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经验的阐释与感悟,那才是书中的瑰宝!
例如《坤卦·文言》解释初六“履霜,坚冰至”时,就说了这样几句话: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弑:杀,专指臣子杀君父。◎渐:逐渐。辩:通“辨”。◎盖言顺也:以上所讲,总体意思是顺应天道。
这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管什么结果,都是有前因的,是微善小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样。智者明察秋毫,能见微知著,见霜降即做好防寒的准备。之所以发生弑君、弑父的恶行,就是因为没有及早警惕,将阴谋消解于未萌之时。
《坤卦·文言》的这番话,是否就是经文“履霜,坚冰至”的本义呢?很难说。不过由降霜结冰,悟出“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道理,倒是给人们敲了警钟。
至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更成为千古名言。——有人认为“因果报应”的理念不是华夏固有的,是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时带来的,这说法显然不准确。其实早在三四百年前,《易传》对此已有明白表述。
也可以这样理解:“善恶有报”是东方文化共有的价值判断,内中宣示的扬善抑恶的立场和理念,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庆余堂”是一家国药店老字号,含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