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安定我们的心》:孙悟空是唐僧的“情绪自我”:想定心,必先让情绪舒服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三毛的这句话写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灯红酒绿、钱权美色,一个个都在侵蚀着我们的心灵。此时此刻,很多人都在寻找,要如何安定自己的心,守住内在的净土……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正好对应了他的三种“心毒”:悟空是嗔念,八戒是贪念,沙僧是痴念,而白龙马代表唐僧的意念,他对这四个人的态度,正好映射了他的安心之道。
一、定心真言来也
唐僧一生信佛,不愿随便杀生;悟空疾恶如仇,看见坏人就想除掉。这俩人一起处事,争执分歧肯定是免不了的。但这俩人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脾气比较暴躁。唐僧一听悟空杀人,就对他一顿数落;悟空一听唐僧骂他,就撂挑子走人。
取经路途遥远,俩人还都是这种直脾气,怎么才能团结一心?如何来定心呢?观音菩萨就支招了,给你们来个定心真言——紧箍咒。
这个紧箍咒其实是在定两个人的心。唐僧不是喜欢教训悟空吗,现在你不用骂,直接念咒,可以起到一样的效果;悟空不是听不了别人的训吗,现在不让你心里难受了,开始让你身体受折磨。
二、想定心,要让情绪舒服
有了定心真言,唐僧师徒真的就收敛脾气了吗?其实不尽然。“三打白骨精”就是一个证明。
唐僧一连念了三次紧箍咒来阻止孙悟空,每次看着孙悟空疼得浑身是汗,连口求饶,他心里是又急又气又不忍,百爪挠心啊!但即便如此,倔猴子再遇到妖精变的人,还是一副举棒便打、死不悔改的样子,气的唐僧干脆眼不见心为净,发了狠话,写了一纸贬书把他赶跑了,而唐僧自己心里,却是乱上加乱。
唐僧并没有因为“定心真言”而改了骂人的脾气;悟空并没有因为“定心真言”而对师傅的态度有任何改观。在此番较量中,孙悟空虽消灭了妖怪,但却失去了唐僧的信任;唐僧虽赶走了悟空,但却把自己置身于更危险的境地。可以说,这是两败俱伤。
看来,想“定心”单靠“定心真言”这样的外力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那么,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第一步,是先让情绪舒服。
三、搞明白“情绪脑”,情绪才听话
我们要想让内心稳定、平和,少一些失控的状态,就要有自我定力,通俗点说,就是要有情绪管理能力。而我们的情绪,从脑神经科学上讲,是“情绪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并产生认识的结果。
情绪脑依据什么进行信息处理呢?这就要从生理基因说起。
人类大脑是一个三层包裹的结构。里层是负责基本生理活动的脑干,俗称本能脑,是大脑最基本的单位,掌握着人类各种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由于此处与爬行动物脑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又被称为爬行脑。中间层是边缘系统,负责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的产生,是人类的情感中心,因此俗称情绪脑,又称哺乳脑。最外层是令我们得意的大脑皮层,即负责高级认识的理性脑,它控制着所有高级、有序的抽象逻辑思维。
许多人一看情绪脑排在理性脑的内层,便误认为情绪脑的功能不够强大。事实上,情绪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是理性脑的50倍,也就是说,同样是参加赛跑,当理性脑还在慢悠悠地等着发令枪响时,情绪脑早已飞快地跑起来了!所以通常情况下,情绪脑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时刻,尤其在做决定时,起着主要作用。
情绪脑最根本的任务,当然是帮我们制造情绪了,它是能否让我们定心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想搞定它,首先就要摸透它的两大特点:
一是它有选择性,只对两类信息进行处理:喜欢和不喜欢。因此我们就会产生两类情绪:一类是喜欢并接受,一类是不喜欢并排斥。比如得到表扬了,就会高兴;遭到批评了,就会生气或者难过。
二是情绪脑对信息的处理有两类标准:对个体生存有利或者对个体生存不利。这两类标准,直接决定了情绪脑的认识结果,也决定了我们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被别人关爱的时候,我们一定是满足和开心的;而遇到生命危险时,我们必然会非常恐惧。当做某项工作被信任时,我们会更加兴致勃勃、情绪高涨;而当遇到否定自我价值的事时,我们就会愤怒或不满。
讲了这么多理论知识,我本意是想说最后这句:当我们用情绪脑熟悉和喜欢的思路来“喂养”情绪时,它们才会被我们管得服服帖帖、舒舒服服的。
四、悟空是唐僧的“情绪自我”
到底该怎样管理情绪呢?有趣的《西游记》已给我们支了招儿,帮我们找到了驾驭它的好思路。
我们知道,《西游记》是根据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改编。也就是说,在整部小说中,只有唐僧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其他的人物都是杜撰出来的。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告诉我们,取经路上磨难重重,只有克服这些困难,才能取得真经;二是取经是一个大工程,只有诚心、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完成。
佛教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这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贪欲就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怒气,也就是嗔念,就是憎恨不合自己心意的人、事,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愚痴就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
为了表现取经路途的艰难,吴承恩老先生创作出了西行路上的各种妖魔鬼怪,即九九八十一难;为了表现取经人的心诚志坚,老先生安排了三个弟子,分别代表人性中的嗔念(孙悟空)、贪念(猪八戒)、痴念(沙和尚)。
西游记的一个精妙之处,就是让孙悟空象征唐僧的嗔念,即唐僧的情绪自我。
什么是情绪自我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我们情绪脑产生的众多情绪中,由内而生,而不是靠外界引发的那部分。社会心理学家黑兹尔·罗斯·马库斯认为,诸如愤怒、沮丧和自豪等情绪都与独立我有关,这种情绪体验更多地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故被称为“情绪自我”。相反地,悲伤、内疚以及爱与归属感的情绪体验更多地来自社会、他人等外在因素,故被称为“情绪他我”[5]。
情绪自我是一个人最稳固、最基础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核心部分。
五、师徒关系紧张,是因为唐僧对自己的情绪自我不够好
唐僧的情绪自我是什么样的呢?或者说孙悟空的个性反映了唐僧什么样的情绪?这就要从唐僧和孙悟空的关系说起。
唐僧从五指山救下孙悟空后,师徒俩一路相伴,相安无事,这是唐僧和情绪自我的正常相处。但是当孙悟空不听唐僧的话,杀死六个强盗时,唐僧就开始对情绪不满意了,如责怪孙悟空手段太残忍。但是情绪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孙悟空一气之下回到花果山。唐僧没办法,只能给“情绪”下咒语:紧箍咒。只要情绪(孙悟空)反抗自己,他就开始念咒语来压制。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好像在整部西游记中,能让悟空发火的,除了妖魔鬼怪,就只有唐僧了;能让唐僧发火的,也只是悟空一人。
他们二人除了表面上的师徒关系外,更有趣的则是一个人与他的情绪自我的关系。唐僧对悟空的管理能力,就是对自身情绪的处理能力。而一味用紧箍咒这种外力来压制自己的情绪,显而易见,这是生硬和缺乏智慧的,因为它压根儿就不符合情绪的需求和口味。情绪所需要的“喜欢”“对生存有利”这一类东西,在紧箍咒这个方式上,一点都没有体现出来。所以,这个方法也就注定了即便当时奏效,也只是短时而已,从长远来看,必定是收效甚微,甚至会产生反效。
六、师徒关系变了,情绪舒服了
唐僧仅仅依靠紧箍咒(外在),虽然能减缓悟空的脾气大暴发,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制止悟空的怒火;悟空虽然对紧箍咒有所惧怕,但是在关键时刻,还是手起棒落,威风凛凛,让人奈何不了他。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既然外力不行,那就需要从内在找方法,即从情绪的喜好入手想办法。吴承恩老先生就给了唐僧这样一个机会,让他进行内在反省,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找出对策。
话说孙悟空被唐僧赶走后,妖怪就开始兴风作浪了,黄袍怪把唐僧变成老虎关起来了。于是宝象国的众人都认为唐僧是妖怪,黄袍怪是好人。这时的唐僧(老虎)在偷偷落泪,是在为自己叫屈,也是对悟空的怀念和对自己的悔恨。如果自己当初听悟空的话,也不至于被人当成妖怪关起来,说不定现在被关在笼子里的就是那个可恶的妖怪了。可怜啊!可恨啊!
这里要注意,唐僧吃了大亏,内心就生出了一个新的成长点,开始意识到自己原来对情绪的管理方式不当,开始琢磨更恰当有效的管理方式。他意识到自己错了,从内心里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大徒弟本领高强,自己有眼无珠,居然帮助妖怪,现在落到这步田地,真是活该呀!我以后一定要听悟空的话,悟空说他是妖怪,那他一定是妖怪;悟空说不让我去哪,我就坚决不去哪!
有好的自我意识,就有了好的起点。当悟空把唐僧恢复人形,转身要走时,唐僧立马向悟空认错。这对唐僧来说,其实是很难的,毕竟他是师傅,在公众场合,向徒儿认错,多少有点掉面子。但是唐僧不在乎这些,为了挽留悟空,为了表明内心,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向悟空认错。
从《西游记》后面的章节来看,唐僧的这次认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此以后,唐僧开始控制自己对悟空的不满,对悟空的怨言也越来越少,紧箍咒也很少再念了。一遇到不寻常的情况,唐僧对悟空也是听之信之。当然悟空在师父的感召下,也不再草率鲁莽,虽然偶尔对紧箍咒还有怨念,但是经过十四年的磨砺,悟空的定力已经有明显好转。
实际上,后面所发生的一切好变化,本质就是唐僧对悟空,也就是对自己的情绪自我,开始用对方喜欢的态度和方式来行事了,也可以说,他开启了内在掌控模式。
七、想定心,就要慢慢学会和情绪相处
情绪本来就很难控制,如果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太急于求成,不能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来,那往往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效果。唐僧管理悟空,也就是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无外乎有两个:外在的紧箍咒和内在的掌控。虽然方法不多,但是运用且检验的时间可是不短。
紧箍咒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小说中的第十四回。那时唐僧刚收了悟空为徒,其余徒弟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唐僧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问题,并且立刻找到了解决方法。但唐僧是什么时候发现这个紧箍咒没有效果呢?小说中的第二十七回,白骨精出现的时候。也就是说吴承恩老先生用十二回的时间检验了紧箍咒的效果。既然知道紧箍咒不好使,那就赶紧另寻他法呀,那内在掌控模式出现在什么时间?小说第三十一回,唐僧被变成老虎后。这中间又停留了三回。当然直到小说一百回终结,师徒修得佛身后,内在掌控模式都一直在起主导作用。
所以,当我们对情绪没有方法时,我们会感觉一切很难,但是当我们有了方法,并对这个方法进行验证,考虑如何运用它时,这更难。师徒两人用十二回的时间证明了紧箍咒的效果不大,用三回时间找到了内在掌控模式,用大约七十回的时间检验了内在掌控模式。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演变过程。只有经历了无数次争斗冲突,才能建立起让彼此舒服的相处模式,这正是漫漫取经路的用意。要想定心,我们还需慢慢来。
八、压抑是现代人的情绪大忌
通过定心真言和内在掌控法,唐僧修得了定心的真本领。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定心也是每个人苦苦寻求的,是每个人想要拥有的。
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医。我们要想给心灵一方净土,就需要搞清楚,自己的情绪问题到底出在哪。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当自己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愤怒时,我们会强迫自己别发火,让自己多考虑考虑别人的感受,还安慰自己说人家也挺不容易的;当自己悲伤时,我们会强迫自己咬破嘴唇也不能哭出声,因为心里觉得没人会同情弱者;当感受到别人的温暖时,在一瞬间的泪奔之后,我们会马上对自己说,别受了一点点好处就恨不得把心掏出来,这样做是很幼稚的,人家根本不需要……
如果你是这样做的,爽或者不爽的感觉,你自己心里有数,但是从我多年研究心理学的角度看,你注定是不爽的,很简单,因为你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情绪。
情绪就像一个孩子,当它有了愤怒却不能表达,有了悲伤却不能放声哭泣,感觉温暖又不能被别人知道时,你认为它会乖乖听你的话,自己退回去,安分守己吗?一定不会!看看孙悟空我们就知道了:唐僧批评悟空,悟空就负气离开了;唐僧想用金箍控制悟空,悟空就举起棒子想要杀他。所以,当我们用“说理”这种方式来对待情绪,不断说服它、压制它时,这只会让它变本加厉地来折腾你,让你变得越来越愤怒,越来越悲伤,越来越和别人疏远,直到把你折腾个够。
哪里有压制,哪里注定有反抗。悟空和唐僧的关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我们越压制情绪,它就越想要突破牢笼,释放自己,最终当它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出来时,你已经控制不了它了。你不再是情绪的主人,反而成了它的奴隶。
九、释放情绪才有生路
曾经有一位叫雯子的来访者找我咨询。雯子是外企的一名高级白领,在公司可谓是“一人之下,千人之上”。在外人看来,她总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模样,虽然离过婚,有个8岁的儿子,但这似乎并没影响到她的心情和事业。
不过只有她自己知道,每个晚上,她都要靠酒精和安眠药才能入睡。周末和节日是她最害怕的,虽然可以呼朋引伴去消费放纵,但过后的空虚让她更难受。已经得到了人人羡慕的地位和财富,也不乏追求者,但是当每个人都说“你好幸福”时,她却对我说出唯一一句真心话,“我想我是再也快乐不起来了”。
雯子的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典型的情绪压抑。婚姻破碎、母子分离,这对任何一个女性来说,都是很大的打击,难免会有不良情绪,但是雯子却把这些不好的情绪全部压在心底了,她每天用精致的妆容和美丽的微笑来面对别人。按心理学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防御,她在花费大量的心理能量来防止自己情绪失控。但是她真的压住了吗?显然没有,这种表里不一的状态,正一步步把她逼到崩溃边缘。
看到她对自己的情绪这么高压管控,我想到的方式就是“曲线救国”,建议她用情绪画来释放一下,她答应尝试一下。情绪画这种心理治疗方法,专用于宣泄不良情绪,尤其适合那些高度管控情绪、不愿用言语来表达的人。
每周,她都坚持画几张情绪画。在看那些画的过程中,雯子发现自己的心理空间是一个比例失衡的空间,在自己的画中,她大量地选择了一些黑色和灰色,并且把这些颜色大片大片地涂抹在画纸上,就像一团团暴风雨来临前的黑云。
以前她对自己内心的情绪从没做过辨别,现在看着眼前的画,她恍然大悟,原来选择灰暗颜色,是说明自己内心有很多负面情绪,并且哪种颜色为主,说明相应的情绪已经占据了自己情绪空间的大部分位置。她的画呈现最多的就是悲伤,虽然在生活中,悲伤已被她很好地掩饰了,但是在画纸上,它们却无所遁形。
“前夫是一个没用的人,一辈子窝囊,事事都不如我,但他居然为了一个不起眼的女人背叛我,他用离婚羞辱我,我恨他,我绝对不会让他看到我哭……”嘴上这样说着,雯子却留下了悲伤的眼泪,这是离婚后她第一次哭。
后来雯子不停地向我诉说她的心情,虽然知道她很痛苦,但我也了解,如果这些话不能倒出来,那些不好的情绪就会始终压在她的心里,就像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只有不再压抑,才有生路。
十、“喂养”情绪有妙法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当我们用情绪脑熟悉和喜欢的思路来“喂养”情绪时,它们才会被我们管得服服帖帖、舒舒服服的。唐僧通过定心真言和内在掌控法来喂养情绪,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既没有观音菩萨来支招儿,也没有黄袍怪来作难,唯有自救才能从情绪牢笼中走出来。
那如何自救呢?说白了,就是情绪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情绪想发泄,我们就给它渠道;情绪想平静,我们就给它空间;情绪想哭闹,我们就给它机会。
当然各位不要误会,我们的给并不是无条件地给、无限制地给,别忘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管理情绪,是定心。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话:“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适当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这句话听上去有点绕,其实说白了,就是告诉我们,喂养情绪是有讲究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聪明智慧。
唐僧利用“紧箍咒”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压制情绪,并没有起到显著的效果,反而还招致了悟空的憎恨;当唐僧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他才开始不再干涉悟空,不再压制悟空。这样久而久之,唐僧也不再发火了,悟空也不再反抗了,师徒俩开始了和谐共处。
所以,“喂养”情绪也是很讲究智慧的,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非常有效好玩的小方法:
1.放飞机
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写在纸飞机上,然后把它放飞。这个过程看着简单,实际是有科学的心理学原理的。这个原理就是:人们越相信一个想法真的被丢弃了,它才越有可能成功。所以让我们用一架纸飞机来“丢掉”自己的坏情绪,让它被丢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吧!
2.情绪画
上面的个案已经提过这个方法了。把绘画作为宣泄情绪的工具,实际是因为它能很精准地反映出我们心里被压住的,甚至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潜意识中的信息。不管是泼墨也好,涂鸦也罢,所有呈现在画纸上的内容,都是我们情绪涌动的反映,说白了就是情绪的“相片”。这个方法尤其适合那些压抑过度的人。
3.舞动心灵
提到“舞动”一词,貌似有些高大上,实际很简单,就是在心情不好时,随意地挥动手臂,让自己动起来。估计很多人都唱过一句歌词,“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那感到不快乐、不幸福、不爽时,我们为啥不能同样跳起来、动起来呢?别忘了情绪就是孙悟空,情绪就是小孩子,学会哄着它玩,是心意,更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