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基于成都市的实例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提出“社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提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根本还是解决“经济一条腿长、社会一条腿短”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长远来看,社会建设实质上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要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这个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全面的小康。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基本实现”“全面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应该是“五位一体”全面的现代化。

如果说经济建设是建设经济的现代化,那么,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2]这是中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2011年给出的重大前瞻性理论判断。党中央正确的决策和构思,理论工作者前瞻性理论探索,共同将加强社会建设推向更为广阔而深远的伟大实践。与此同时,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深刻转变,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到“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3],再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4],最后到“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和“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5],形成了加强社会建设的民生和社会治理两个有力制度体系。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建设”这个词提的不那么多了,是不是社会建设不重要了,从上述加强社会建设的制度角度来看,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因为,通过不断地理论探索和构思,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心更加明确了、更加清晰了,甚至已经上升到制度的高度。而且,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看出加强社会建设、补齐民生短板、创新社会治理、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极端重要性。

本书汇聚社会建设内涵与外延的政策理论和学理解释,聚焦“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这样的一个研究主题,目的是在地方政府将社会建设纳入考核时提供参考系,主要回答社会建设是什么,包括什么,怎样进行量化性的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以及如何改进评估结果推进社会建设实践工作。地方政府各领域的绩效评估本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挥棒”,将社会建设纳入考核,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建设发展,让经济建设的成果能够更多地普惠民生,使社会建设尽快赶上来,补齐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短板,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在理论层面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政府绩效评估范畴;在实践层面上,有助于推进社会建设实践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治理结构,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围绕“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通过对社会建设和政府绩效评估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梳理,按照现状分析—问题提出—理论基础建构—指标体系构建—实证研究—提出机制对策的思路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内涵界定与构成分析。对国内外社会建设和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和判断,以此为研究基础,界定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内涵,是指对地方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在加强和推进社会建设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考核、研判其所取得“政绩”的评价,是对社会建设结果的评估。任何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的基础条件应该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之上的人的福祉和社会全面进步。其构成包括民生社会事业绩效评估、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社会结构绩效评估、社会规范绩效评估四个方面。

第二,建立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理论为基础,基于结果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管理模式,遵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思路,利用调查数据,通过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指标进行实证筛选。最后,构建由民生社会事业绩效评估、社会管理绩效评估、社会结构绩效评估、社会规范绩效评估四个领域共计28项指标(12项满意度指标,16项客观指标)构成的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指标的具体解释。

第三,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根据主客观绩效测量的特点,该部分研究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主观绩效测量,即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满意度评估的SEM模型与实证研究。在这部分研究中,引入满意度评价指标,利用2011年成都市10个区市(县级市)县2000份“成都市社会建设状况调查问卷”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模型建构,对模型进行再检验,确定满意度指标权重,并对这10个区市(县级市)县2011年的社会建设绩效满意度进行了实证评价,给出排序结果,分析了影响各区市(县级市)县社会建设绩效满意度水平高低的相关因素,得出评价结论。第二个层面是客观绩效测量,即地方政府社会建设客观绩效评估的AHP模型与实证研究。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客观指标重要程度,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成都市10个区市(县级市)县2001~2010年10年客观指标数据,对这10个区市(县级市)县社会建设客观绩效进行了实证评价,给出排序结果,分析了影响各区市(县级市)县社会建设客观绩效水平高低的相关因素,得出评价结论。同时,通过主客观绩效测量的比较分析,得出主客观绩效测量之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关系。

第四,提出优化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的有效机制。优化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的有效机制,可以通过转变政府绩效理念、构建政府—市场—社会新型治理格局、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建立保障机制、加强基础准备工作等五个方面来完善绩效评估工作,提高政府社会建设绩效水平,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本研究提出了较为科学、系统、合理的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体系,为推进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提供理论参考。在研究中,引入公众满意度评价的主观绩效测量方式,形成了与客观绩效测量的互补性关系,这一研究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这些探索性研究为贯彻落实“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社会建设的绩效列为考核内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实践支撑。

本研究寄希望于通过量化的方式对社会建设进行体检,以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现代化。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9,第28~29页。

[2] 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写于2011年5月16日,后载于《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3]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第34~39页。

[4]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9,第44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社会管理调整为社会治理,迈入社会治理的时代,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第49页。

[5]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第27~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