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农耕情(西北农耕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征文作品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67/37550767/b_37550767.jpg)
第11章 国之栋“粮”
马小娟
宁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 2018级历史学班
“你是一颗种子孕育新的期待,你是一株萌芽绽放新的色彩,你是一抹新绿风里雨里走来,你是一声号角千里万里澎湃。”五千年乡间吹来的风,稻香不曾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梦,美好正盛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为了梦想永不停歇的人。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古人云:“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土地有着别样的情愫,追溯中国农耕文化起源有“男耕女织”之说。
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早在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它描述的就是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的情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每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提醒我们要敬畏每一粒粮食,致敬每一位劳动者。现如今我们不单满足于吃饱,还讲究吃好。食物带来了维系生命的养分,也翻滚着无可比拟的乐趣,杂拌着不可言喻的情谊。大家有没有觉得,当我们热爱美食时,才真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追梦从未停歇,自称“90后”的袁隆平,数十年间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袁隆平带领团队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100公斤以上,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超级稻高产;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这是万众一心的新征程,奋进正豪迈;这是新时代伟大复兴的梦,一步一花开。这是农耕人的情怀,是农耕人的信仰与热爱,更是内心深处的炽热。
中国梦,农耕情。这份情义是泥土的香醇,是更深沉的中国味。中国味是妈妈的味道,更是幸福的味道。正所谓“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幸福”。说到中国味,不得不说与之联系紧密的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了。栀子花开,麦黄梅熟。太阳正当午时,小河川道里,绿色的麦穗梢头,浮现着一层淡淡的轻烟一样的蓝色雾霭。这儿那儿的棉田里和稻田里,穿花衫的女人和赤臂裸身的男人,在移栽棉苗,在撅着屁股插秧。在太阳下的弯腰曲背是沉重的,田野里繁忙而又沉寂。此时麦浪浮动,人们繁忙而又沉寂。芒种,也可称为“忙种”,所谓“麦黄农忙,绣女出房”。这个时节,人不闲,地也不闲。在很多地方,是麦穗收尽,稻秧登场。旱地耕过,灌作水田。无暇庆贺麦收,又要开始插秧了。唐太宗诗曰:“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这可以作为芒种节气的主题诗。谚语说:“小满赶天,芒种赶刻。”芒种之忙,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愿有人与你立寒秋,有人问你粥可温。正如一首歌唱道:“我住过不少小山村,到处有我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我养育,风雨中教我做人……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如今不少大学生毕业放弃高薪选择回家乡就业,帮助农耕人解决“三农”问题,我想这是农耕人在他们心里种下的火苗,耀眼而美丽。
新时代新任务,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这个艰巨又伟大的任务无疑落到了新一代农耕人的身上。奋斗吧,农耕人,怀揣农耕梦,肩负起农耕人的神圣使命。
过去,我们已经创造太多惊喜;未来,我们定会书写更多精彩。今天,致敬伟大的中国梦;今天,为每一个追梦的农耕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