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建设美丽新宁夏指标体系构建、评价与对策研究

建设美丽新宁夏指标体系构建、评价与对策研究

王林伶 许 洁 王重玲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这是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发展布局上,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突出地位,作为了执政理念,形成了“五位一体”战略格局。“美丽中国”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延伸与完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与提升的过程;它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由粗放低效向着绿色高质量转变,也是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动实践。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潮,这些生动实践都是“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美丽中国与美丽新宁夏建设述评

(一)美丽新宁夏建设

“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题写的贺匾,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宁夏60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高度肯定和亲切关怀,为宁夏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是对宁夏实现新发展的殷切嘱托。

作者简介:王林伶,宁夏社会科学院综合经济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与中阿经贸关系、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许洁,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商贸物流;王重玲,银川能源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可持续发展、房地产开发研究。

项目基金: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工程(RQ0171)阶段性成果;宁夏社会科学院创新驱动战略研究中心阶段性成果。

建设美丽新宁夏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宁夏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课题,它涉及发展理念,关系人民幸福,关乎未来发展。宁夏党委、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特别是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战略部署,明确了以“生态立区”为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把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新宁夏建设摆到更加突出地位。

(二)美丽中国与美丽新宁夏建设述评

自美丽中国、美丽新宁夏、生态立区等相关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以后,美丽中国(美丽新宁夏、美丽新疆、美丽河南、美丽西藏等)建设迅速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在实践中各地方纷纷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区域建设的各个方面及全过程。

目前,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出台相关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方案,在地方层面及区域方面也没有出台或形成相关美丽地方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案。但在学界,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对美丽中国建设开展了探索性研究,研究涵盖多方多面、多层多样。

在美丽中国的理论与内涵方面,如万俊人、潘家华、吕忠梅等(2013),李周(2013),蒋谦(2017),张铨洲(2019)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美丽乡村建设与评价方面,如安洁、杨锐、潘晓佳等(2018)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产业发展、村容环境、乡村文明、公共服务、村务管理7个层面,采用了40项指标进行了评价;郑向群、陈明(2015)运用农村多功能性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设计规划、方案制订和评估分析3个层面来设计美丽乡村建设;黄磊、邵超峰、孙宗晟、鞠美庭(2014)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支撑5个层面,采用了30项指标构建了美丽乡村评价体系。

在美丽中国与绿色产业方面,如林慧、马永欢(2018)从绿色金融体系、科技创新、绿色供地政策、绿色发展战略、专业人才培养、全球治理等方面提出建议来推动绿色中国发展;时朋飞、李星明、熊元斌(2018)运用加权TOPSIS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测度,并预测了未来旅游业绿色发展走势。

但是就美丽中国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面成果还是较少,目前从中国知网检索关于“美丽中国评价”共有11篇论文,如方创琳、王振波、刘海猛《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从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制度完善、社会和谐、文化传承5个方面采用了31项指标进行了评价。高峰、赵雪雁、宋晓谕等《面向SDGS的美丽中国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从天蓝、地绿、水清、人和4个维度,采用43项指标进行了评价。谢炳庚、向云波《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从环境绩效指数、政治文化指数、人类发展指数3个方面采用20项指标进行评价。胡宗义、赵丽可、刘亦文《“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从美丽经济、美丽环境、美丽制度、美丽社会、美丽文化、美丽教育6个层面,采用26项指标进行了评价。以上这些文章都从较为宏观的国家层面进行了“美丽中国”指标构建与评价,均为美丽中国建设与评估提供了重要决策咨询和决策参考。从已发表的论文与课题研究看,就某个省(区、市)还没有相关“美丽地方”的指标构建与评价。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建立一套科学权威的评价指标与评估体系,以更好推动美丽新宁夏建设;同时,也尝试构建“美丽宁夏”建设的地方指标体系,以供相关决策者参考。

二、美丽新宁夏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一)美丽新宁夏指标体系构建

美丽新宁夏建设指标构建是在借鉴方创琳、谢炳庚、胡宗义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宁夏实际,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人文建设的全过程及各方面,依据评价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全面性与代表性、可获取性与动态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等原则,从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社会和谐、文化建设4个方面构建美丽新宁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指标体系与权重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2018年《宁夏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2013年、2017年宁夏5个地级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标准化处理:评价指标标准化是综合评价的前提,其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指标实际值转化为评价值的过程,Z-Score法是在运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时,用得最多的无量纲化方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s分别是指标观测值x的样本平均值和样本均方差。

指标权重计算:信息熵的概念源自热力学,熵为从一组不确定事物中提取信息量的多少,将其定义为:H(x)=。可以根据各项指标测度值的变异程度,利用熵信息构权法确定各系统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一是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系统的特征比重

二是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三是计算指标xj的差异性系数。当xij的差异越小,ej则越大;当xij全都相等时,对于系统间的比较,指标xj毫无作用;当xij的差异越大,ej则越小,指标对于系统的比较作用越大。因此,定义差异系数 gj=1-ej, gj越大,越应重视该项指标的作用。

四是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结合各指标权重及数据标准化值进行,运用线性加权和法对综合评价值进行运算,公式为:

(三)评价结果与分析

结合以上研究方法与评价模型,得到2013年和2017年美丽宁夏建设的评价结果(见表2)。美丽宁夏建设水平时空特征分析如下:

表2 2013年和2017年宁夏五市各系统发展指数及综合指数

一是时间特征。从表3可以看出,美丽宁夏建设总体呈上升趋势。美丽宁夏建设在生态环境建设指数、绿色经济指数、社会和谐指数和文化建设指数均有所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0.0108、0.0192、0.0311和0.0284,尤其社会和谐建设水平上升最快。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比较宁夏5个地级市美丽宁夏建设的综合指数,发现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的美丽宁夏建设水平综合指数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数量占全区的60%,其中固原市提升最快,从0.1225提升到0.2595,其次为银川市和石嘴山市,分别提升0.0368和0.0133。中卫市和吴忠市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分别为0.0019和0.0239。

二是空间特征。美丽宁夏建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存在此生彼涨的发展势头,但首府银川市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综合指数来看,从北部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区域划分来看,美丽宁夏建设水平在北部灌区较高,中部干旱带有所下降,而南部山区发展速度最快。北部灌区的银川市在2013年和2017排名都在第一,石嘴山市排名分别为第2和第3;中部干旱带的吴忠市排名分别为第3和第4,中卫市排名分别为第4和第5;南部山区的固原市排名分别为第5和第2(见表2)。

表3宁夏全区各系统指数

三、美丽新宁夏建设对策建议

(一)落实生态立区战略,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按照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这是符合宁夏区情、顺应发展规律、顺应群众期盼作出的重大决策。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

1.落实生态立区战略

把生态立区作为宁夏发展的一个战略,既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又满足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需要。生态立区战略重在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发展的基础性、约束性和保障性作用,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生态立区为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撑和环境质量支撑,进而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巨大的生态潜力和显著的生态战略地位将是宁夏未来的优势。

2.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要把山水田林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实施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要构筑以贺兰山、六盘山、罗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三山”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要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突出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带动北部平原绿洲生态系统建设,营造多区域贯通的生态廊道。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突出构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屏障,带动南部山区绿岛生态建设,形成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廊道。罗山自然保护区突出构建防风防沙生态屏障,带动中部干旱带荒漠生态系统建设,使人口和产业不突破环境承载能力。同时,要以生态红线制度为约束,要按照国家及自治区相关规定,对脆弱生态区、生态敏感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严格的生态红线管控,按照划定的基本农田、安全饮用水源地、湿地、草地、森林5条生态红线,从区域空间上确保生态管控的面积不减少、功能不下降、性质不更改,达到真正保护到位。

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要从源头抓起,依法依规整治环境污染,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发展,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约束指标。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完善绿色发展长效投入机制、科学决策机制、政绩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严格生态环保执法司法,决不能把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和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保问题。

(二)转变发展方式与发展理念,改造提升企业园区环境水平

建设美丽新宁夏,要以更坚定的决心、更紧迫的使命感和更有效的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应时代新要求,满足人民对环境的美好向往,必须走生态保护的发展之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面,二者完全可达到双赢共生的局面,关键是要转变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走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发展之路,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要淘汰国家明令严禁使用的工艺或设备,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实施替代与升级改造,以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提高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水平,促进产品技术提档升级。园区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配套,开展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智能制造,鼓励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提升对环境的要求。

招商引资早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也为拉动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要看到,招商引资在带来显著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部分地区招商引资存在数量过多、结构不合理、空间布局较乱、质量效益偏低、占用土地过多、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压力大等问题。招商过程中宁夏个别地方也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环保效益。由于环保标准执行不严,项目进入门槛过低,招来了很多“三高”项目和企业,形成了很大的环保压力。比如宁夏前期招进来的一些药材、医药企业,现在在治理污染方面压力日益显现。为此,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招商门槛,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明确招商引资的环保标准,着力实施“三个一律”,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标准、不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进入。同时,在治理空气环境过程中需要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推进机制,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常抓不懈的根本,就需要各级各部门要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通力配合,有序推进,抓好“治山、治水、治气、治土”四大战役,全面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

(三)实施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产能,整治工业企业“散乱污”

要通过实施节能降耗、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技术改造提升等行动,来整治工业企业“散乱污”状况。一是在节能降耗方面,对未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地区,实行高耗能项目限批;对未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企业,取消享受各类财政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资格。对钢铁、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电石等行业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二是建立落后产能清单,对整改后仍达不到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标准的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扩大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范围,转变产能评价方式,支持产能过剩行业内的企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低效产能。三是支持列入“散乱污”企业清单的限期整改类工业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生产工艺装备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企业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树立整改标杆;支持搬迁整合类企业借搬迁整合时机,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装备和技术,实施升级改造,提升产业层次。四是强化面源污染综合整治。要加强扬尘综合治理,将扬尘管理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到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中,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对渣土车辆未做到密闭运输的,一经查出按上限依法从重处罚。五是在治理燃煤污染、工业企业污染上,要采取科学手段、合理措施进行缓解与治理,可以通过加强工业企业错峰生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等方式,杜绝“一刀切”,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

(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宁夏拥有多样的自然地理地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为发展绿色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据相关资料显示,1986年中国第一个乡村休闲接待点创建于成都市郫县,由当地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开办了接待点,也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农家乐。宁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始于1998年,有以沙坡头景区附近的东坡童家园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接待点,随后一些乡村旅游接待点依托著名旅游景区,在其周围发展农家炒菜、农家摘果、农家垂钓等初级形态的农家乐。2011年,在银川成立了宁夏休闲农业协会,目的是指导宁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兴起对活跃我国农业经营模式、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经营结构模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转变发展理念来带动经营模式升级,带动种植养殖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带动消费升级,带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宁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经营方式,向观光采摘、农业休闲、乡村民俗、消费采购等多元化经营方式转变。如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依托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潭、二龙河等风景名胜区位优势,以森林景观、自然山水、田园风光、民俗风情为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村经营农家乐的有132户,一半以上的农户开农家乐,从业人员超过400多人,占全村总农户的48%,冶家村仅农家乐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多万元。冶家村为丰富游客游览,还建立了冶家村民俗博物馆,让游客可以深度体验、参与相关项目,并通过展示营销区将本地区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工艺品、农家土特产品、六盘山森林产品等五大类100多个品种与游客购物有机地融合起来。同时,该村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每年还加工生产水绣石2000多块、刺绣及根雕产品4000多件,乡村旅游的开展不仅带动了冶家村脱贫,也成了其致富的产业。从实践来看,乡村旅游与休闲的开展将以前沉睡的资源激活,使其焕发生机,通过将吃、住、行、游、购、娱整合为一体,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的人流与物流带来了生机,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了农产品销售与经营模式的改变,增加农民收入与效益,促进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农村商业、交通物流、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城乡之间的需求架起了新途径。因此,宁夏要抓住机遇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五)从源头加强污染防控,推进各项污染综合治理

1.实行煤炭总量控制,减量替代污染物机制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支撑了宁夏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是宁夏环境污染物来源之一,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制度性安排来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一是对宁夏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要从源头进行总量控制,对新建、改建、扩建用煤项目的,应实行煤炭的“等量替代”或者“减量替代”机制。二是对未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区,新增排放大气污染物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倍减置换”。三是对已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区,要严格控制新增排放大气污染物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2.加强煤炭质量监管,淘汰城市燃煤小锅炉

一是加强煤炭质量监管,确保煤品合格合规。质监部门要对全区煤炭经营企业、经营户和用煤单位储煤场进行排查,对锅炉用煤强化煤质管控,通过专项检查、抽样检验,对销售不达标煤炭的单位进行查处,已经储备的不合格煤炭要责令限期清运更换。二是要完成配煤中心建设。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要加快城区配煤中心设置和建设,从源头保证清洁煤供应。同时,要严格监管散煤使用,要对各市县(区)集贸市场、城中村等散煤用户进行排查整治,严禁使用劣质煤炭。三是要在保障居民供热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对拆除掉的供热锅炉,凡是能够接入集中供热的,先行接入集中供热;不能接入集中供热的,通过煤改气、煤改电等方式保障供热;供热成本过高的,应由政府予以补贴。四是全部淘汰城市建成区2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要对应该淘汰而未淘汰的锅炉列出清单。承担居民供热的,必须按规定使用低硫低灰分的清洁煤,污染防治设施必须正常运行且稳定达标排放。

3.实施废水污染防治,达到达标排放要求

按照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一是对全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制定目标,争取到2019年底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二是同心、红寺堡等南部山区5县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原设计工艺(深池曝气+表流湿地处理工艺)不适合宁夏寒冷的气候条件,存在设计缺陷,即使进行改造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建议除盐池县,其他4县不再进行改造,应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替代原污水处理厂,可以采取异地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方式,原污水处理厂作为调蓄设施使用。三是在资金的筹措上,要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确保2019年底前全部完成改造,达到排放标准。

4.推进建成区污染企业改造搬迁,推进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完成

要尽早组织开展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布局情况摸底调查,对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水泥、平板玻璃、焦化、化工等行业的重污染企业逐一登记造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科学评估和论证企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条件,提出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举措,分步骤、分类型、分行业,平稳有序推动宁夏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或升级改造,达到城市与企业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同时,要加强实施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联合气象等部门,加强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评估研判,对发现的问题要提前预警。对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达不到目标任务、重点任务进展缓慢或空气质量指数持续“爆表”的市县(区),要加紧督导力度,确保既完成环境保护目标又合理治理环境。

参考文献:

[1]万俊人,潘家华,吕忠梅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13 (5):4.

[2]李周.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永续发展.经济研究[J].2013(2):17-19.

[3]蒋谦.“美丽中国”的理论阐释和经验总结[J].理论月刊,2017(1).

[4]张铨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研究[J].江南论坛,2019(4).

[5]安洁,杨锐,潘晓佳,孟露露.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中国标准化,2018(23).

[6]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

[7]黄磊,邵超峰,孙宗晟,鞠美庭.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1).

[8]林慧,马永欢.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的绿色产业发展研究[J].环境保护,2018(10).

[9]时朋飞,李星明,熊元斌.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前景预测——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8(2).

[10]方创琳,王振波,刘海猛.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J].地理学报,2019(4).

[11]高峰,赵雪雁,宋晓谕.面向SDGs的美丽中国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科学进行展,2019(3).

[12]谢炳庚,向云波.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经济地理, 2017(4):16.

[13]胡宗义,赵丽可,刘亦文.“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4(9).

[14]李莹.我区将开展“三大攻坚”行动 整治工业企业“散乱污”[N].华兴时报,20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