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发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曾經,客家人遍佈香港各處,是這地域的兩大族群之一。

香港的客家人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明代以前已經有客家人在這地域開基立業。清初在東南沿海執行遷界政策,使這地域自宋明以來建造的人文地貌在一夜之間化為草莽!這是香港歷史的一大轉折,也是客家族群的重大轉機。復界之後,朝廷為了恢復沿海各地生機,於是以優惠政策鼓勵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客籍人士南來開村;結果數以百計客家村莊於康熙至清末的二百多年之間遷入香港地域,成為今日香港原居民的骨幹。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勒文謨重修《新安縣志》,開列新安縣村莊名稱,並無「本地」、「客家」村莊之分;可見香港的客家人在康熙時期仍只佔少數。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舒懋官重修《新安縣志》,在「官富司管屬村莊」表下列出「官富司管屬客籍村莊」附表,記載以百計客家村莊名稱,可見當時在新安縣地域的客家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族群。事實上,嘉慶時期是客家人在香港發展的黃金時期;嘉慶《新安縣志》成書之後的幾十年間,有超過二百個客家村莊在香港開基立業。

今日新界的客家族群是香港歷史的見證,也是香港傳統文化的源泉之一。客家人在香港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不但延展了商業社會的文明深度,也為香港人塑造了立體的身份認同。

葉德平、邱逸二君多年來從事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成績有目共睹。本書是兩位的有心力作,以文字為香港保留日漸消逝的客家文化;其文可觀,其志可嘉;謹綴數語以表敬意,並為序。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

劉智鵬